读《科学巨人》:“熊孩子”也有出息

作者:林颐

人的成长,藏着无限的可能性。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看上去平庸、木讷的孩子,或者爱捣蛋的“坏小孩”,长大了却有出息,这种故事在科学界尤其多。

爱因斯坦不是“好孩子”,据说他脾气很大,总爱朝人扔东西,把家庭教师都气走了。牛顿的学习一度落于人后,学校报告说他“注意力涣散”“懒惰”。达尔文把校长惹得很生气,骂达尔文是在浪费他的时间。居里夫人小时候很顽皮,常常往亲戚的牛奶里掺水,还把别人的房间弄得很乱。

不能放任“熊孩子”。怎样好好指导他们?其实,很多“坏小孩”都是自我意识强烈、热爱自由、好奇心旺盛的正常儿童,“出格”往往是童真的表现,反抗那些试图压制他们的“规矩”。我们的教育应该容许一些“破坏分子”的存在,而不是一味地把所有的孩子都模式化。

阅读《科学巨人(全七册)》,爱因斯坦、弗洛伊德、牛顿、居里夫人、达·芬奇、达尔文、富兰克林,好像小时候都不怎么“正常”。

这七个孩子身上最大的***同点是,他们的自学能力都非常强。达·芬奇一生都靠自学;弗洛伊德从小坚持将梦记录在笔记本中,一直想要搞懂这些梦意味着什么;牛顿对奇怪发明和机械操作充满兴趣;达尔文活力满满,热情高涨,是一个喜欢收集昆虫的少年;爱因斯坦从四五岁就对科学感兴趣了,对大人们的回答,他总是感觉不满意;学习是让居里夫人上瘾的事情,她的恶作剧总是带着科学实验般的精准;富兰克林是公认的“自学成才的发明家”。

我们应该庆幸,他们的生命能量从来没有被有效遏制,甚至因为外部的压制而迸发出更大的能量。这个世界流行的 社会 法则,强调秩序,它保障了 社会 的安全和有序发展,可是,长此以往, 社会 也会变得停滞、麻木,失去活力。我们应该庆幸,有一些“熊孩子”毕生保存了他们无畏的勇气和 探索 世界的好奇心,他们引领雷电下了天空,他们洞穿生物进化的秘密,他们定义了我们看待自身的方式,他们以伟大的牺牲践行科学的信仰。

《科学巨人》是童书,但绝不只是童书。这套科学家传记斩获了美国图书馆协会荣誉图书奖、波士顿号角书奖等各大好书奖项,作者名叫凯瑟琳·克鲁尔,她为青少年撰写的人物传记广受欢迎。作品的笔致优美柔和,发乎内心的温柔爱意,流淌在字里行间。

这不是一套给孩子树立榜样的励志图书,它在召唤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它是一套以叙事为主的作品,插图不多,大一点的孩子大约能读懂,小不点儿们可能不喜欢这么多字的童书。较好的方式,是家长陪着孩子,或者家长看了,讲给孩子听。大人们也是要学习的。大人们要意识到,孩子不是“白板”,可以任意涂抹。大人们需要改变很多刻板的印象。

没有谁是完美的。七位伟人都不是完人,不能因为他们做出的丰功伟绩就把他们捧上神坛,也不能因为他们有缺点,就一概否认,甚至侮辱谩骂。在这些科学巨人身上,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他们的成就,还看到他们作为人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