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的《史记》中有哪些典故?
司马迁的《史记》是司马迁写的。起初,它没有一个固定的标题,或被称为太史公书,太史公公基或太史公纪。《史记》是古代史书的总称。自三国以来,《史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司马迁生活在汉武帝时代,封建经济大发展,文化学术也出现繁荣。地主阶级为了巩固政权,吸取前代的统治经验,迫切要求编纂通史,以“了解从古代到近代的变化”。于是在中央设立了一个历史学家来编纂历史,史记就是在这种客观形势下出现的。
司马迁(前145-前86)夏阳县龙门(今陕西省韩城县芝川镇)人。建元元年(公元前140),汉武帝六岁时在京都与父亲司马谈长安。司马谈的远祖是一位历史学家,他的前几代曾一度中断。此时被召至京师,直至元丰元年(110),在中央任官三十年。太史令是负责管理皇家书籍、搜集史料、编纂国史、研究天文历法的官员。司马谈学识渊博,他写的《六书要论》对先秦时期的主要学术流派作了精辟的论述。他觉得国史多年未编,决心编通史,做了从构思到史料的各种准备,写了一些章节。但我在愿望实现前就死了。临终前,他告诉儿子完成他未完成的事业,并说:“等我死了,你就太老了;对于太史,我一直没有忘记我要写什么。“司马迁的《史记》始于司马谈,是为了继承父业而写的。
司马迁就生活在这个家庭,是他父亲培养出来的。十岁就已经读了很多现代书,开始学习当时的古文(篆书)作品,如《尚书》、《左传》、《国语》、《诗本》等,都是一览无余。后来又向董仲舒、孔安国学习《公羊春秋》、《中国古代文学史》。20岁时,他怀着远大的志向和对祖国深深的爱,游历了中国东南的名山大川。后来他结合十诫,随汉武帝出家崇禅,去的地方更多了。他的人生,除了福建和广州,到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通过实地考察,为后来写史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司马谈死后三年,时年38岁(前108)的司马迁继承父业,被任命为太史公令,于是有机会阅读大量国书,《士族金匮要略》《网罗天下旧闻》。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42岁的司马迁、、罗等人* * *订了历,同时正式开始编纂史书。田汉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被匈奴打败,朝中一些大臣趁机说李陵的坏话。司马迁对此很不公平,认为李陵虽然没有做好,但却顽强拼搏,战功卓著,投降实在是无奈之举。司马迁从自己平凡的一生和敌我实力的对比分析,认为李陵立功,出于不得已而投降,一定会找机会报答皇帝的恩情。司马迁在朝廷为李陵辩护,触怒汉武帝欣赏古代山水画。他认为司马迁称赞李陵故意诋毁与他同时出征的李广利(武帝宠妃李夫人的弟弟),于是把司马迁关进监狱,第二年就进了蚕房,被判贪污罪(即宫刑)。他认为受到这种惩罚是莫大的耻辱。他在给好友任安的信中说:“下人口语遇到此祸,必笑家乡党,辱祖宗。他怎么能回到父母的坟前?“虽然累了一百年,但是会很养眼!”“每次想到自己的耻辱,我就汗流浃背。”虽然痛苦万分,但对事业的执着追求,使他沿袭了古代“奇人”在逆境中恼羞成怒,决心活下去,在狱中悲愤交加地继续写作的先例。这段经历加深了他对封建专制主义的认识,对他封建异端邪说思想的形成产生了很大影响。出狱后,他继续担任学校的书记,写作更加努力。四年前(93年前),53岁的他终于完成了这部史无前例的历史巨著。司马迁在《任安报告》中说,他写《史记》的目的是“了解古今之变,成为统一之言”(探讨社会发展,总结历史经验)。没过多久,这位历史明星突然去世了。直到汉武帝宣帝,他的孙子杨云才公开了这部遗作。
《史记》的记载始于传说中的汉武帝,止于汉武帝初年。对几千年的零散史料进行了整理、回顾和整理,“六经异传,百余种杂语在百余种历史人物传记中进行了整齐的归类。《史记》描述了三千年的历史,尤其是战国秦汉。全书分十二传、十表、八书、七十传,* * * 130篇,526500字。这是中国第一部传记通史。
《本纪》记载了历代帝王的言行、政事,始于五帝,止于汉武帝。这是这本书的大纲。《氏》记载了诸侯国的兴衰及其后代的传承(如越王勾践氏、留侯氏)。传记主要记录官僚、文人、名人等各种代表人物的活动。写一个人物,后人称之为“传”(如《淮阴侯传》);写两个或两个以上人物时,后人称之为“合传”(如廉颇、蔺相如传);把相似的人物记在一起,不管是不是同时代人,后人称之为“类传”(如游侠传);此外,还有《附传》;还有少数民族和周边国家的历史(如《匈奴传》、《东越传》、《朝鲜传》)。“表”是以表格的形式描述复杂的人物和历史事件,作为传记和传记的补充。
“表”分为年表、世界表和月表。年表按时间顺序排列(如《六国年表》、《汉代以来名臣年表》);世界表太旧,无法按年份记录(如三代世界表);月表,如秦楚时的月表,由于楚汉交战仅数年,事件变化较大,年度叙事不足以反映丰富的历史现实。“书”是按题目记录各种法律法规的专文。比如《平话》系统描述了汉代的社会经济状况;《河渠经》记述了历代水利情况;《历书》和《天官书》描述了当时历法和天文学的概况。
就书的风格而言,世家、列传、列传都是人物传记,是书的主体,也是最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部分,所以价值最高。通过书与表的相互配合与补充,百科全书体系完整、疏而不漏,是一部具有一定规模的百科全书。人们把史记的编纂方法称为“纪传体”。用这种方法编史,是司马迁的创造。在它之前的史书,或按年代顺序(如《春秋》),或受地域限制的“国史”(如《国语》、《战国策》),而《史记》则是以人为中心的传记体,而《史记》之后的正史(从《汉书》到《国战》)在文末,往往以“太史龚玥”的形式,用简洁的语言写成。
司马迁对调查获得的大量文字材料进行了认真的分析、考证、去伪存真,使《史记》中记载的真实性更加可靠。例如,将《史记·殷本纪》中记载的殷代先王与河南安阳发现的甲骨文相比较,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中的错误很少。司马迁认真细致的态度使《史记》获得了很高的声誉,被称为“实录”,成为不朽的信史。
就《史记》的思想价值而言,表现出了相对进步的历史观。首先,《史记》这本书更注重社会经济的记载。司马迁意识到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政治的变化,他试图通过经济现象来考察社会历史的演变,所以他在《太史公序》中说:“作平之书以观事。”在其影与雪的背景下,后世正史沿袭其体例,设置了食货的记载。其次,《史记》在评价和判断历史事件上并不完全受儒家思想的束缚,而是能更多地反映历史的真实面貌,在某些方面做出更科学的判断。比如他敢于揭露封建帝王的腐败和贪婪,真实地反映了历史的某一个方面。汉朝开国皇帝刘邦不仅大赞其建立西汉的功绩,还把他的地痞、酒鬼、吹牛大王、狠人的性格刻画得惟妙惟肖。汉武帝迷信炼丹,重用酷吏的毛病,一点也不遮掩。同时,司马迁对当时社会的底层民众充满同情和赞美,为他们设置了游侠、滑稽、日本人、龟策、货殖等诸多传记,记录他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把陈胜起义和孔子的《春秋》相提并论,说:“桀失道而作汤而武,周失道而作《春秋》。秦失政,而发财,诸侯难兴,风云蒸,秦家亡,天涯自涉。”因此,司马迁把陈涉列为贵族家庭,与历代王公大臣并列。同时,项羽纳入这门学科,不以成败论英雄,体现了他的远见卓识。班固写了《汉书》。他虽然抄袭了《史记》,但还是把陈涉列入了列传,并删除了“第一件与你有关的事”的悼词。相比之下,司马迁的史学思想比班固更进步。班固对司马迁“是非颇为圣人误解”的批评,恰恰是司马迁史学思想的贡献,也可以证明班固的论点是建立在封建正统,即正宗儒学的基础上的,是不公平的,不完整的,完全没有损害《史记》的光辉。
《史记》在文学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忠于历史真实的前提下,他的文章之美无时无刻不被人称道,一方面是论述的精彩,一方面是笔记的生动。在人物传记中,它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如项羽,虚怀若谷不拘小节的刘邦,机智勇敢的蔺相如,下士辛,致力太子丹,西刺秦王的荆轲。《史记》创造了数百人。古代山水画中的每个人物都以其独特的个性打动人心,不让人感同身受,显示了司马迁高超的艺术刻画能力。他的描写方法是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用最能表现其性格的细节来描写,通过人物的语言来描写。有很多生动的场景,如《牛营》、《鸿门宴》、《垓下之战》,既是历史的真实记录,也是文学的再创造。在语言方面,也非常关注民间的疾苦,广泛使用口语,让人感觉生动、形象、优美,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就像一本有趣的小说。而且语言的精准,逻辑的严密,让人感觉像是科学论文。《史记》不愧为一部艺术质量很高的文学名著。如果说屈原是中国第一个伟大的诗人,那么司马迁就是中国第一个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散文家。鲁迅先生把《史记》誉为“史家的绝唱,无韵之诗《离骚》”,非常中肯。《史记》是中国第一部通史,许多感人的故事,如《霸王别姬》、《和平将军》等,成为后世小说、戏剧的题材。
在充分肯定《史记》的同时,也要指出,司马迁写书的最终目的仍然是维护封建统治,他的历史观仍然包含着许多唯心主义的成分。比如认为秦朝古代人物鉴赏的统一性是“天助”,刘邦是“奉皇帝之命”,这主要是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造成的,不能苛求古人。司马迁为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一直被视为中国古代史学的集大成者。《史记》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史书中最杰出的作品,至今仍具有不朽的价值。
《史记》出版后,对历史和文学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历代的史学家、文学家都从《史记》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每个时代都出现了专门研究《史记》的学者。仅历代对《史记》的注释就有很多,现存最早的旧注释是刘崧裴玛古的《史记集》。它主要是用封建典籍和各种史书来注释文意,吸收了前人的一些成果。到了唐代,司马振写了《搜史记》,比《集解》前进了一步。唐代张守节一生写《史记正义》,胜于集解与考证。
这三个学派的注释被普遍认为是《史记》旧注的代表作品,被称为《史记三注》。最早的三注都是单行,直到宋代才把三注安排在《史记》正文之下。世界各国都在不断出现研究《史记》的专家,比如日本人Kametaro编的《史记笔记考证》,很有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