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笔吏”在古代通常指的是?

代办文书的小吏。

刀笔吏并不是以刀做笔的小吏,而是代办文书的小吏。刀笔吏是古代基层官吏的代称,因为用“笔"写字、用“刀”勘误而得名,主要负责传抄公文、整理案牍、处理文字材料等工作。

自宋元后,人们又往往特将讼师幕僚称作“刀笔吏”,顾名思义就是谓其深谙法律之规则,文笔犀利,用笔如刀。“刀笔吏”如刀之笔的操纵,往往使许多案件乾坤陡转,或无中生有,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刀笔吏的刀笔之功

刀笔吏的刀笔之功不仅在于其文笔之犀利,更是在于其对于事情的理解、解析,下笔用词实有过人之处。“刀笔吏”的此种作用在相互倾轧的清代官场发挥得更是淋漓尽致。

有这样一篇记载:有一知县,与巡抚交好但却得罪了将军,一年元旦向朝廷行朝贺礼后,将军就具章弹劾知县朝贺失仪,此当大不敬,巡抚亦负失察之咎。朝廷果然降罪于巡抚,巡抚愤懑但却无可奈何。

巡抚的一个侍从偶尔在酒肆中把这件事讲了出来,被一个讼师听到,他当时就大言:“了此,八字足矣。”侍从惊喜地询问有何妙法,讼师说:“给我三千金我就告诉你解决的办法。”从者暗地里把这件事告诉了巡抚,巡抚大喜,满口应承下来。

讼师说:“在奏牍中加‘参列前班,不遑后顾’八字,巡抚就没事了。”巡抚思考良久,就在奏牍中加入了这八个字。朝廷果然又转诘将军。

因为巡抚、将军朝贺皆列前列,不能顾及末吏,若将军亲见县令失仪,则将军自己也失仪了,将军因此而失职,而巡抚与知县皆无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