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中杨康的形象?从各方面分析?
杨康武功平平,但心计真的极好。他是一个坏人,但他绝不是一个恶人(如果他是一个恶人,诸葛孔明是什么?),其谋略行云流水,机智千变万化,野心超越群臣。可惜他不是主角,也不是好人,所以除了死,他别无选择。成功者是王子,失败者是强盗。杨康不是生活中的人,所以他没有再给自己一次选择的机会。
他是一个悲剧人物。我说的不是他的结局,也不是他几次尴尬的出场,而是最后一个干净整洁的人,满脸泥污,没有棺材。他的悲剧可能是因为,自始至终,他都不是一个没有良心的人。他只是犹豫,没人帮他。每个人都指责他迫害他。不得已,他只能变坏,而且还不够彻底。仅此而已。
杨康无疑是一个悲剧,所有与杨康相关的事物都构成了悲剧元素,这些元素可以是独立的,也可以是混乱的,而杨康是所有这些元素的集合体和载体。可以说,杨康是他一生中所有悲剧的“主宰”。他无法摆脱,无法挽回,无法放弃。他的悲剧不是舞台的悲剧,而是人生的悲剧。
杨康的悲剧是从他父母那一代开始的,是杨铁心和鲍西若的悲剧,也是万艳洪烈和鲍西若的悲剧。洪雁·李无疑是所有悲剧的始作俑者。他掌控着一部分人的生死,却无力掌控天庭幕后的命运,最后自己也陷入了悲剧。杨铁心和鲍西若的故事更适合以戏剧的形式在舞台上上演。他们的悲剧更具戏剧性,也具备了一个优秀剧本的所有特质,包括故事的紧凑,戏剧的冲突和紧张,情绪的起伏,大悲大喜的高潮,突然的结局,让人思考和感叹的回味。甚至在台词的改编和动作的排练中,也可以用舞台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因为他们的内心感受几乎都可以用独白来表达,音乐和舞蹈的美很容易被衬托出来,观众的情绪也会在瞬间被调动起来。最后两人双双殉情的时候,一定会泪洒全场。这简直就是一部优秀的戏剧题材,美轮美奂,高潮迭起,轰轰烈烈,催人泪下。
《杨铁心》和《鲍西若关心一场事故》和《完颜烈》的悲剧。他们完全有理由憎恨。他们只恨完颜烈,完颜烈也有理由恨自己。如果故事就这样结束,会是一个很好的结果。毕竟,最后杨铁心和鲍西若都死得其所,死而无憾。然而,他们的悲剧结束了,杨康的悲剧还在继续。他们悲剧的结局,是在杨康的生命中,再添一道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
穆念慈的悲剧可能不太适合舞台表演,因为她有太多的心事要站在别人面前,甚至不忍心一直去触碰。她没有机会有力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她只是慢慢地把一份心事变成了苦酒,慢慢地啜饮,浅浅的苦涩,痛苦的回味。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她看着杨康唯一的儿子,叹了一口气“我和你爸葬在一起”,一切终于结束。她的悲剧贯穿了杨康的悲剧。一个女人把自己所有的情感和希望,所有的挫败和绝望都绑在一个男人身上,直到死去。虽然确实是悲剧,不堪回首,但也不是世界独一无二。她的悲剧既沉重又简单。如果杨康若符合她的意愿,她会过上幸福的生活。如果杨康执意作恶,她将会过着灰暗的生活。不管是喜是悲,她都会和他有关系,也会和他一起陪葬。有多少痴情的女人是痴情的?
穆念慈的悲剧与杨康的悲剧密切相关,构成了他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死后,他依然背负着挥之不去的悲伤,但这种韵味只是他的韵味和悲剧,也只是他悲剧的延续。
那么,杨康自己的悲剧为什么不可复制,为什么在世界上独树一帜,为什么有发人深省的力量,为什么隐藏起来之后还能被思考很久。
不仅仅是因为以上所有的悲剧构成了杨康人生的一部分,所以他的悲剧本身就充满了更深的色彩和更复杂的因素,还因为杨康的悲剧是一个生命和人性的悲剧,而不是一个在舞台上相对震撼却又简单的悲剧。很难在舞台上描述他复杂隐秘的心灵,也很难在舞台上用生命感悟来描述历程。他更大程度上属于现实生活,属于真正的人性。你很难从一个角度切入他,从一个因素去分析他,然后说如果他是什么,悲剧就不会发生,如果他是什么,悲剧就不会发生。其实只要他是杨康,只要他在那个时代,就必然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你永远找不到一个喜剧的结果。站在杨康的立场上,很难说他做错了什么,无缘无故走了哪一步,甚至站在一个局外人的视角,也很难说他是如何选择正确的。
说到这个问题,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如何欣赏一部文学作品,一个艺术人物。
鲁迅评论《红楼梦》时说:“中国人在欣赏文学作品时,不习惯于把自己放在欣赏者的位置上,而总是习惯于把自己代入一个脚色,因而失去了客观性。”太多人看杨康,喜欢替郭靖、丘处机、杨铁心说话。并不一定是因为他们直接代入自己当时宋人的身份,站出来作为一个民族说话。女生自认为是穆念慈,爱他的浪漫之美,却苦口婆心抱怨他的邪恶。如果他们真的把自己当成杨康,必然会抱怨满天,这大概也是他们只站在杨康一边为他发声的原因。
杨康不能被切成块,陈列在展柜上,单独贴标签,分门别类陈列。这是杨康是什么,这是杨康是什么,然后一挥手说:这是杨康。在生物解剖学中以局部见整体是有用的,但在分析中以偏概全是不可避免的。你可以把他的一个特点描述的惟妙惟肖,但不能以点代面,不能让这个脱离整体,游离于杨康之外。杨康是一个整体,他的每个方面都统一在整体中。他的痴情与他的冷淡并不矛盾,他在母亲面前的撒娇与他对下属的厉声并不矛盾。不管他做什么,都只是因为他是杨康。
分析悲剧的发生,不外乎三种情况,第一种是由于出现了极其狠毒的人,如鲍西若和杨铁心的悲剧,无疑是洪雁洪烈造成的;第二种是由于偶然的失误,归结于命运;而第三种“不需要安排可怕的错误或闻所未闻的意外,不需要恶毒到可能极限的人。它只需要道德普通的人在频繁的情况下把它们排列起来,放在相反的位置上。他们被这种立场逼得明明白白,可是看清楚了,却给对方制造了灾难。同时,他们也不能说哪一个是错的。”
洪雁洪烈对杨康来说是不是一个很恶毒的人,要分两部分来看;但仅仅由于偶然的命运和失误,似乎并不能解释全部。如果把第三种悲剧生搬硬套到杨康身上,肯定会遭到反对,会无语。比如杨康不是“道德普通的人”而应该偏向“道德低下”的人。比如“你说不出哪个是错的”,大部分人都会说,明明是杨康的错。
杨康被放在“晋国”,与“宋国”敌对,这本身就让“道德”和“是非”不再被用普通的眼光看待。如果他只是一个西域小国的“软”太子,突然有一天知道自己的母国是“大月氏”,但自己还留在软里,或许会公平很多,又或许杨康的身边并不都是沙、侯通海那样肮脏的江湖土匪,更多的是的“忠臣武士”,那么他的形象也不会那么尴尬。当然,并不是说当时的杨康就比。
对于杨康来说,可能是因为他在“身处不同岗位”的内涵中加入了个性,或者说一个处于特殊岗位的人,有自己特殊的成长经历和影响,必然会产生这样的个性。这三个悲剧不能简单地与杨康相提并论,但至少有一点可以适用,那就是发生第三个悲剧的人是无怨无悔的,这个悲剧中的人是极度孤独的。
首先,杨康的孤独是因为他的选择。他选择的路让他独自前行。他身边的人很多,但他走过的地方,就像一条很孤独的通道。在精神层面上,他没有伴侣,也不可能有伴侣。
虽然杨康被描述成郭靖的反面,但他的故事除了偶尔和郭靖有交集外,都是独立的。其实不管有没有郭靖,只要他的人生故事被揭露,他的悲剧就不可避免。郭靖在杨康悲剧中的角色最多是一个串场,甚至黄蓉也只是一个偶然的终结者。只是人们习惯性的做这个比较,郭靖是怎么做的,杨康是怎么做的,然后自然而然的得出一个确定的结论。其实郭靖的选择和杨康的选择在依据和道理上是完全不同的,这种比较本身就是荒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