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北京的山!!!!!!!!1

北京的山,坐落在城市里的,都是人造的,比如北海公园的白塔山,故宫后面的景山。它的海拔只有七八十米。要说北京的山最壮观,还是北京周边连绵不断的山最壮观。峰峦叠嶂,障碍物形态各异,是绝佳的自然风光,也是京都的屏障。

北京最高最美丽的山。

北京的山是由不同的山组成的,山区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62%。北京西山,属于太行山余脉,南起拒马河,北至官沟。北京北部的杜军山属于燕山山脉,从昌平延伸到延庆、密云、怀柔、顺义和平谷。

北京的山不平坦。据统计,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峰有160多座。其中海拔1000米以上的有90多个,海拔2000米以上的有两个。北京最高的山是灵山,海拔2303米。灵山的高度比泰山高。人们想去山东泰山看日出。其实爬灵山看日出和泰山一样有魅力。

北京最美的山是百花山。百花山海拔1991米,位于门头沟和方山县交界处,距北京100公里,有公路通往山顶。这是一个新开放的旅游景点。百花山山坡陡峭,岩石挺拔,植被良好,动植物种类繁多。夏天,满山遍野鲜花盛开,绿草如茵,五颜六色。山丹、野丁香、映山红等上百种野花争奇斗艳,宛如花的海洋。夏天到了北京,百花山还是春天。一簇簇淡粉色的杏花和浓浓的粉色桃花点缀在崎岖的山坡上,显得格外优雅妖娆。百花山上到处生长着柏树,就像上帝为人类铺下的地毯。在草的中间,还有另一种野生植物——黄花菜,每当金黄色的针状黄花盛开的时候,它就给绿色的草坪增添了无限的美丽。百花山除了各种花卉,还有大片由桦树、松树、雪松组成的林区。被称为森林公园。这个公园里有许多动物和鸟类,它们受国家保护,不允许捕捉。在这个鸟语花香的世界里,任何人都可以参观。

离北京最近的山是石景山、八大处、香山、玉泉山。香山名胜古迹多,见鬼难登,但人以见鬼为乐,香山红叶更吸引游客。香山因满山杏树,十里飘香而得名。

新北京新选的十六个场景中,有八个在山里。香山以香炉山高而闻名。北京人的故乡是古龙。明十三陵位于天寿山。颐和园在万寿山,以前叫翁山。相传因古人在此挖玉瓮而得名。乾隆皇帝为母亲生日,将翁山改名为万寿山。杜诗在房山的姥姥山下,龙庆峡、八达岭长城和慕田峪长城在杜军。

北京的山区物产丰富。门头沟山盛产煤炭,可以供应北京人烧水、做饭、取暖。房山的汉白玉原来是建故宫的,现在建都了,水泥石材多来自房山。良乡栗子和密云大枣是北京山区的特产,闻名中外。平谷、怀柔的花生、柿子、核桃等特产,很多一开始因为交通不便无法运出山,现在不一样了。这些特产可以运到北京,出口国内外。

北京的山是地球运动的结果。据专家调查,北京的这个遗址在几亿年前是一片海洋。后来海底地壳隆起,逐渐在群山前形成平原。许多年前北京有火山。现在,虽然没有活火山,但仍有许多温泉。清朝乾隆皇帝在昌平汤山温泉建了一座宫殿,他喜欢泡温泉。《太阳旧闻》考证,有他写的几首关于温泉的诗。就像诗里说的,“停止洗温泉浴,你会感到虚弱,你会不由自主地想念奴隶。”。又云“凉经,暖经,必如紫府,蒸云吐雾,必疑赤城”。在当时,这些热气腾腾的温泉是专供皇帝享用的,而现在它们已经成为了人们的天堂。

北京的山也是革命的摇篮。早在1939年初,党中央和八路军总部就在北京西山建立了平西革命根据地。党的地下组织建立了。平西游击队诞生了。如今,当人们游览苗丰、灵山、卧佛寺、香山、潭柘寺、石景山、大方山时,可能会想到这里曾经是* * *生产党和八路军的联络站和交通线。当时延安老区急需物资、药品、人才,就从这里调过来了。许多著名的国际友人也从这里转向边区。多少美好的回忆,勾起了人们对北京山区的怀念。在市区生活久了的人,不妨走出市区,去领略一下北京的山,领略一下大自然的万千景象。

人类的摇篮——古龙

从北京饭店出发,我们沿着笔直的长安街向西行驶,来到一个叫五棵松的地方。司机转动方向盘,向西南方向行驶,穿过著名的卢沟桥,经过世纪坛良乡塔。到达古龙山大约需要40分钟,它是北京西山的一座小山峰。高速公路边上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周口店”。这是北京人的故居。这里有50万年前的老北京居民。附近的山上有大约4亿年前的石灰石。因为历史上的地壳变动,地层里形成了很多褶皱,因为石灰岩容易被水溶解分解,形成了很多洞穴。离古龙不远有著名的水帘洞、孙膑洞、张亮洞和夹道洞。有的洞穴很大,能容纳1000多人,有的洞穴很深,三五天出不来。一些洞穴仍然有水,鱼,动物和草。古龙不是西山的最高峰,洞穴也不是最大的。这是一座海拔200米的小山。古龙山上最长的洞穴有140米,最宽的地方有40米。然而,半个世纪以来,震惊世界的奇迹在这里被发现。

石头产于北京西山。光绪《顺天赋志》说:“黄龙山前出青白石,后出白玉石。小的几十尺,大的几十尺。宫殿建筑多取此处。”故宫的基础台阶和天安门广场金水桥的白玉石栏杆都收集在这座山上。虽然白玉石不产于古龙,但它出产大块的青石,可以用来烧水泥和石灰。这是刘立河水泥厂灰的来源。过去,人们在这里采石,有时在采石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哺乳动物的化石。当地人叫它龙骨。古龙是著名的中医。20世纪20年代,瑞典地质学家安特来到这里考察地质,在工人们的配合下,他对“古龙山”的地质提出了新的看法,他认为这是一座文化宝库。中国的考古学家从1921就开始尝试在这里挖掘。幸运的是,他们不仅收集了一些动物化石,还发现了两颗人类牙齿。当时生活在50万年前的人类化石世界中,只有1891年在印度尼西亚发现的爪哇人。

这里从1927开始正式发掘。2月2日,1929+65438,费文忠先生和他的助手们在古龙山洞里发掘出第一个“北京人”头骨。据说那天下午四点,太阳已经西沉,山洞里特别黑,越来越窄,人们只好借助蜡烛的微光来挖掘。就在这时,期待已久的“北京人”头骨被发现了,费先生当即大呼“人头?”合伙人围在一起看发生了什么事。头骨最初被埋在土里。虽然在发掘时因震动而轻微受损,但修复后依然完好无损,丝毫不影响研究。直到1937,连续十年,他们从洞穴中挖出了26000多立方米的堆积物,从中先后发掘出5个头骨、21块头部碎片、12块下领骨、100多颗牙齿和12块肢骨。然而,这些珍贵的标本在随后的战争中消失了。最后人们看到这些标本的年龄是1941岁,在北京王府井大街上美国人办的协和医院里。据说后来被转移到东交民巷的美国驻华大使馆。之后,我的下落不明。

北京解放后,人民政府拨专款,抽调专人恢复发掘工作,共发现“北京人”牙齿5颗,上臂骨1颗,小腿骨1颗,牙龈1颗。还发现了大量各种动物化石和石器。包括抗战前发现的化石,包括40多人的骨骼。有五个头骨,九个头骨碎片,六块面骨,十五块下牙龈,152颗牙齿和一些断肢骨。

爬上古龙,见证“北京人”生活过的洞穴,然后去这里的展厅看看沉睡了几十万年后被挖掘出来的标本。也是一种享受。

展厅的遗物证明“北京人”的生活很辛苦。为了生存,他们在山上采集水果和植物的根,并猎杀野生动物来充饥。有些野生动物很凶猛,我们必须和它们战斗。北京人的洞穴里有很多鬣狗。专家认为鬣狗和北京人可能在这里交替居住。每当鬣狗来了,它们都要经历一场激烈的搏斗。鬣狗不容易惹。它们的咬合力如此之强,甚至可以咬碎牛的骨头,但最终,“北京人”还是赢了。他们打死鬣狗,吃鬣狗的肉,用石头打鬣狗的骨头做盛水的容器。在灰烬中发现了许多烧焦的各种颜色的老鼠骨头。这说明北京人不仅吃野牛和巨兽,还吃老鼠。但大部分是海猪,鹿,骆驼等等。

北京人很聪明。他们的大脑大约是现代人的三分之二。他们能站着跑着和野兽搏斗。他们把石头磨成石刀,砍树。他们以棍棒和石头为武器,穿行于森林和溪流中,追踪动物的足迹,技术高超,堪称好猎手。他们用火烧烤动物肉,煮熟后吃。他们发现熟肉比生肉更美味。他们用火来取暖和照明,他们也用火来驱赶野生动物。他们还管理火源,保护火势,使其既不能熄灭,也不能蔓延。有一个高达40米的灰堆,大约有20万到50万年的历史。人类使用火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北京用火人遗骸的发现是世界上已知人类用火历史的最早证据。

鲜为人知的火焰山

在北京城外,还有一座山叫火焰山,很少有人知道。即使在老北京,在那里的人也不多。

火焰山在北京以西100多英里,海拔1000米。大约200万年前,这里发生过一次火山爆发,喷出强烈的火焰,使这里的岩石全部融化成浆,因此得名火焰山。

火焰山出产石头,其中最著名的是华钢岩,它很坚硬,是建筑基石的好材料。它还生产石灰和煤。明清初期,故宫经常派官员到这里购买建筑材料和取暖用煤。只是当时山区交通不便,运输相当困难。

火石产于火焰山。在古代,没有火柴。当地人用打火石与一种叫火镰的铁片碰撞,点燃火绒,然后点燃火种,取暖、照明、烧水、做饭。

火焰山下有一口泉水,泉水很清澈。山峰高耸,溪水潺潺,溪水旁翠柏参天,野花遍地,景色秀丽。火焰山上有贾岛谷,相传有石室,唐代诗人贾岛就住在这里。《方山县志》上说:“焰上,城西三十里,两峰高峻。北倚长沟峪,南有流水,西有蔡树三,东有夹道谷。山南盛产煤。它的脉向东南,分支为两支。一个是黄山,另一个是日山。有金山庭院,一池,四时不竭,名为金山香水,为房山八景之一。

火焰山的居民利用当地材料建造他们自己的房子。他们用石头砌墙,屋顶用石板铺成,比石棉瓦还要光滑,还要耐火。

北京的火焰山现在名存实亡了。因为山区的气温通常比城市低3-4℃,夏天成了避暑胜地,春天也来晚了。而满山的绿草红花,却生机勃勃,让人兴起。

北京还有一座老山。

提到崂山,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崂山的前线,崂山的英雄,崂山的兰花,崂山的猫耳洞,崂山的炮火硝烟。然而,你可曾知道,北京西郊还有一座老山?

北京的崂山是燕山山脉的一座山峰。它位于石景山区,在古城以北5里左右,现在是田村路。早些年,这里是一片荒山,很少有人来往。门头沟人往北京运煤,北京人去苗丰烧香也经常路过。老舍先生的小说《骆驼祥子》被士兵俘虏,逃跑时路过这里。

建国后,这一带沿着山坡修路,盖房子,成了郊区的城市布局,让爬老山的人觉得在老山看不到山。

老山有名的公共场所有三个,一个是石景山游乐园,一个是老山摩托车公园,第三个是老山自行车训练场。

在中国著名的摩托车训练基地崂山,一座乳白色的板状建筑拔地而起。这是为第11届亚运会新建的自行车训练场。

老山自行车训练场是亚运会前自行车训练的唯一场所,它的建成也为中国提供了一个相对完善的自行车训练基地。这个训练场占地15984平方米,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跑道周长250米,最大坡度39度,最小坡度10度,可同时容纳12辆自行车进行训练。

北京崂山的岩石大多是红色的,好像被烧过一样。崂山上的元宝枫、火炬树、柿子树、红果树,就像秋天的香山红叶一样红。而香山上的黄栌和霜叶,二月就红了,移植到崂山上,秋天叶子不变红。科学家认为这与海拔高度有关。

花样山曾经有座山。

在今天Xi安门内大街的光明胡同附近,有一条胡同叫花样山。据史料记载,它在明清时期确实是一座山。当时叫土尔山,也叫小山子、小蓬莱。

据史书记载,明清两代皇帝初九登山,或为万岁山(景山)或兔山之幸。吐尔山高50尺,自东向西,怪石叠翠,绿树成荫。山上有旋转磨盘、警亭、清虚寺和龙飞喷泉。在金鳌的《拒食笔记》中记载了吐尔山的景观:“吐尔山在瀛台之西,...俯瞰京城,历历在目。”由于这座山可以俯瞰首都,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这座山的高度。清康熙二十一年,内廷官图上标有xi安门土尔山位置。

清末,在治理三海的过程中,由于疏于对土尔山的维护,逐渐荒废。近几年出版的北京地图上,只有“花样山”这个地名,不见兔子山这个地方。

佛教名山——石景山

北京西郊有一座白带山,因山上有石布赫达洞和石井,后改名石井山。著名的云居寺在石景山上。

1974年,山西应县佛公寺释迦牟尼佛塔内发现辽代南京印经院所刻《契丹大藏经》十二卷。这是一本早已失传的珍本书。

在北京云居寺的一万四千多部石刻佛经中,发现有一部是辽代刻的契丹大藏经,非常完整,用汉字书写,字体工整,线条整齐,布局统一,校对良好。与应县木塔发现的契丹大藏经相比,两者同源。

公元947年,大同元年,辽,太宗耶律德光建立了大辽。建国后,辽大力吸收中原文化,信奉佛教。当时,他在京都和南京(今北京)修建寺庙和佛塔,大力宣传佛教,镌刻佛经。契丹大藏经刻在辽朝首都南京。应县木塔、北京天宁寺塔、良乡昊天塔、云居寺真镜塔、戒台寺普贤塔均建于辽代。应县木塔发现辽代南京印经院黄纸上印刷的《契丹大藏经》十二卷,云居寺洞发现辽代僧人刻在石板上的佛经《契丹大藏经》。这说明两处发现的契丹大藏经出自同一版本。

《契丹大藏经》的发现对研究辽代的历史、政治、经济以及佛教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北京的岩石和假山

北京的名胜古迹大多有假山和奇石,北京园林之美多以石取胜。在这些奇石中,最有价值的品种是太湖石。太湖石产于江苏太湖,有白色、蓝黑色和微黄三三种。太湖石有几十尺高,可以用来装饰假山。它的形状像戟,像山,像屏障,有的像人、兽、鸟。在北京园林中,真正用太湖石叠山的只有故宫和御家林,如故宫、中山公园、北海公园、古河园等。

北京北海公园是太湖中石头最多的地方。这个公园里的琼岛在金代被称为琼华岛。金鼎定都燕京后,动用了数十万工匠修建。岛上的太湖石是从北宋都城汴京的花园里搬出来的,1141年搬到了这里。

宋朝的惠宗喜欢石头上瘾。为了寻找湖石,他命令石匠携带锤具,潜入湖底采石,用船运到开封。为了收集这些太湖石,皇室在苏州设立了一个服务局,专门负责采石。运石船日夜川流不息,每年耗费黄金两万两。北海公园琼岛岛上奇形怪状的太湖石,在金兵灭宋后,被移出宋朝都城,运到燕京。这是八百年前的事了。

北海公园的快雪馆里有一块很大的太湖石,高约五米,重约一百吨。从远处看,它就像天空中升起的白云。清朝乾隆皇帝喜欢这块太湖石,在上面写了两个字,叫“云起”。据说这块太湖石是北京最精美的。

在故宫的御花园里,有一座假山叫堆秀。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是当年皇宫最高的石山,供皇帝、皇后、妃嫔登高观赏。这座假山是大自然的杰作。山上太湖的石头奇形怪状,有十二个自然形成的石兽,也就是十二生肖。图像生动、多样、有趣。当时皇帝、皇后、妃子登上秀山寻找自己的石兽,作为一种乐趣。在假山的西边,有一堆看起来像公鸡的石头。它傲然屹立在奇岩之中。当时人们说看到鸡形的石头会带来好运。

御花园的御道上,汉白玉雕框上放着一块奇石。在石面上,有一个石像,穿着金道和紫色的衬衫,长袖下垂,双手弓起,面向前方的星星,鞠躬而下。不知道是谁给它起了一个很有趣的名字,诸葛亮拜北斗七星。其实是沙滩上自然形成的巨大“卵石”,与诸葛亮先生无关。自从被发现并呈献给皇帝后,它就成了一等宝贝。

在这块奇石的对面,还有一块海参石和木化石,都是自然形成的。

清朝乾隆皇帝多次巡视江南,对江南园林特别喜爱。晚年,他奉命在宫中修建乾隆花园。园子一进门,就是一座堆积如山的太湖石。院子里的太湖石被假山环绕,几块漂亮的石头点缀在松柏之下,显得十分清秀安静。石桥流水,流水翠竹,是江南的风景。

乾隆喜爱石头,这也体现在他对禁园的修建上。颐和园在清初被称为清漪园。花园里有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最著名的一个,青枝秀,就放在乐寿堂前的院子里。这块大石头就像一个屏风,高四米,宽两米,长八米。下面是一个石头基座,就像一面影壁立在院子里。岩石上雕刻着海水图案,极为精美。但它的原名是“败石”。为什么叫败石?原来,这块石头是明朝掌管皇帝车马的臣子米万中的遗物。米一生对石头的热爱变成了一种迷恋。这块大石头是从北京西部的大方山采来的。它原本打算被运到他位于袁绍海淀的私人花园。花了40匹马,雇了1000多人。出了山用了七天,到良乡用了五天。米万中不知道运输这块大青石要花多少钱。石头运到良乡,消耗了他所有的家财,只好丢弃在良乡乡下的路边。当时人们称之为“败家之石”。一百年后,乾隆皇帝去西陵祭祖,路过良乡,发现了这块奇怪的大石头。他问大臣:这么好的石头为什么会掉在路边?大臣向皇帝报告说:“这是一块石头,是明朝米万中发现的。他买了运回家,这块石头却认为米家大材小用,就留在了这里。”乾隆于是传下圣旨,叫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上香祭奠灵石。下令十天之内将灵石运到清漪园,指定安放在乐寿堂的院子里。当时乐寿堂院墙的大门已经修好了,但是石头太大进不去。甘龙再次下令破门而入。据说,甘龙的母亲对此非常愤怒,说这是“打败米家,打破我们大门的不祥之石”。甘龙对慈禧太后说:这块石头看起来像灵芝,会增加皇家精神,象征着繁荣的生活和坚实的国家永远。慈禧太后转悲为喜,心满意足。她亲手写下“清芷秀”四个字,刻在石头上,留下了“雨留瀑布,月留光”的诗句。现在这块石头成了珍贵的国宝。

太湖石产于南方,称为南太湖石。从千里之外来到北京真的很不容易。北方能出太湖石吗?在北京方山县周口店,出产一种奇特的石头,叫做北太湖石。其石质和形状与南太湖石大体相似。在北京的街道上和一些政府机构的院子里,近年来至少建造了数百座假山。用的石头大部分是房山的,也就是所谓的北太湖石,也有一部分是昌平的,叫云片石。

名石不仅仅是游客的观赏之物,还有它的文物保护价值!自然而丰富的堆叠石头看起来像真正的山。在游览名胜古迹的时候,应该说仔细观赏假山奇石的奇观是很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