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游记》为什么能反映出小说艺术从古典到现代的转变?

刘鹗的《老残游记》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描写了一个庸医老残在游历中的所见所闻,揭露了“清正廉明”之恶,形成了对官僚政治的批判和对文化心态的反思之间的互补结构。与其他小说相比,这是一部非常不同的作品。如果说《官场现形》《二十年目睹妖魔鬼怪现状》等书侧重于揭露官场的丑恶和腐败,老残的游记除了抨击官场,更多的是用笔墨表达自己的人生体验感和家国之痛。在晚清乃至整个中国小说发展史上,它是一部自我表现欲望最强、主观抒情色彩最浓的作品,艺术品位很高,留下了明显的去旧立新的印记。

首先,创新了中国传统小说的结构模式和叙事方法。《老残游记》的艺术创新在于它打破了中国传统张卉小说以故事为中心的结构模式,代之以适合作者创作意图的结构方法。刘鹗采用了游记的风格,书中的老残是作者的艺术体现,是其抒情写意的寄托。作者不仅用他贯穿全书,使一些因老残的游历而互不联系的人、事、景、物形成一个整体,而且用他来表达作者对人生经历的感受、家国之痛乃至个人的兴趣爱好,使其作品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从而改变了中国的小说。这在中国小说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其次,是精神分析技术的应用。在第二集里,它是一个大胆的尝试,写下了豆捞宫姑子易云对她与任热烈爱情的长篇告白。作家的一笔一画触动了人们潜意识中最隐秘的内心震颤,讲述了一个少女强烈的情欲和物欲的全过程,颇有现代人的心理分析。

第三,《老残游记》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中国小说从叙事到描写的转变。混合了诗歌和散文的笔法,开拓了审美空间,其文笔别致优美,意境深远崇高,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描绘自然风景,尤指艺术技巧。比如写大明湖的秋色,可以在番禺僧院和苍松柏翠之间,点染一株半彩色的冯丹树,会觉得秋意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