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写了《史记》

司马迁写了《史记》

黑暗的房间里,一个骨瘦如柴的老人躺在床上。此时,他已处于弥留之际,但眼中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一个年轻人毕恭毕敬地站在床边,听老人断断续续地说:“我死了以后,你一定要继续做太史,别忘了我写通史的毕生愿望。”你必须继承我的事业,别忘了!"

垂死的老人是司马谈。他的儿子就是后来著名的司马迁。司马家族世代掌管太史公位。这个官职并不显赫,却掌管着汉朝的史料。司马家的人认为,编史是一项高尚的事业。他们为此奉献了一生。

司马谈当太史公的时候,打算写一部贯通古今的史书,但是一直没有时间。于是他把这种思想灌输给儿子司马迁。在父亲的直接指导下,司马迁十岁开始学习古代汉语。他学习努力,进步很快,很有学习精神。

司马谈临终时仍不忘让儿子继承遗产,深深震撼了司马迁。他低下头,让自己的眼泪不受控制地流下来。然后他悲伤但坚定地回答:“父亲,请放心。虽然我没有什么才能,但我会尽力完成你的心愿。”

听了司马谈的这番话,谭终于如释重负地闭上了眼睛。司马迁立太史令后,有机会阅读外界看不到的书籍和重要资料。但当时汉代书籍史料的收集比较无序,整理工作非常繁琐。

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些资料,司马迁绞尽脑汁,下了几年功夫,几乎每天都埋头于木简帛书之中。每天天不亮,他就起床,翻看厚厚的木简;晚上油灯光线昏暗,他坚持看到深夜。这样,他掌握了大量的史料。当时太史令不仅整理史料,还随时召来皇帝的谋臣。汉武帝很欣赏司马迁,经常让他陪葬。

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四十二岁。他倡导并参与制定的《太初历》问世,是司马迁人生旅途中一个值得纪念的里程碑。也是这一年,司马迁正式开始写史记。

天汉三年(前98年),司马迁48岁。这是《太初历》出版后的第八年。当他埋头写史记,进入* * *,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麻烦。这就是李陵事件。

这年夏天,汉武帝派他最宠爱的妃子的弟弟、二司将军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另派李广的孙子李陵陪同李广利护送辎重。李陵带领他的五千步兵独自出发,结果遇到了匈奴的三万大军。血战之后,远征匈奴一路所向披靡。最终,杀了几万匈奴人的李玲君遇到了最大的困难——物资不足,援军又太远,无法提供帮助。结果弹药耗尽,李陵不幸被俘。

匈奴单于非常赏识李陵,在他被抓后待他很好,劝他投降,但李陵严词拒绝。汗不以为意,但继续拘留他。

李陵兵败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朝廷里盛传:“李陵被活捉后待遇不错,因为他与山雨勾结已久,现在李陵正在帮匈奴训练士兵!”

汉武帝勃然大怒,把李陵全家都关了起来,然后召集文武百官商议此事。几乎所有的官员都认为这个传言绝非空穴来风,但是司马迁却坚持认为李陵的事情没有那么简单。他和李玲是多年的朋友。他们认为李陵对母亲孝顺,对朋友忠贞,对人谦恭有礼,对军人和蔼,总是为国家急用而不顾一切。他怎么能背叛他的国家?他说李玲永远不会背叛他的国家。一定有什么误会。

司马迁说:“李陵只率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孤军奋战,杀敌众多,立下大功。在没有援军,没有弹药和食物,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我们仍然奋勇杀敌。就连古代有名的军人都这么厉害。虽然李陵本人也陷入了失败,但他杀匈奴的事迹足以让他名扬天下。他之所以不死,而是投降匈奴,一定是为了找一个合适的机会报答汉室。”

汉武帝听了,以为司马迁为李陵辩护是有意贬低李广利,不禁气愤地说:“为投降敌人的人辩护,这不是故意反对朝廷吗?”随着一声呐喊,他把司马迁带出监狱,交给廷尉审问。

司马迁入狱后,此案落到了当时以冷酷无情著称的酷吏杜周手里。在黑暗血腥的监狱里,司马迁忍受着严酷的审讯和各种身心折磨。但他仍然拒绝认罪。他大声喊道,“我没有错。指出皇帝的错误是朝臣应该做的。”

杜周见审不出什么东西,就把司马迁关押在狱中。不久之后,又谣传李陵带领匈奴兵攻打汉朝。汉武帝信以为真,草率地杀了李陵的母亲、妻子和儿子。受此事影响,司马迁也被判了死刑。

根据汉代刑法规定,减少死刑有两种方式:一是以50万元赔罪,二是以“贪污罪”论处。司马迁家里没钱,官职不高,工资也不多。他自然拿不出那么多钱来赎罪,只能接受腐败,但腐败不仅会残酷地摧残人的身体和精神,还会极大地侮辱他的人格。

司马迁当然不想忍受这样的惩罚。出狱后,面对大家的幸灾乐祸,他甚至想到了自杀。但后来他想,人总是要死的,只是死的意义不一样。“死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觉得如果自己就这样“死在法律面前”,那就像牛身上少了一根毛一样一文不值。很久以前,周文王被囚禁,写了一本易经。孔子在周游世界的途中被困在蔡晨,后来他编了一部《春秋》。屈原被流放,写了《离骚》。左秋明是盲人,写的是普通话。孙膑被剜了膝盖骨,写了孙子兵法。《诗经》有300首,大部分是古人在苦闷的心情下写的。这些名著都是在作者情绪低落或者理想行不通的时候写出来的。我为什么不利用这段时间好好写这段历史呢?

于是,司马迁在残酷的刑罚面前忍受了巨大的痛苦,却更加坚定了自己一定要活下去,写出一部千古传诵的史书的信念。就这样,司马迁出狱后担任了刺史。他用了18年的时间愤怒地写下。60岁时,他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史无前例的作品几乎耗尽了他一生的心血,他是用生命写出来的。司马迁在《史记》中详细描述了古代一些著名人物的事迹。他高度赞扬了农民起义的领袖陈胜和光武。人们经常对受压迫的下层阶级表示同情。他还把古代文学中太难的词改写成当时比较浅显的词。文中人物和情节的描写生动传神。《史记》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伟大的文学杰作。

后来司马迁终于不幸去世。然而,他和他的著作《史记》在中国史学史和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入选理由:

逆境往往造就英雄。

阿里的话

历史和文学上有一部巨著叫《史记》,讲述了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文***130,其中人物传记12,表格10,书籍8本,贵族家庭30个,人物传记70个。两千多年来,《史记》一直是读书人的必读之书。偶尔,人们不得不求助于这本书来写文章和典故。时至今日,人们提到历史书,一定会提到它。因此,它大概可以算是中国历代史书的一座丰碑。

司马迁的简历是这样的:古代伟大的文学家、历史学家。在他短暂而坎坷的一生中,他完成了中国第一部伟大的历史巨著《史记》。从此,他的名字和历史记载与我们中华民族融为一体。他像一个超级巨星一样在时空中闪耀,成为我们民族的骄傲。

你看,“伟大”二字已经定义了司马迁。其实写历史书的人很多。汉朝有班超班固,其次是他的堂兄司马光。为什么司马迁的立场不一样?司马迁早就有了明确的人生目标。他的家族世代掌管太史令。这个官职的职责是编纂历史。虽然不大,但是占据了传声筒的位置。司马迁的父亲有一个愿望,就是写一本贯穿古今的历史书。他把这个愿望给了儿子。

司马迁当上太史令后,一边做私活,一边修改太初历法。他花了很多时间整理史料。当时的书不是纸质书,是木简。整理史料不仅是脑力劳动,也是体力劳动。换句话说,《史记》这本书起初只是司马迁的业余创作。

春秋时期的史家,往往因为怕避讳,怕灾祸,而不认真记录历史。统治阶级总希望流传下来的图像是完美的,于是增删史实,很多诚实的历史学家因此获罪。司马迁写史记,最可贵的是认真对待史实,正确处理史料。真实地记录历史,还原真相,至少为后来的历史学家树立了一个标准。

五十多万字的史记,倾注了司马迁一生的心血。他生前很孤独,学历史并没有给他带来什么好处。他死后数百年,没有人能理解他。他死后,史籍可能在当时的市场上流传,但很多人无法理解。直到汉武帝宣帝时,司马迁的孙子杨云受汉武帝宣帝之命解释《史记》,才逐渐为人们所了解。但能理解《史记》含义的人很多,却很少有人能理解司马迁的思想和精神。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说,司马迁的言论“颇为圣人误解”。

伟大依然伟大。我们国家有5000年的历史。司马迁独写三千年,开一代人之先河,开创我国历史之风,成为历史第一人。从此,中国史学走上了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