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孔乙己》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表达对封建制度的痛恨,对社会的批判,对孔乙己这样的旧中国知识分子的深切同情,对黑暗的希冀。

《孔乙己》是现代文学巨匠鲁迅的短篇小说。最早发表于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4号,后编为《呐喊》。它是鲁迅继“五四”前夕的《狂人日记》之后的第二部白话小说。

作者以极其节俭的笔墨和典型的生活细节,塑造了被残酷地抛弃在社会底层,生活贫困,最终被强大的黑暗势力吞噬的书生孔乙己的形象。孔乙己可怜可笑的性格和悲剧性的结局,既是旧中国广大下层知识分子不幸命运的生动写照,也是中国封建传统文化氛围“吃人”本质的具体表现。

孔乙己揭示了封建社会的冷漠,人们冷漠的精神状态和社会对不幸者的残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

扩展数据:

孔乙己是一个在当时的社会中找不到自己位置的苦弱者。他用大家的笑声来贯穿这样一个悲伤的故事,烘托和强化了小说的悲剧效果。这种狂笑是一种麻木的笑,给孔乙己的悲剧增添了一种令人窒息的悲伤。

一方面是悲惨的经历和痛苦,另一方面不是同情和眼泪,而是无聊的玩笑和乐趣。在欢乐的环境中写悲伤更是悲哀,说明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悲剧,而是社会悲剧,其作品的反封建意义更加深远。

封建秩序是封建社会的基础。在这样等级森严的封建统治下,人民的活力、热情、同情心被扼杀,变得麻木不仁、自私自利、冷漠无情。在短衣帮的心目中,也认为既然“学而优则仕”,连半个秀才都抓不住的孔乙己当然是个烂货,只值得嘲讽和取笑。

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封建秩序下和孔乙己一样处于被压迫社会的最底层,也是很悲惨的,所以他们没有同情和帮助孔乙己这样一个不幸的人。相反,他们只知道在疲惫压抑的生活中欢笑,寻求片刻的快乐。?

另一方面,“为了向身处困境的人揭示社会的凉薄”也是本文的主旨之一。

百度百科-孔乙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