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湘云的《醉牡丹》源于唐诗。
《红楼梦》中有不少美好的场景,如黛玉葬花、宝钗扑蝶等,塑造了不同类型的美。但作者认为,曹雪芹精心书写的最美的“境界”,大概就是“史湘云醉睡”。我们不妨看看第六十二章“韩香云醉睡牡丹,香菱恋石榴裙”中的这个经典情节:
正说着,只见一个小姑娘满脸笑容地走来,说道:“姑娘们,你们看云姑娘,喝醉了凉,就在山后的青石凳上睡着了。”大家一听,都笑着说:“别吵了。”一路走来,只见湘云躺在一个僻静处的石凳上,香梦牡丹花四面飞,红香散了一脸一裙。他手里的扇子在地下,被落花半埋,一群蜜蜂蝴蝶围着他吵吵闹闹;另一袋牡丹花瓣包在鲨鱼手帕里当枕头。大家一看,都是又爱又笑,冲上去喊救命。湘云还在睡梦中谈酒令,嘟嘟大叫:“春香酒苦,玉碗琥珀光,宜亲友饮至梅花过。”【如果!支持脚注][i][endif]
这段描写从我小女儿笑着告诉她湘云醒了的时候只有四百多字,却描绘了一个极其美好浪漫的场景。人物的描写和环境的描写相辅相成,有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让人思考,让人着迷。对于这幅优美的经典画面,孙逊先生认为是“优美的意境”和“优美的性格”的完美结合:
美丽的画面有美丽的意境和美丽的性格。是史湘云,多情不拘,醉生梦死,但不是也不可能是林黛玉或薛宝钗。.....这个梦是史湘云的梦,这个意境也是史湘云的意境。曹雪芹不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卷,也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美丽的人格和一颗美丽的心。2
在湘云的《醉眠》中,作者追求一种纯粹的唯美主义和浪漫主义,竭力营造出一种美与花相得益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审美场景,从而塑造了史湘云只属于“一个真正爱自己的名人”的意境。首先是美景,这里山石幽僻,青石长椅上写满了五颜六色的英文,蜜蜂蝴蝶飞舞。其次,一个醉酒的美女参与了画面,成为画面的中心。她周围的一切美景,都是为了衬托祥云之美,由内而外。景与人、花与美的完美结合,融为一体,其中有动有静,有视觉、听觉、嗅觉、触觉、错觉,人的美感感官都被调配出来,衬托出祥云醉人的美。特别难忘的是湘云人和粉丝被落下的牡丹花半埋。这个经典画面把整个意境的唯美推向了极致。最后,作者曹雪芹的喜爱和欣赏从这幅美丽的画面中流露出来。在充满悲凉的《红楼梦》中,“史湘云醉卧牡丹”的美好画面尤为突出。自清代以来,就有画家画“史湘云醉睡牡丹”,清末吴《二十年怪境》第三十六回中有所提及。从画家的青睐可以看出,这的确是红楼梦中最美的一幅画。
二、《史湘云醉眠牡丹》是对陆仑《春诗》的演绎。
至于史湘云醉眠的由来,赵晨先生认为来源于宋代惠洪《寒斋夜话》中杨贵妃《海棠春眠》的相关记载和东坡海棠的诗句:“恐夜入眠,故燃银烛照红妆”。有学者认为图案取材于南朝寿阳公主梅花妆的典故,有学者认为出自北宋诗人饶介的诗《睡石》,也有学者认为出自唐寅的《海棠春眠图》。众说纷纭,看似都有道理,其实都是风马牛不相及。笔者认为,湘云《醉眠牡丹》的构思应出自唐代陆仑《春词》:
北苑罗任人唯亲,尘土飞扬的鞋子。醉在香树下,被落花半埋。五
“北苑”指的是宫廷花园。宋对唐代两京广场的考证:“西京三园皆在京师城北。西内院在西内之北,又称‘北苑’。”6“尘曲”是指宫女们华丽的鞋子踩在路上留下的香尘。唐·冯至《南国烟火》:“陈公人皆裹沉香下脚料,以薄玉为底,香标印,谓之尘香。”从诗中的北苑、罗裙带、陈曲、锦绣鞋可以看出,女性是高贵的,应该是宫中的嫔妃。《春词》的题目描写了一个妃子在晚春穿着罗裙带和华丽的鞋子,然后在一棵树下睡着了。她已经昏迷很久了,留给读者无尽的想象。在落花香树的背景下,女子睡得很香,给人一种花和花一样美的错觉。画面唯美诗意,所描绘的场景和意境与史湘云的《醉牡丹》完全一致!所描绘的画面都是美女睡得醉醺醺的,时间也是春天。周先生论证宝玉的生日在四月下旬,这次是宝玉的生日。环境也是花花世界,美被埋没了一半。花与美的和谐统一,因落花而凸显美人的姿态。
更直接的证据是,在曹雪芹的原文中,“手里的扇子在地下,一半被落花埋没”这句话直接引用了“一半被落花埋没”这句诗,这不得不说是最直接的证据。鲁迅的《春词》不是他的代表作。“醉在香树下,半被落花埋没”这句话虽然别出心裁,美不胜收,但却很少被历代人注意到。“半埋落花”这句话在后世作品中出现的地方只有两处,一处是《红楼梦》第六十二回,一处是阿清黄芷君《集香》诗《无题》。后人很少引用,说明这首诗知名度不高,流传不广,但确实是一首好诗。只有熟悉和热爱唐诗的人才会发现这样的珍珠。作者曹雪芹对整个唐诗非常熟悉。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受康熙皇帝之命,负责编纂和镌刻全唐诗。曹家藏书中的唐诗文献极其丰富,曹雪芹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唐诗。祖父对唐诗的杰出贡献影响了曹雪芹对唐诗的偏爱,使他有意无意地借用了《红楼梦》中的唐诗之美。他经常用《红楼梦》里的唐诗,直接借用成几十句。除了李白、杜甫、王维等大诗人外,他特别喜欢挖掘和引用中晚唐诗人的名句,如刘长卿的《闲花落地听无声》、罗隐的《任无情人有情》、的《为他姑娘论嫁衣》、高禅的《红杏栽云上》等,曹雪芹对唐诗了如指掌。《葬花》的创作明显借鉴了唐诗《一代悲白头翁》,《秋窗雨夜》有意模仿《春江花月夜》,正如前人所指出的。可以说曹雪芹本人属于唐朝的门派。他认为学诗要以唐诗,尤其是李白、杜甫、王维为最高标准。如《香菱诗品四十八回》中黛玉说:“你听我说。如果你真的想学,我有王墨全集。仔细读一百个他的五言律,然后读一两百个老杜的七言律,一两百个李青莲的七言绝句。我先把这三个人打好了基础,再来看看陶渊明、、谢、阮、俞、鲍等人。”八
可见曹雪芹对唐诗的高度重视,将唐诗中的优美意境诠释为《红楼梦》的经典场景。
三是“史湘云牡丹醉眠”对陆仑“春词”的超越
史湘云的《醉眠》和陆仑的《春词》都创造了优美的意境,但《红楼梦》却用湘云的《醉眠》塑造了一个历久弥新、酣畅淋漓、可爱天真的经典形象。这是鲁迅的《春之词》做不到的,也是一首诗不需要做的。陆仑在《春词》中创造优美的意境就够了,也就是说意境创造是其目的,而《史湘云醉睡牡丹》在优美的意境之外还需要塑造经典人物的目标,意境创造只是塑造湘云形象的手段。《红楼梦》中几乎没有史湘云长相的描写。她的出现,要么表现出她率真、不拘小节、怕得罪人,要么表现出她大大咧咧的外表却睿智、细致、善良的内心,要么表现出她富有诗意的才华。而《史湘云醉卧牡丹》是对湘云的详细展示,是在她提醒大家薛宝琴和邢岫烟是同一个阿玛诺之后才知道的。对这醉牡丹的细致描写,犹如电影中的特写镜头,让人对史湘云的妩媚之美产生无限遐想。《醉牡丹》塑造的史湘云,既那么真实,又那么遥远。她也许像我们身边的某些人,但她不可能存在于我们之间,而只能存在于与世隔绝的大观园里,在石板长椅上,在花丛中。
史湘云《醉牡丹》中的牡丹之意和蜂蝶之舞,是陆仑《春词》中所没有的。蜂蝶是祥云醉眠场景中唯一的动物。他们的参与不仅让整个画面鲜活起来,更凸显了祥云之美。蜜蜂蝴蝶在文学作品中一直象征着对美好事物的追求。王人禹著有《开元天宝遗事》、《蜂蝶随后》:“凡名季楚莲者,国色无双。当时你家子弟争之,蜂蝶相随于荷香之源之间,羡其香。”9史湘云牡丹园醉眠,象征着我们对美好的人和美好的心灵的追求。蜜蜂蝴蝶和牡丹花的意象组合,大概是受了晚唐张蜜的诗《牡丹》的启发。张密《牡丹》诗的开头有一句“香清粉怨春,蝶翅蜂须爱尘”。曹雪芹将鲁迅《春词》的意境与张碧《牡丹》的意境融合,具有特殊的意义。
陆仑的《春之词》被落花半埋,没有提到是什么花,也没有提到那个女人躺在石凳上。湘云醉睡,明明白白花是牡丹,睡在石头上。牡丹意象和石头意象在这里不是可有可无的,尤其是牡丹意象,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比没有提到花种的《春词》丰富得多。在中国古代文学传统中,牡丹花主要承载着两层含义:美丽、风情和富贵。《诗经·郑逸》基本上确立了芍药美丽多情的形象。这一意象在唐宋诗词中得到了进一步强化,从司空图的“牡丹诗人只寄情”和秦观的“牡丹含情春泪”等名句中可见一斑。李时珍《本草纲目》:“芍药婀娜多姿,婀娜多姿,故名其花婀娜多姿。”10唐宋以后,芍药的“富贵”之意更加突出。人评花,有牡丹第一,牡丹第二的说法。北宋字典《雅雅》说:“世称牡丹花王,牡丹花美。”11王松师鹏说:“牡丹,牡丹,花中最富。”12王堂白真《牡丹》诗中说:“牡丹是春宠,何以羡牡丹?”他们都拿牡丹和芍药比较。
可见,牡丹花象征史湘云,同样美丽、多情、富贵,却逃不脱散的命运,暗示湘云的美丽和富贵都是短暂的。这和湘云的判词“财富”有什么关系?当我还是个婴儿的时候,我的父母侵犯了我。秀目而挂斜光,与《湘江逝于楚》13十分吻合。可见曹雪芹的匠心是多么深厚。
另一个重要的意象“石”在《红楼梦》中很容易与宝玉联系起来,因为宝玉的前身是补天女神的顽石。有学者认为,湘云是躺在石头(石板凳)上,而不是睡在草地上。这样的安排暗示了湘云对宝玉的依恋,也说明了湘云与宝玉的爱情就像梦一样美好而虚幻。这种说法虽然受到质疑,但并非空穴来风。作者巧妙地将美人、梦、牡丹、蜂蝶、石头等意象融为一体,意义非凡。
总之,《史湘云醉眠牡丹》完美超越了陆仑的《春诗》,在创造审美意境的基础上成就了史湘云耐人寻味的经典形象。
【如果!支持尾注]
[endif]
【如果![I] [Endif]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第877-876页。
2孙逊、孙菊园《红楼梦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版,第294页。
3赵晨《红楼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第361页。
4宋·饶介《睡石》:“静与世无关,草木无情闲。拉个石枕睡落叶上,更是人间无魂梦。”
5伦、刘楚棠《陆仑诗集校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版,第568页。
6清许嵩、李建朝更新《唐代首都广场修缮考略》,第一卷,三秦出版社,2006年,第34页。
⑦志《南国烟火》,见清代陈编《唐人说回》第七集,时印本,上海,1930。
8曹雪芹和高鹗,《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第665-664页。
9《王人禹的遗产·开元天宝》,中华书局,2006年,第13页。
10李时珍《本草纲目》第14卷,华夏出版社,2008年,第589页。
11吕典的《丫丫》卷十八牡丹。
12王《梅溪集》卷七《林下诗十二首》。
13曹雪芹《红楼梦》第五版,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7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