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小说家穆时英是哪里人?
参考资料:
/xiandai/msy/037.htm
1926年,鲁迅在谈到俄国象征主义诗人布罗克时说:“我们有一个亭台诗人,一个山川诗人,一个花月诗人...但没有大都市诗人。”[1]杜衡也表达了类似的感受:“中国是有城而无城的文学,或者说描述了城市而没有采用适合这种描述的方法。”[2]此时,穆时英的创作努力显示出其独特的文学史价值。因为他不仅使城市生活成为一个独立的审美对象,而且在表现手段和精神上适应了这个城市此时的特点。“在这方面(都市文学),刘呐鸥做了一个开端,但并没有走下去,他的作品仍有“非中国化”或“不现实”的缺点。能避开这个短板,继续努力的,是世英。”[3]
在现代文学史上,很多作家都描写过城市,比如京派,左翼作家写的。他们中的一些人,文学成就远超穆时英,见识也远超穆时英。但穆时英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是一个真正的有中国特色的都市人。这不仅是说他以一种城市的方式穿着和生活,而且是说他在他的文学中描述了各种各样的城市生活。更重要的是,他与中国最现代化的城市上海进行精神交流。他的双重人格被这座城市深深地打上了烙印。
穆时英的作品,尤其是被归类为“新感觉”的小说,在当时引起了热烈的讨论。以沈从文为代表的京派作家和左翼理论家从各自的立场对穆时英的小说进行了解读和批评。然而,建国后,由于作者在历史上的“不服从”行为,在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干扰下,大陆学术界一直以“颓废”、“腐朽”等低调词汇来标记作者,不屑于对其作品进行客观研究,这种现象在文学史上沉没已久。
司马长风的《中国新文学史》率先给予穆时英较为客观的评价。步入新时期,对穆时英的研究逐渐增多。严家炎将其归类为“新感觉派”小说,在整体比较下研究作家的创作个性,突出其“新感觉”特征。目前对穆时英的研究,既有对作家生平和作品的梳理,如吴和饶颖为《穆时英小说全集》所写的导言,也有论述日本新感觉派乃至西方现代精神对穆时英的影响,如江的《穆时英小说简论》,还有以心理荒原分析其小说。并把他放在整个都市文学的发展中,或者与其他都市文学作家比较研究,如齐永德的《二十世纪中国都市小说的嬗变》,王爱松的《多彩的城市——三十年代都市小说比较》,李霞的《人与城市的对话——穆时英、张爱玲的都市小说的一种拆解》等。
但目前的研究现状确实如黄先文所说,“存在很多薄弱环节甚至空白”,最重要的瓶颈在于信息的匮乏。穆时英本身就是一个谜。很多数据甚至相互矛盾,使得整个研究缺乏坚实的基础。另外,对他的研究多集中在新感觉派,视野有限。显然,一个作家不可能只被贴上一个标签。今后,穆时英研究者将从更多的角度把握他和他的作品,进行更深入的挖掘。毕竟对穆时英的研究才刚刚起步。
补充:穆时英的叛逆行为,历史上一直有争议。长期以来,大陆因为他的政治问题,对他的文学贡献避而不谈。上世纪70年代,香港有人以季友康为笔名撰文指出,穆时英其实是中央派到上海打入敌伪内部的同志,却被军方暗杀,致使穆时英长期受委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