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真的会破坏三观吗?不要让你扭曲的三观伤害下一代!

很多经典的童话故事都被现在的人解读为“三观不正”的元素。那些陪伴我们整个童年的童话真的那么可怕吗?

童话“有毒”的观念连著名的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都没有流传下来,更别说中国的童话了。

最近看了这套中国童话,里面有五个经典童话。也是跟随主流,采用绘本故事的形式,适合低龄儿童。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这套中国童话里的各种“观点”吧。

金瓜尔音和斗这两个孩子,是老人和老妇人用勤劳和善良养育出来的“果实”,是大自然送给劳动人民的一份名副其实的礼物。

金瓜、银和斗也一定是勤劳的象征,所以才能种出世界上最大的瓜,养出世界上最强的公鸡。这些设定是为了告诉孩子,努力和善良才是正道。

没有冲突,没有故事,冲突来了,周那个有钱人的出现,打乱了原本平静幸福的生活。黄瓜,银和斗在山里找到了宝藏。他们带着金银去付租金给周的富人,他对所有的财宝都很贪婪。最后贪婪的周财主被压死在宝山脚下。

其实这个故事的后半部分真的是“中国特色”,故事的大方向是好的——突出善恶,但故事忽略了另一个细节,让人觉得故事的安排似乎不妥:好人可以“不劳而获”,而恶人却不行。

如何带领孩子避开这个坑?聪明的父母一定知道怎么做。

任何故事都是在冲突和对比中展开的,否则如何展现好的一面?没有恶,正义就无法彰显;没有懒惰,就不能表现出勤奋。这个童话《马兰花》中的双胞胎姐妹也是如此,两姐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一粒种子》是叶圣陶的经典童话。提到叶圣陶,那是一个曾经出现在语文课本上的大名。孩子总觉得语文课本上的名字是“权威”认证。

这是一颗美丽的种子,世界上唯一的种子。国王拥有它,但他不能使它生根,富人、商人和士兵也不能。最后,只有农民让它发芽开花。

国王、富人、商人、军人就不能培养种子吗?他们对种子不够关心吗?-都不是。

国王、富翁、商人、军人,他们的职业不是培育种子,他们的初衷也不简单。他们在培育种子的同时掺杂了太多杂念和贪念,杂念和贪念培育不出美丽的花朵。农民的工作是培育种子。农民种下那颗种子时,没有其他的私欲。农民只是正常给他浇水施肥,然后种子就发芽开花了。

360行之后,你就是状元了,你要谋得自己的位置,在自己的行中坚守自己的心,让手中的种子灿烂绽放。

这个故事传达的“三观”是相当正确的。

《金海螺》里的海螺姑娘让我想起了宫崎骏其人的漫画《悬崖上的金玉姬》。他们永远是善良和天真的化身。

童话里,王子和灰姑娘要经历磨难才能在一起。《金海螺》的故事也是如此,只不过这个中国版的灰姑娘变成了灰衣少年。这次女主是仙女,男主是渔夫。

钓鱼郎在波塞冬女神的反复考验下,终于如愿得到了一个海螺姑娘。这个故事的结局比董永和小七的好得多。

渔郎真的践行了如今婚礼上常说的誓言:爱她,爱她,顺境逆境,富贵贫穷,健康疾病,年轻年老。

婚姻不是儿戏,结婚誓言也不是说说而已。结婚就是找一个像渔夫一样的人长期在一起。

这个故事可以帮助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婚姻观。

万物相生,无最强之分。大自然是奇妙的。一切共同形成一个稳定的闭环,循环中的每个节点都有自己的职责。在其负责的领域,它是最强的。这就是“老鼠和女孩结婚”这个故事的真相。

一只小老鼠遇到了一个老仙女,变成了一个漂亮的女孩,所以她想找一个最强壮的男人做她的丈夫。她找了太阳,找了云,找了风,找了墙,最后发现没有一个是最强的。墙以为老鼠可以在上面打洞,老鼠是最强壮的,但是老鼠姑娘忘记了自己已经被天敌鹰抓住了。

这个故事里的每一个人物也教会了孩子一点,要谦虚,人外有人,谁也不能说我是最强的。

这个故事传达的“三观”没有缺陷。

在阅读故事和童话时,我们需要仔细思考这个故事的中心思想在大的方面反映了什么,在小的细节方面存在什么问题。

当我们带着孩子读童话时,我们无法阻止他们敏锐的好奇心。有些地方,我们不需要刻意放大。如果孩子看到了,问他们,我们要好好引导。故事并不完美,但可以引导他们往好的方向发展。这就是故事的意义。毕竟寓言不可能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