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使用人工呼吸?

人工呼吸

1.评估:检查呼吸

打开气道后,先将耳朵贴近患者口鼻,感受是否有呼吸,然后观察胸部有无起伏,最后仔细听有无气流呼出的声音。如无上述体征,可判定无呼吸,判断评估时间不超过10秒。

大多数呼吸或心脏骤停患者不呼吸,偶有患者呼吸异常或不规则或呼吸困难,伴有明显气道阻塞。这类患者在打开气道后可以恢复有效呼吸。打开气道后发现无呼吸或呼吸异常时,应立即进行人工通气。如果不能确定通气是否异常,也应立即进行人工通气。

如果患者在复苏期间或之后恢复呼吸和循环体征(脉搏、正常呼吸、咳嗽或活动),呼吸道应继续保持通畅。此时,患者应处于恢复位置。

恢复姿势

对于没有反应,但有呼吸和循环体征的患者,应恢复其位置。因为,如果患者继续取仰卧位,患者的舌头、粘液、呕吐物可能会阻塞气道,取侧卧位后可以预防这种情况。没有一种体位可以适用于所有患者,以下六条原则可以用来决定采取哪种体位:

(1)患者尽量取正侧卧位,头部侧卧位便于引流;

(2)姿势要稳;

(3)避免胸部按压,以免影响呼吸;

(4)易于使患者尽可能恢复侧卧位,有可能估计颈髓损伤;

(5)应便于观察通气,便于气道管理;

(6)姿势本身不应对患者造成进一步的伤害。

特别强调的是,不当的体位旋转会进一步加重患者的损伤。如果有外伤或疑似外伤,只有在气道难以维持通畅的情况下,才可以旋转患者的体位以开放气道。肢体血流受损的患者应密切监测。如果病人恢复体位超过30分钟,应转向另一侧,以免压伤肢体。

3.人工呼吸

在紧急人工呼吸时,病人的肺必须在每次吹气时都完全充气。

口对口人工呼吸

口对口呼吸是一种快速有效的通气方式,呼出气体中的氧气足以满足患者的需要。人工呼吸时,要保证气道通畅,捏住病人的鼻孔,防止漏气。急救人员用嘴唇完全盖住病人的嘴,慢慢吹气。每次吹气要持续2秒以上,保证呼吸时胸部起伏。如果急救者只是人工呼吸,那么通气频率应该是10- 12/分钟。开始人工通气的次数计划为2- 5次。

口对口呼吸常导致胀气,并可能伴有严重并发症,如胃内容物反流,导致误吸或吸入性肺炎。胃内压升高后,横膈膜抬起,限制了肺部的运动。所以更容易发生胀气。缓慢吹气,减少吹气量,降低气道压力峰值水平,有助于降低食道内压,减少胀气的发生。对于大多数成年人来说,100ml/kg(约700- 1000ml)的潮气量规定在2秒以上,可以降低胀气的风险,提供足够的氧合。

(2)口对口呼吸

当患者无法通过口呼吸时,如牙齿紧闭、口腔外伤和口对口呼吸难以实施时,应推荐口对口呼吸。最好使用口对口人工呼吸来救治溺水者。只要病人的头露出水面,他就可以进行口对口呼吸。口对口鼻呼吸时,将一只手放在患者额头上向后推,另一只手抬起下巴,使嘴唇闭合。用口封盖住病人的鼻子,深吹后离开鼻子,使呼出的气自动排出。如果有必要,对于部分鼻塞的患者来说,间歇地张口或用拇指分开嘴唇来呼气是非常重要的。

(3)口对口气管插管呼吸

气管切开患者需要人工通气时,可通过嘴对着插管呼吸,主动向插管吹气,被动呼气,操作简单。如果气管插管堵塞,且难以解除堵塞,应更换新插管。如果很难放置套管,应立即从皮肤口手动通气。气管插管的套囊可以防止通气时漏气。如果发生空气泄漏,可用手或口罩将口鼻密封。

(4)口对口呼吸通气保护装置

在工作场所,建议使用防护设备进行通风,以防止疾病相互传播。目前有两种装置,口对口面罩和护脸板。口对口面罩是单向阀,因此病人呼出的气不能进入急救人员的口中。护脸板上没有呼吸阀,病人呼出的气位于病人的护脸板之间。通气装置的气流阻力要低,以免影响患者呼气。

(5)用嘴来掩盖呼吸

有了带单向阀的透明面罩,第一反应者呼出的气就可以吹入患者的肺部,有的面罩还有氧气接口,这样从嘴呼吸到面罩的时候就可以同时供氧。使用口罩通气时,双手将口罩紧贴患者面部,密闭性好,通气效果极佳。嘴对嘴面罩通气有两种疗法。一种是头法,急救人员位于患者头顶。这种方法可以用于呼吸骤停而非心脏骤停的患者,可以看到胸部起伏,或者心肺复苏术时两个急救人员的通气位置。这种方法常用在托住下巴的时候。另一种方法是急救人员位于患者头侧,这种方法常用于抬下巴时。当心肺复苏术由一个人执行时是理想的,即通气和胸外按压是可行的。

(6)气囊面罩通气

使用气囊面罩可以提供正压通气。一般球囊的充气容量约为1000ml,足以使肺部充分充气。但在急救中挤压气囊时,很难防止漏气。所以一个人复苏容易通气不足,两个人复苏效果更好。两个人操作的时候,一个人按压口罩,一个人挤压皮肤通气。

成人气囊面罩通气应具有以下特点:

a有进气阀,允许最大氧气流量为30L/min;

b .如果有泄压阀,必须关闭;

c标准15mm/22mm装置;

d有储氧器,可以保证提供高浓度的氧气;

e有一个不可再呼吸的出口阀,不能被阻塞;

f在正常环境和高温下操作方便,功能良好。

如果只有一个人提供呼吸支持,急救人员位于患者头部上方。如无颈部损伤,可将患者头部后仰或向下填塞毛巾或枕头,使其处于嗅感位,便于打开气道,一手按压面罩,一手挤压球囊,观察通气是否充分。如果有第三人,通气时可以压迫环状软骨。防止气体填饱肚子。

(7)环状软骨压迫法

用力按压患者环状软骨,压迫环状韧带,使气管向后倒,压迫食管开口,减少胀气、胃内容物反流和误吸的风险。只有当病人失去意识时,才能应用这种方法。而且这种方法只能在两三个人进行心肺复苏术时使用,即一个人通气,一个人按压胸外,一个人按压环状软骨。技术操作如下:

食指寻找并固定甲状腺韧带(喉);

b食指滑下甲状韧带干,触及环状软骨下缘;

c用拇指和食指以中等力度向后按压环状韧带,人工通气不胸压,每分钟10- 1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