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干《再唱一首山水谣》

莫言“人类的好日子屈指可数”的警告并非危言耸听。如果有一天,我们人类彻底失去了我们的青山绿水,绿草如茵,所谓的生存就会成为空谈,那才是人类真正的末日。

在农业文明时代,人们崇敬并维护青山绿水。因为那时候的人依山傍水而居。对山川的敬畏和依赖是很自然的。进入工业文明后,对大自然来说是灾难性的。山川满目疮痍,树木花草鸟兽都在消失。为此,联合国将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向世界敲响了警钟。

在中国古代,山水诗的盛行是一种众所周知的文化现象。说明我们的古人是多么珍惜和重视自然环境。今天,情况正好相反。有一年,我去岳阳楼,看到了眼前的水。广袤被大大消减,甚至有点压抑,让我感叹。曾经有一句古联:“八百里洞庭倚岳阳雄壮,二000年赤壁见黄鹤风流。”在古人的笔下,山和水是多么的辽阔壮丽?如今,人们对湖水的入侵和过度使用是显而易见的,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惕。“洞庭是天下水,岳阳是天下楼”,不再是过去的盛况。此时,我忽然想起了刘禹锡的诗《遥望洞庭湖》:“湖与月相融,池面无无风镜。遥望洞庭湖,银盘中有青螺。”那时的洞庭,月色与湖水交融,湖面平静,就像一面未经打磨的铜镜。从远处看,风景绿得像墨水,像一只绿蜗牛在白色的银盘子里。绿螺指湖中的君山岛。现在,不要说水是如此的弱浊,连水鸟都哀鸣着,停留在远岸,拒绝靠近。在他们眼里,人是不一样的。

为了改变这种孤独的局面,人类需要与万物和谐相处,做好事,做好事,学会生存之道。教师的美德是伟大的。那么,老师会去哪里祭拜呢?老师,是谁?简单来说,人的一生有很多选择。一个人可以当老师。物亦可为师;山和水,甚至更多。

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意思是:“智者愿如流水般阅读世间万物,从容淡泊。”仁义人乐于挺立,巍峨平和如高山。“孔子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体的。诚然,山和水的特点也体现在人的素质上。一方山水,一方修养的例子,从来都不鲜见。孔子不愧为圣人。2500多年前,他揭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传统意义上,我们古人对山川都是敬畏的。不像现代人,他们容易信口开河——山就是峰。诚然,现代人类已经掌握了一些科技和一些支配自然的能力。所以,他们把自己凌驾于自然之上,这是肤浅和幼稚的。

其实在自然界的万物中,人是最弱小的一个。就生存能力而言,即使是蚂蚁也比人类优越。人类可以开动脑筋,借助外力弥补自身的不足。机械就是其中之一。我经常观察蚂蚁在它们出没的洞里为生存而奔跑的忙碌身影,对它们能拖走比自己大几倍的物体印象深刻。不仅是动物,植物也明显优于人类。有两个例子。第一,30多年前,我第一次去黄山,看到峭壁上那些因劈石而生的巨松,高耸入云,历经风雨而不倒,灵魂受到极大震撼。很明显,那些松子被风吹到了绝路然后艰难地发芽生根,最后找到了生存的机会。第二,早上在河边散步,看见柳絮在空中飞舞摇曳,寻找着诞生的地方。不知道为什么,一种怜惜之情油然而生。他们生来远离母亲,是为了寻找未来的安身之所,这不仅是常识,也是感动。他们虽然天生柔弱,但骨子里却是一清二楚的。它们以弱胜强,最终成为参天大树。那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值得敬畏和学习的是山和水。有人认为山和水只是自然之物,没什么好研究和效仿的。这是一个糟糕的说法。首先,山,按照人类的科学来说,只是地壳运动抬高的一些高地。这种说法当然是浅层意义上的正确。然而,为什么地壳会隆起?谁决定地球板块?为什么漂移?他们为什么拥挤?我们的研究还没有达到令人信服的程度,看到的可能只是表面,不是本质。我的家乡是一个群山环绕的盆地。睁开眼是山,闭上眼也是山。因为有山,我们从小就没有不安全感。小时候觉得家乡的山不是死的东西,而是有灵魂的活的个体。家乡人不畏艰难困苦的坚强性格,一定是潜移默化地来源于大山的宗教。山的巍峨是榜样,山的辽阔是胸怀,甚至山的傲慢也感染着我们的言行。它就像一位睿智的长者,一位勤奋的祖先。“靠山”一词的出现并非偶然。大山默默地教会了我们站立和挺立,甚至教会了我们享受孤独。山不相互撕扯碰撞,不相互欺凌掠夺。他们所坚持的,只是坚守岗位,踏踏实实。大山不会以大欺小。珠穆朗玛峰是多山之首,但它从不戴金冠,还骂小的。这就是山的性格。我想这是所有生存哲学的最高诠释。

还有水,不是吗?它是生命之液,只有它才能拯救一切生物。关于水,我们的先哲先贤,老子,孔子,都有过深刻的诠释,“性善如水”的说法就是一例。我在中国的土地上见过无数的河流。它们是大地母亲的动脉,所到之处都有生命的奇迹。而我对水的认识是从家乡的一条小河开始的。是弱水,却能锯石流千里。看似稀薄的水,居然能把石头磨成圆形,让它随波逐流,让我惊叹不已。水和山是一样的,从来不互相排斥、抗拒、推动。合并冲杀是其一贯风格。在我们家乡人的性格里,有那条河随和柔情的基因。水可以包容一切,滋养一切。水最有佛性,最有母性。

至此,我终于明白,为什么人总会想家,总会回到自己的根上,因为我的家乡有这样的山和水,值得尊重和模仿。更重要的是,他们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毅力和利他,还有克制和善良。这些东西都在潜移默化中流入我们的血液,也让我们的灵魂趋于宁静和纯净。对此,我们没有理由不感恩山水,没有理由不点上一炷香,发自内心地说一句:谢谢!如果我们心中还有良知。

(本文发表于《绿叶》杂志2020年第10期)

作者简介

查干,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理事,原《民族文学》杂志主编。著有诗集《爱的哈达》、《灵魂的家园》等。,以及其他杂文、散文诗、诗评散见于国内外中文报刊。他的作品被翻译成英语、法语、日语、韩语和匈牙利语,并被介绍到国外。多次获得国家、省、自治区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