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写一部悲剧爱情小说。请帮我一个忙。
你要写什么,怎么写?在我们给你建议之前,你应该自己想清楚。
新颖的构思
新颖的构思
因为有一个思维的问题,一个思维模式的问题,一个作品怎么考虑,写小说和报道有什么区别,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基本问题。我从每个人的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这是一个可以多解释的问题。我们尽力解释一下吧。
第一个问题是对小说思想的分析。
尤其是初学者经常会问,小说从哪里开始?答案不一致,因人而异。有些大作家说要从人物入手,但这种故事自然会随着人物走出来。有一类说没有剧情。你写什么?主张从剧情出发;还有一种说法是要从典型场景入手,要从创意和主题入手。另一种反对的说法是,这是主题第一,任何这样的写作都不会成功。
那么如何写小说呢?分析后会发现,每一个因素都是情感符号的碎片。一部大作品,各方面总是有可能的。我们不能规定必须从什么开始,但我们可以确认有不同的想法。我们前辈的著名作家也曾经有过类似的应用。
下面,我把这个动作思路分为几个部分:场景、认知、细节、人物、情感、情节、主题、情境、心理。
我觉得大概可以把这九个想法作为我们共同的想法,至少可以获得你自己的自信。这就是我们在第一部分所说的。
先说场景。
一个场景成为小说想象的基础似乎不太现实,但屠格涅夫是从场景出发写夏的。当他坐在船上时,他看到一个窗口里有一个老妇人和一个年轻的女孩,这突然激发了他的想象力,他写下了这部著名的作品。那我们都想想吧。我们有过这样类似的经历吗?如果有,就是有意义的。福格纳看到一个小女孩躺在墙上偷看她祖母的葬礼,就告诉了在下面摇她的弟弟。这样的场景让他后来写出了著名的《喧哗与骚动》,同样值得我们研究。这样的场景其实已经暴露了当时的某些人物和人际关系。通过各方面的联想和分析,这个固定的场景比较鲜明,容易把握。我们觉得人物可能很容易变化,情节可能会变化,一个场景很直观,很丰富多彩,能不断激发作者的想象力和构思。比如,福格纳看到一个小女孩在看一场葬礼,他认为这很有象征意义。这就是生活,思想的深度,也是我们和大作家的差距。福格纳说,写小说无非是围绕这样一个特定的场景创造一个情节,描述...如何,作者想在这样的场景下创作出可信程度可信的作品。福格纳的大部分小说都是这样通过场景想象出来的。而史蒂文斯写了《金银岛》,讲述了强盗和正义之士在岛上抢夺财宝的故事。他只在沙滩上和孩子们玩过一次。孩子要故事,他就编,拿纸画,边讲边画。画得越细致,人就越多。后来,他画了许多画。他相信这些照片是真的,这个故事是真的。后来,他写成功了。这个方法很好,一个场景可以让你有一个固定的形象,可以为你保留一个鲜明的形象思维,可以从场景中保留一个本来的基调和符号。像这个作品,有非常具体的图案,布局等等,写起来非常生动。从一个场景出发,往往会唤起一个人过去生活经历的回忆,这种回忆是建立在一个人过去经历的基础上的,但往往需要一个场景刺激引起的情感想象。以后类似的情况不要放过,写出来就能写出作品。比如马尔克斯写《枯枝败叶》的时候,就是因为看到一个焦急地看着大海在码头等待的形象,才把这个作品画出来的。正是这一幕给他提供了生动的思维。后来写的《百年孤独》,也是考虑了很久的。有一天,他想起小时候爷爷带他去一个仓库看冰。当他看到这个叫做冰的神奇的东西时,他摸了摸它。当时他一摸就觉得很神秘。冰是这样的。这就像是魔鬼手中的法宝。回忆起自己的经历,他觉得小说可以写了。是因为他定下了整部作品的基调,既写实又魔幻。这些都证明了这种思维的重要性。我们要改造场景,但不要放任不管。
二是从认识出发。
从考虑小说的构思开始,就是一个主题和思想意义的问题。这是研究小说的思想本质,是具体理解本质的一种思维方式。比如托尔斯泰写了一个俄罗斯地主的故事,是因为他在高加索长期观察和思考地主和农民的关系。他的很多创作思路都留在了笔记里,从本质上理解和澄清一些东西的角度他有很多。托马斯。曼恩写了《远山的磨炼》,看了一些理论书,聊了聊,交换了意见,对死亡和疾病形成了自己深刻的看法,从而开始写小说。在早期,作家对作品形成了初步的认识,写作就是把这些思想变成形象内核,然后从形象内核产生作品的文本。我们有些学生在写部队生活中提拔干部的一些不正之风。比如你要写这样的小说,就不能提一个干部的工作和一个干部的工作之间的关系。对于托尔斯泰这样的作家来说,他不会马上就写出来,而是会深入思考这种现象的根源是什么,人们在其中的想法是什么,以及如何在这个过程中改变自己的信仰和生活。这样理解之后,往往就可以把这样的主题写得更有深度。这是我们从伟大作家那里得到的灵感。托尔斯泰写了安娜。卡列尼娜从对家庭的长期研究开始。他一开始并没有关注某个特定的人。他研究这个家庭,做了很多研究。之后他遇到了作品原主人的例子,开始写作。这说明有些作家在构思小说时有理性渗透,有明显的理性思维。这种理性的思考当然要结合形象,但是我们有些同学对同一个主题背后的具体本质研究不透,效果写不出来。写一个主题的意义是什么,别人没写的怎么写。要像大作家一样对生活有更深刻的理解,题材有趣就不要拿来写。如果你不能理解题材的价值,那就一定要在动笔之前了解和知道一点。还有一点,就是说,甚至有些作品完全是主题化的。当然,文革结束后,江青的题材先被批了。主题没有生活基础就不行,主题错了就不行。比如詹姆斯听人说,尽情享受生活就好!从这个想法出发,他写了著名的《大使》。还有很多作家坚持自己是主题的开拓者,坚持写作品就是为了表达一个主题。确实有这种写小说的想法,而且人家成功了,大家都是。先有一个主题,其他的故事和人物都是围绕主题展开的。如果积累了生活,有了正确的题材,就能写出好作品。另一方面,我们这样写也不必怀疑自己。
第三,从细节上。
总的来说,这个细节是作品中强有力的情感象征。作者在生活中偶尔会接触到这个细节,并围绕它展开想象。这个想法也是存在的。
比如普希金的《黑桃皇后》里,一个老伯爵夫人的孩子老是打输牌,去找老伯爵要钱。伯爵给了他三张牌,结果是赢了。他觉得这个细节很神奇,写了一部作品。还有桃花扇,就是扇面上的血像桃花一样的细节。还有《海鸥》,也是一个人把死海鸥扔出去威胁别人的细节。还有木工,里面老仆人再也不看主人的狗了,地主和奴隶的关系就是通过这个眼神的细节写出来的。还有《白毛女》。一个躲在山里不吃盐的女人变白了,这是最重要的细节。《沂蒙颂》是一个农村妇女解开衣襟,喂一个口渴的伤兵的细节。这个细节是整部剧的基础,决定了整部剧的分量。生活中也能看到幸福的黄手帕。所谓细节就是一个非常丰富的点,在这个点上人物和感情的关系会非常突出,这就是细节被发现后的价值。你很可能通过生活中一个非常感性和艺术化的细节一举成功。
四是从人物入手。
这个很好理解,写的理论文章最多。这个论点的意思是,应该有人先把人写出来,就像蜗牛转来转去一样。人物是考虑的出发点,有几个阶段。首先是考察人物和主角的意义,引出主题;二是设置不同关系的人物,表现主人公的性格;三是把所有的人物联系起来,安排好情节和动机;四是让所有设定好的角色自己走。这是一个许多作家都欣赏的想法。有些作家就是从人物出发,不管什么情节。比如李准写的《李双双》,就很典型。最初写《李双双》是为了让李双双成为一个大食堂、大办公室的典型。如果要写农村妇女的新形象,就让她开个小卖部吧。这部小说非常生动。后来农村改电影办食堂不对,就把李双双改成了工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李双双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即使情节改变,价值仍然存在。有些作品在考虑的时候确实会先考虑人物。一般把一个人物写的生动一点,成功更靠谱。茅盾就是这么写的。他主张不管别的,先有人物。主人公有了之后,要看他和他身边的其他人能放进去什么,再看他们之间的关系。这就形成了一个情节,然后从情节中展现了各自的命运。这是典型的小说写作方式。这样写是没有问题的。比如我给你讲课,写我,我就写几个学生。如果还不够,我就写写王翔和其他老师。如果还不够,我就写我的儿子和妻子。我在你面前是大众脸,但在别人面前是大众脸,回家和老婆孩子在一起是大众脸。这是展现我为人的几个方面。一个人和第二个人接触是一张脸,和几个人接触是不同的脸。你应该让他接触不同的人,以展示他丰富的个性,并描写这个人。茅盾在作品中经常会对自己笔下的人物做一些刻意的安排,对剧情从不动脑筋。这种方法比较地道,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但这种以人物为中心的创作逐渐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观念,认为一部小说或文学不是以人物为中心,而是以人为中心。人物和人有什么区别?也就是只要人在其中起主导作用。人物一定要有丰富的性格特征,从外表到内在都有特征的人,一定是外貌、性格、各方面都有。我现在不提倡这个,只要写一个人就行,甚至不用名字,也不写外貌。从头到尾,你可能都搞不清楚一个人长什么样。这是我们应该注意的一个方面。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不一定像刘在富的性格组合,反之亦然。
五是从情绪出发。
这是指一种模糊朦胧的情绪,被情绪笼罩着,我想表达出来。例如,刘铁。这位作家正在写一个关于红军撤退时血与火的故事。这个故事最早出现在很早的时候。甚至在十月革命之前,作者就在高加索的一座山上看到了非常壮丽的景色。那种情感激发了他写小说来写这种情感。当时他什么都想写,但是又想不出来写什么,就放在一边了。后来他想写山里的农民,再后来他想写滨海大道上奔跑的一群农民。后来他听说十月革命后红军的行动很刺激。经过调查,他调查了自己希望写的这段感情的主题。这是一种写作方式,就像《雷雨》一样,是表达一种像夏天一样炽热的情感。
第六是基于剧情。
从情节写的人很多,也有很多人只能从情节写,比如商业,人气,公安题材,电视台。是剧情重要还是人物重要?毫无疑问,人是重要的。但是很多真的是从剧情出发,说先有故事廊,再考虑谁来做什么,所以写。如果你有很好的剧情基础,没必要放弃。也许这部小说从人物开始,或者下一部可以从情节开始。有些作品如果没有剧情推动,就是静态的、表面的。有时候当我们写一个角色时,情节总是无法展现魅力,这是因为我们没有能力编造故事。看看苔丝,一个被压迫被侮辱的角色。这个人物不错,但是这个人物不新颖。只是因为剧情,人们才同情她。最后,她不得不杀死亚泽,以表明她爱克莱尔,不爱他。正是因为这个情节,小说展现了苔丝的性格。所以,我们写小说,光有代表性的人物是不够的。我们有些作品因为人物没有通过剧情充分展现到那种程度,所以比较简单,但说到底,这部作品能不能叫好,往往是它在剧情上经受不住更严峻的考验。仅仅表现出苔丝对克莱尔的爱,让观众知道这一点是不够的。最后,只有通过这个情节,才能把人物形象完整地写到根部。一部好作品的根本标志是感动人,要非常强烈地感动人才能成功。我们很多人可以写出人物的性格,诉诸人们的理解,却写不出一种情感。必须让人充分感动,才能达到文艺作品的水平。所以能说明一个问题,一部好的文艺作品,只要稍微动一下就能判断出来。比如沙汀写《医生》的时候,听说解放前金融混乱,钱不值钱,有个医生把钱当膏药卖了,很好。由此可见剧情的重要作用。但是有了剧情,用谁,沙汀在这方面也做了很多选择。他把医生设定为小气的人,不舍得花钱,钱贬值后当膏药卖。后来觉得不够,就改了。我把它换成了一个善良的普通人,但还是不够。后来被改成了不爱钱,对统治者不满的人。后来他演了剧情的角色,写了一部好作品。这就是剧情的作用,以及剧情的运用方式。
第七种从主题开始。
这种想法很常见。比如武警就是根据这个题材。办一个武警班,目的是充分发挥武警题材的文学创作。来这里的学生或多或少都是有过类似经历的武警,所以大家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主题,而不是其他问题。还有一种情况,比如你需要写一个其他行业的作品,具体的素材和人物没有告诉你。比如写公安题材,就写一部反映公安战线生活的作品,叫做从题材出发。可能有人会问,这样好吗?不管是好是坏,确实有人从题材上写出了好作品,而从一个作家来说,如果局限于自己的职业和生活,他就不是一个真正的作家。应该主要从题材上考虑创作体验。比如老舍这个人生阅历很丰富的人,他的一些名著里都是从主题出发的。如果政府和人民要他写一些关于解放后新生活的作品,他就从任务出发,写龙须沟。他实际上只去过龙须沟两次。后来他找人了解了一些情况,然后翻材料,终于写出了一部巨著。他是从一个院子里写出来的,也是从歌颂新社会的主题写出来的,必须得到别人的认可。再比如意大利著名作家黑莉。这位受欢迎的作家很有能力。他有一个庞大的计划。他想写各行各业的作品,写所有感兴趣的行业。后来真的实现了。他的作品都很棒,已经成为汽车行业、航空行业、酒店行业、银行业等行业的名著。这是从深刻理解生活开始创作的一种方式。这种生活需要三年时间了解行业知识,翻书,谈人,广泛观察经验材料;设置环境;出现轮廓;写一部作品。他每到一个行业,就和人进行广泛的接触,观察他们行业的面貌,语言表达的所有特点,包括列出一些专有名词,记住每一个物质方面,包括场景的细节,详细的画出每一个场景的地图,包括城市,房间平面图,街上的树和狗等等,一个故事就出来了。这个很专业,一下子就能抓住特点,事件,语言,矛盾,都很扎实。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开始给人看,给什么人看这个行业。为此,他会写一部详细的人物传记,整理所有人的出生经历。有了这样的经历,他会抓人,就像真人一样,写起来会很沉重。然后架构故事,他很擅长探索一个题材的特点。比如他写《机场》的时候,选择了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事件,写了一个劫机事件。经过三年的积累,这部作品是一种概括能力。写一个关于武警的长篇故事,也要有一个非常能概括武警生活的作品,也需要深入生活,不能局限在一个小单位。不要轻视武警题材。我们这行有优势,这是你的优势。我们经常想起海莉,我们可以获得自信。我们可以选择一个非常典型的环境来全面反映武警的生活,这样就不会和解放军一样了。比如写武警的苦,这样的作品很多,没必要。要研究其他军兵种写不出来的主题内容,这种主题内容有自己的特点,可以让我们看得更高更广。
八是从情况出发。
情节是指开头到结尾,情境是开头的感觉。例如,在尼古拉·果戈理的《钦差大臣》中,一个假钦差大臣去了一个地方,所以从一开始,就出现了非常好的局面。比如《死魂灵》也是普希金赋予主题的情景作品。《百万英镑》也是一部情境作品。这些事情都是不寻常的事情,但是却很有戏剧性。所以有些作家觉得没有好的局面就无从下手。像张贤亮的《灵与肉》,他从来不写意义。最后他和人聊天,听到了去留的问题。他加入了出国还是留下的选择,获得了一个好的局面,并写了出来。很多作品,比如好的细节和情境,都是偶然性的。
九是从心理学出发。
这意味着从一开始就写心理学,到最后再写心理学。有一种理论认为,我们过去的小说表现的是外在的东西多,内在的东西少,尤其是关于潜意识的更少,所以提出转向描写相对影视难以表达的内心。所以有的小说强调潜意识的描写,有的叫自动写作,根本不管任何手段,一个接一个写下来。这种东西市场价值不大,但还是可以作为一种创作方式,从它的心理描写和潜意识描写中为我们提供一个学习的对象。
我们知道了小说创作的不同方式,坚定了信心,知道了伟大作家的创作过程会是怎样的。著名作家已经证明,条条大路通罗马,每一个创意都有一定的过程。我们应该学习这些作家的构思过程,形成我们的创作意识。这样的创作过程值得我们学习。毕竟要借鉴别人的经验。
小说文本的三重技巧
小说文本的三重技巧
我以为表层把假的做真了,仿佛是发生在你我身边的事;中层充分发挥想象力,具有社会学和心理学的意义;底层回到生活的感觉,说出了外界的声音,外界的声音。
表面真实,文字、人物、场景都要新颖鲜活。语言的味道,人物的力量要出来,让他们按照你设计的角色概念去行动。这样看起来更好。有两种处理情节的方法。一、完整情节的顺序(前后插入等。)是高级,单线索或多线索;第二种是片段的再现和重组,而是线或多线。情节的推进与叙事语言的选择密切相关,相互制约,应多加发掘。所谓“叙事有诗意”,是指作品的叙事方式,尤其是小说的叙事方式。我们应该寻找小说的诗意。语言、事件、人物、场景、结构、情节都找得很顺利,小说表面基本上是成功的,像小说。
中间层可以理解为生活的味道,是第一层的升华或提升。没有这一层,或者说有了这一层,都是不够的,让小说感觉像是一个小品,一个空白的胚胎。比如《沉沦》中所揭示的中日矛盾的背景以及背景中“我”的特定场景所引起的压抑和痛苦的感情;比如《祥林嫂》中的鲁镇背景,以及祥林嫂所承受的文化心理、社会舆论和现实生活压力,都是小说力不从心、韵味不足的关键。第一层和第二层的结合考虑得很周全,做得也很充分,写出来的就是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