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化过程

旧中国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近代社会的过渡和转化,***花了109年时间,经历了晚清、北洋、国民党三代政府。虽然这三代的政府在近代化事业的某些方面和一定程度上都有所建树,但从根本上说却始终未能完成上述的转化,中国直至解放前仍停留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在这三代政府中,都有一些肩负着近代化重任的核心人物,本文对其中六位人物在近代化事业上的历史功过得失,力图作一番尽可能公正、客观的评说。

旧中国花了109年时间,从原有的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近代化转化,却始终未能化好,资本主义社会始终未能建成,始终停留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畸形的过渡社会形态。究其根源,虽存在错综复杂的多种主客观因素,但晚清政府、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统治旧中国的三代政府中,肩负近代化重担的核心人物,他们个人的功过得失,也不能不说是造成这一局面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一代核心人物—一李鸿章与盛宣怀

旧中国的近代化,是1860年后清政府兴办的洋务运动才开其端的。洋务运动陆续兴办了19个近代军用工业和近40个近代民用工矿交通企业。至1894年为止,这批洋务企业的总资本达26344万元,占当时近代企业资本总额的45.22%;工人总数34110—40810人,占当时近代企业全部工人数的37.33—41.62%。(黄逸峰、姜铎:《中国近代经济史论文集》,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38页。)与此同时,洋务运动还开始兴办各种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培养大批近代科技人才,大量翻译西方书籍,传播近代科技文化知识,创建新式军队、加强海防等等。历经35年的洋务运动,为中国的工业近代化、国防近代化和科技近代化打下了初步基础,使封建的中国开始向资本主义近代化迈进,这一点正是洋务运动不容抹杀的历史作用。

历史的遗憾是,洋务运动这个中国近代化的第一炮,并没有放响,中日甲午战争惨败以后,便不得不宣告破产。晚清政府70年,占了旧中国2/3的时间,但终清之世,中国经济、政治、军事、文化诸方面近代化的基础,仍很薄弱而落后,资本主义社会远远未能建成。据统计:1913年中国近代产业资本总额1472百万元,其中外国在华资本却占83%;(祝慈寿:《中国近代工业史》,重庆出版社版,第414页。)同年以前,中国工厂总数698家,产业工人270717人,仅占4亿总人口的0·1%;(孙健:《中国经济史—近代部分》,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732页。)新式产业的产值总额,在国民生产总值中,估计不到4%,96%以上是小农业和小手工业产值。

这一阶段搞近代化的当权派,称得上核心人物的应该是李鸿章与盛宣怀。我们认为,提李鸿章的理由是:第一,他是洋务运动自始至终的主持者和参预者;第二,他是主要洋务企业的直接创办者;第三,他是新式陆海军和新式海防要塞的创建者和指挥者;第四,他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达25年之久,是晚清统治集团的中心人物;第五,1881年他便提出“外须和戎,内须变法”的中国近代化方针,对当时的中国近代化,从理论到实践,具有一定的远见卓识和全盘打算;第六,他又是这一阶段外交上的决策者和参预者。盛宣怀则是李鸿章的经济总管,是主要洋务企业的直接经营者,是旧中国近代工矿、交通运输和金融企业的拓荒者,是中国的三井、三菱式人物。总之,李鸿章与盛宣怀,一个是全面推行中国近代化的事实上的首领,一个是近代经济事业的巨擘,两人的密切结合,形成为旧中国近代化的第一代核心人物。

作为旧中国近代化第一代核心人物的李鸿章与盛宣怀,对他们个人的功过得失应该怎样评价呢?

先说李鸿章。他靠镇压太平军和捻军起家,历任江苏巡抚、两江总督和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他于1862年即率淮军到达上海,直接接触西方人士和事务较多,逐渐形成了一整套洋务思想,并以兴办洋务兴办近代化事业为已任,曾说别人可以不谈洋务,我李鸿章非谈洋务不可。事实上,在旧中国第一代近代化过程中,李鸿章是一位从理论到实践具有一定远见卓识和雄才大略的关键性人物,过去一度把他看作是卖国求荣和崇洋媚外的化身,是有失公允的。李鸿章的过失主要在于:面临着封建政治体制和封建传统思想对新兴近代化事业的百般阻挠,他不敢加以冲破。前两者对近代化的危害性,他不仅知之很深,而且怀有切肤之痛。他自己曾叹苦说:“三十年来日在谣诼之中。”但他在实际行动中却不敢触动封建政治体制和封建传统思想。他倡导近代化事业的目的,不是为了全面推行资本主义,而是为了挽救、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这是整个洋务运动的致命伤,也是李鸿章个人的致命伤。因此,他对以慈禧为首的晚清封建朝廷,可谓忠心耿耿,不敢越雷池一步;对慈禧个人,也是百依百顺,唯命是从,看眼色行事,不敢稍有逾越,更不用说象后来袁世凯那样要取而代之了。迷恋封建政治体制和封建传统思想,不能不说是他的主要过失。

再说盛宣怀。他开始在李鸿章军前当幕僚,后以襄助李鸿章主办洋务企业逐步起家,历任山东登莱青道兼烟台海关监督、天津海关道、大理寺少卿、工部左侍郎、邮传部右待郎、邮传部尚书和邮传部大臣等职,也成为晚清政府的重要官员。盛宣怀地位的重要性,不在于官,而在于他掌握和控制了当时的主要近代企业。旧中国第一家自办最大近代航运公司招商局,第一家自办的也是唯一的电报局,规模宏大的煤铁钢联合企业——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和最大的纺织厂一华盛纺织厂,旧中国自办的主要铁路干线和第一家银行—一通商银行,等等,都是由他创办、主持和控制的。另外,他还兴办了旧中国最早的天津北洋大学堂,上海南洋公学等新式学校。旧中国近代化第一阶段中创建起来的主要近代工矿交通运输和金融企业,大半通过盛宣怀之手,也就是说,盛宣怀是旧中国第一代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奠基人,也是旧中国新兴资产阶级的领袖人物过去把他简单地说成是“官僚买办”,同样有失公允。

盛宣怀的主要过失同样在于:没有能在兴办近代企业奠定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的同时,突破封建政治体制的上层建筑,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民主政治,反而利用控制近代企业的能量,向晚清政府谋求“高官”,使自己陷入封建政治体制的旋涡。正如夏东元在《盛宣怀传》代序中所说:“终其生未能克服保守政治主张与进步的经济实践间的矛盾。”凭盛宣怀创建近代企业的经济实践,他对封建政治体制和封建传统思想的危害性,应该比李鸿章有更深的感受。所可惜的是,他在政治思想上,同样未能冲出两者的牢笼,始终站在晚清政府反动保守的立场。在戊戌维新运动中,他公开提出与康、梁等人相对立的变法方案,说什么“中国的根本之学不必更动,止要兵政、工政两端采取各国之所长。”在八国联军入侵时,他为了维护近代企业的安全,积极创议和组织“东南互保”,虽然违反了慈禧的意旨,但又和列强的侵略利益相一致。1911年5月9日,在他邮传部大臣任内宣布的“铁路干线国有”命令,成为爆发辛亥革命的导火线。辛亥革命爆发以后,他又竭力动员袁世凯出山,积极参预调兵运粮,企图扑灭革命烈火,挽救晚清政府,终于成为辛亥革命的打击对象。其结果是:他死保的晚清政府还是寿终正寝,他做大官的迷梦到底不得不破灭,他的近代化事业也大大受到干扰和影响,未能获得正常的发展。

总之,李鸿章与盛宣怀,在中国大地上,首先创建近代企事业,是为中国第一代资本主义近代化立下了大功;而他们的未能冲破封建政治体制和封建传统思想的牢笼,成为旧中国第一代近代化失败的关键,又是主要的过失。

如果您还有什么不满意的,请发消息给我,并附上问题的连接,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