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平整半年来的顶岗实习体会
毕业实习体会:重要的是掌握方法来源:华中大在线 点击次数:8525次 发布时间:2002-6-12 作者:李谨邑 编辑:
再过几天,历时4个月的专业实习就要结束了。回首实习阶段的日日夜夜,真乃感触良多。
记得2月份实习刚开始那会儿,我对于实习、对于毕业论文,还是一头雾水,只是无端的觉着实习就是写一篇论文,象完成一次重大的家庭作业。因而,当我刚开始实习时,我仅仅有这样的想法——我要完成我学生时代最后一次的家庭作业了。
实习第一天,我得到一个意外,我满以为我将被我的指导老师告知该如何完成我的“作业”,但他什么也没说,给了我一堆资料,告诉我后两天不用来了,自己看资料,并摘抄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东西,然后写一份关于所看材料的心得体会,下一次来“上班”时先谈自己看材料后的体会,接着再进行下一步的工作。事实上,当我得到这个任务,我是比较高兴的,虽然不明白这么做是为什么,但是刚“上班”就得到两天的“休息”,我还是很满意的。就这样,我的实习在一种我认为远远轻松于上课的氛围中开始了。
看材料的日子后来证明并不轻松,先不说材料“量”的巨大,单是这其中的任何一篇论文,如何发现其中有价值的东西就很是个问题。所以,在当时,我看那堆材料时是很痛苦的,因为我不知道到底哪些内容重要,有意义。每一篇论文,我都觉着很吸引人,好象在里面有不少高深的东西等我去发掘。我仔细地研读每一篇论文的每一段文字,力求掌握作者的任何一个细小的意图。但一天后,我发现我好象没找对方法,——到了第二天,我居然连材料都没看完,更别说写什么心得了。我隐约的觉得我对实习的态度似乎有些偏差。我决定和我的指导老师交流交流。
似乎我的疑惑早已被洞悉,我的指导老师——熊光练老师,与我进行了一番长谈。我终于知道了实习对于自己的重要意义——实习并非是写一篇毕业论文就完事,而是一个将书本知识用于实践的过程,具体而言,就是要学会一种方法,一种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就好象阅读文献,其目的不是要去欣赏它的用词及文采,而是要从中发现有“价值”的东西,何为有价值,就是对你所要解决的问题有所帮助。因此,阅读文献要采用“检索”的方式,首先寻找于己有利的东西,再进行细读,否则,是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大量的信息收集任务的。毕竟,时间是有限的。但这也仅仅是第一步,过后,你还要思考,要从大量的文献中发现现在的研究热点,研究水平以及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就可以开始考虑着手研究了。而研究又往往是从“问题”入手。因此,发现问题就是实习的“第一课”。这便是我不光要看材料,还要写“心得”的原因了。那一天熊老师的话改变了我对实习的态度,也让我明白了毕业课题重在对一种科研思维的训练。我开始注重对方法的掌握了。
随后的实习中,熊老师对方法的传授超过了对具体任务的安排,我被赋予了极大的自由度,很多时候他仅仅告诉我所要达到的目的,至于具体的操作,他总是让我自己去大胆尝试。但其中涉及到的一些方法、原则和思维技巧,熊老师则一定会给我讲解透彻,用他的话来讲,这当中有很多个人的体会,是一种经验的积累,如果完全靠自己摸索,不仅费时,而且毫无必要。“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方法上的东西方是实习中的“至宝”。因此,从我刚开始实习的第一天,我便对如何查阅资料,如何选题有了一定了解。而其后的实习中,我又从熊老师那儿了解到了怎样进行课题设计、项目设计;怎样处理科研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可以说,方法的学习贯穿了我整个毕业实习的始终。
现在,我的实习已完成了最后的论文答辩。但诚如熊老师所言,一篇毕业论文是次要的,关键在于对一种方法、一种思路的把握。我想,我是幸运的,我遇到了一位好老师。虽然我还不敢说我在实习中已经见识了科研的全部过程,但至少我对科研活动有了较之以前更为深刻的理解。这会儿,忽然想起熊老师的话来,所谓经验、所谓独到的见地,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逐渐累积起来的。怎样去累积呢?就是不停的去做,不停的思考,每天都有所收获。正所谓“功到自然成”就是这个道理。真希望以后的每一天我仍然能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