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好还是城南的往事传好?

满意了记得领养!

一,童年视角叙事

童年视角,即通过儿童眼睛的观察和透视,揭示成人世界中难以观察或忽视的生活景观。创作主体主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指导思想选择素材、组织写作,以另一种叙事方式审视和表达世界。童年的世界是单纯的,天真的,美好的。此时的孩子还没有形成明确的社会价值观,生活的复杂性让他们无法也没有必要做出理性的判断。他们的文字里没有道德的讨论和理性的说教,他们对世界的认识是纯粹的客观还原和透明复制。

《城南旧事》的叙述者是一个叫英子的小女孩,《呼兰河传》的叙述者是一个小女孩。他们单纯可爱,天真活泼,调皮好奇,用一颗童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使文本呈现出浓厚的儿童色彩。《城南老故事》中,大人们对疯子秀珍避之不及,但英子却敢于接近她,并与她成为好朋友。英子也和小偷成了好朋友。英子不觉得他是坏人,因为在她心里,那是一个厚嘴唇的老实人,一个好人。在《呼兰河传》中,更是童趣十足:“我”与二叔偷情,约定不说。

两部作品都用大量的篇幅追溯了纯真的童年生活,但在阅读的过程中,却有着不同的感受。《城南旧事》给了英子一个快乐温暖的童年,而《呼兰河的故事》则是一个孤独寂寞凄凉的童年。林从小就有一个温暖和睦的家庭,所以本文中的小主人公是以一个开朗、乐观、坚强的形象出现的,具有明确而积极的叙事基调。虽然有苦难,但读者感受到的不是颓废和失落,而是坦诚和开放,其中蕴含着希望。但萧红生长在一个缺少父母关爱的家庭,只有爷爷陪伴,爷爷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她,所以整部作品都笼罩在荒凉和孤独之中。

二、散文叙事

散文叙事就是打破传统小说以情节为结构中心的叙事模式,淡化情节,弱化戏剧性。没有典型的人物,而是以人物的心理或背景氛围为结构中心,呈现出一种自由任意的表现形式,包括内容和形式的散文。平淡无奇的内容是指不通过塑造经典形象来再现客观现实社会、揭示社会生活本质,而是随着作者的情感节奏流动,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形式上的散文文化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没有完整的故事,零散碎片,戏剧性不强。作者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没有明显的时间顺序。《城南往事》和《呼兰河传》正是从这两个方面凸显了小说的散文文化。

《城南旧事》共分五章:惠安亭,我们去看海,兰阿姨,滚雪球,爸爸的花落了,我不再是小孩子了。作者并没有通过这五章来揭示一些深刻的社会现实,而是拾起童年生活的几个难忘的片段来表达对家乡北京的乡愁,这是作者乡愁的一种表现。《呼兰河传》共七章。第一、二章描述呼兰市的风土人情。第三、四章回忆我在呼兰河城的童年。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将叙事的重点转移到《小城》中的人物身上。整部作品没有主要人物,没有对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的清晰描述。所以作者无意揭示一些社会生活现实,而是通过描写呼兰河城的风土人情,拾起童年的片段,来表达自己对呼兰河城的思念之情。在形式上,它们的结构是分散的,是随作者的思想而排列的。

第三,我想念我的家乡

林和萧红离开了家乡,再也回不去了。他们不得不用小说来回忆自己的童年和风土人情,婉转地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林五岁时随父母移居北京,在北京求学、恋爱、结婚、生子。三十岁那年,他回到了台湾苗栗县的祖籍。她在自传体小说《北京城南旧事》出版后的后记《童年——东阳——骆驼队》中真诚地说:“我多么怀念小时候住在北京城南的风景和人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让实际的童年过去,灵魂的童年永存。(1)后来在他的散文《为北平而咬》中,我也深情地写道:难忘的北平!我在那里住得太久了,就像一棵树生根一样。作为一个孩子,一个女孩和一个女人,我在那里度过了半生。快乐和悲伤。喜极而泣,那座古城曾经倾注了我所有的感情,春去秋来。我怎样才能熟悉那里的季节呢?然后在她的作品中,流露出纯正的京味语言,展开了一系列具有北平地方特色的画面。一个打糖锣的老人;《红差》的场景;7月15日,作者提着西瓜灯笼逛街,借助英子的眼神,重温童年生活,做了一次回家的心灵之旅,慰藉了思乡之情。

萧红的一生短暂而曲折,从呼兰县到上海,再到东京,最后死在香港。1940 65438+2月,她写下了最后一本书——呼兰河传,借以抚慰孤独的心情,因为“即使此时,萧红的心情也早已是孤独的了”(3)在忧伤的乡愁中,故乡的一切都变得那么清晰,诗意的田园风光,还有祖父后花园里无忧无虑的岁月。她带着所有的人生经历和压力,挣扎着回到童年的安息地。家乡给她的苦涩记忆已经淡去,她在想后花园,蝴蝶,蚂蚁,南瓜,露珠,太阳,还有童年的人物。她说:“没有我写的美丽故事,因为里面都是我童年的回忆,我忘不了也忘不了,所以我就写在这里。”(4)这些画面穿越遥远的时空,凝聚成萧红心中最美好、最珍爱的故土记忆,成就了她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重返故乡的梦想,尝到了那点点温暖,给了她一生永恒的慰藉。

四。结论

林的《城南旧事》和萧红的《呼兰河传》分别从儿童视角、散文叙事和深深的乡愁视角向我们展示了童年和故乡的风土人情。我们和作者一起穿越了遥远的时空,回到了那个过去的时代。那个小城,那个时代,有着永恒的审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