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母亲和火炉的散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或者生活中,大家经常会看到散文吧?散文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表达作文的真实感受,具有灵活的写作风格。你知道写散文要注意哪些问题吗?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关于母亲和火炉的随笔。欢迎大家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母亲与火炉散文1一方面,火炉承载着一个家庭的温暖,也见证着母爱的伟大。你离家越久,就越想家。我好几次梦见妈妈在灶台前煮炒最美味的饭菜,我的乡愁总是在妈妈温暖的灶台上绽放...

-题字

在我的记忆中,家乡的灶台是用土块堆成的长方体,表面有一层厚厚的红粘土皮,油光滑亮。一左一右可以装两个大锅,下面可以用老式风箱吹风。炉子的一边有一个大水箱。冬天冷的话,会有一缸酸菜,旁边堆一些干麦秸、荞麦秸,用来在炉子里生火。

灶台上还有一些常用的灶具,都是必备的灶具。随着岁月的洗礼,这些被母亲洗过的灶具也被涂上了很深的颜色,渐渐与灶台的颜色融为一体,那绝对不是铁锈,而是岁月的痕迹。锅铲、勺子、漏勺、放在灶台脚下的扫帚刷,不经意间散发出一种亲切的味道,那是母亲长期做饭、炊具、柴火的味道。他们日夜陪着锅,为我们煮出了岁月里最美味的饭菜。从我记事起,我妈就一次又一次的换了洗锅的扫帚,也不知道换了多少次。当只剩下一个扫帚柄的时候,妈妈让它和炉子说再见。

由于妈妈没有女儿,给妈妈做饭就成了我作为长子的专属权利。每次做饭或者蒸馒头都是我帮忙,主要是生火。那时候我生了一堆可爱的火,一边生火一边看金庸和古龙的小说是最美好的事。然而,有一次差点发生火灾。我记得我妈让我烧一锅开水,我在一边烧水一边看书。因为金庸小说里的故事太吸引人了,我不自觉地忘了加柴火,导致灶门口没烧着的柴火掉到旁边的干柴火上,立刻燃起了熊熊大火。当我发现的时候,它烧得很厉害。我被吓傻了,站在那里发呆不知所措。我妈妈刚来,及时把火扑灭了。如果我妈不回来,那天厨房可能就烧坏了,现在想起来都害怕。

那时候家里穷,没有菜,就用大白瓷碗装菜。土豆菜是我家乡餐桌上最常见的菜。妈妈把切好的土豆条和红洋葱段放在一边,用锅铲挖了少量凝固的猪油,然后用勺子滴了几滴亚麻籽油,扔进了温热的锅里。土豆菜炒到半熟的时候,妈妈开始加水,用长柄塑料勺舀水,“吱吱”两声。我妈拿勺子滴了几滴,还没喝完。锅里油很少,那几年没钱买油,水多了也不会烧菜。家乡的水又甜又纯,土豆是纯天然绿色食品,妈妈在菜菜炒的土豆还特别好吃。

记得小时候,刚学会帮妈妈生火的时候,我看着灶膛里熊熊燃烧的火,却不知道怎么添柴火。我只是往里面塞了干木头。本来烧得很旺的火突然被我卡住了,没有火焰了。只见浓浓的黑烟直冒,我睁不开眼睛。我在咳嗽,很担心。我妈看着我这么狼狈,跟我说“火心要空,人心要公”,要架起柴火烧。那时候我不明白我妈说的是什么。在我的理解中,是为了少添柴火,让火变得中空。

按照我妈的说法,我开始加火,把灶膛里多余的柴火拿出来,用火棍撑起干柴,让火是空心的,打不着火。匆忙中忘记了旁边的风箱,直接用嘴结结巴巴的对着灶膛。突然,火苗突然从灶膛里窜出来,闻到一股烧焦的头发味。我赶紧跑到侧镜前,看到自己的眉毛和头发散乱凌乱。现在有时候回想起来,一想到自己的尴尬就忍不住笑。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渐渐明白了妈妈说的话:柴火空了,火才能接触到更多的氧气和空间,让火更旺;做人要把正义放在第一位,才能问心无愧。

记得小时候在老家,腊月二十三是祭灶日,也是小年。这一天,妈妈起得很早,天还没亮,就开始打扫院子。收拾完院子,她去灶前献上一小碟馒头和水果。然后就开始了一天忙碌的工作。按照老家的习俗,我妈在炉子上煮了一锅好吃的稀浆,炒了一大盘酸菜。但到目前为止,每次回家,腊月二十三,我妈还是闹个不停。至于为什么要吃一个翻炒,我记得我妈曾经说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现在已经忘记了。那天晚上天快黑的时候,我妈让我和我哥跪在灶前烧些纸钱,意思是送灶主上天,而我妈则在念叨“天道说好话,下界吉祥”的口诀。

等到腊月二十八左右,农村就开始炸东西,蒸馒头。炸丸子、炸饼、炸油条、炸荞麦鱼等。这些天我很忙。我妈总是起早贪黑。她在外面忙着,为新年准备食物。这几天,不管是包子、麻花还是油饼,我妈都是先敬熟了的东西,才能和全家人分享,吃得美美的。

现在,我已经不再相信这些东西了,但我还是会祈祷和跪拜,因为我向所有人跪拜,为母亲和家人的平安祈祷。而且每年的新年第一天早上,我都会和舅舅一起给村里的老人磕头。我一直在外打工,很少见到村里的老人,春节成了我和亲爱的乡亲们最好的纽带。无论走到哪里,我都忘不了淳朴的乡亲,忘不了我生于斯长于斯的黄土地。

现在老家的炉子早就换成了水泥,上面贴上了瓷砖。比以前干净明亮多了,也失去了往日的色彩,但很少用了,于是沼气灶和电磁炉取代了炉灶。每次进入腊月,我都在心里默念:寒假快到了。我会回老家帮妈妈蒸馒头、包饺子,然后在火炉边拉起风箱,看着妈妈在火炉边忙碌的身影,然后慢慢地生起一堆火,闻着熟悉的馒头,感受着妈妈的爱。

去年回家的时候,我看着母亲像往常一样在灶前穿梭,手脚依然整齐,只是太阳穴上结了几绺霜,腰比以前更弯了...

如今,生活小康。做饭后,节俭的母亲还记得用米饭或面汤把锅壁上的油星擦干净,或者用馒头擦干净。

华灯初上,城市依然车水马龙,霓虹闪烁。然而,当我一个人在异乡的静夜里,内心最深处总会不经意地抽起思乡的烟。我知道,是妈妈在火炉前点燃了生命的烟火,温暖了这个家。

我的童年是在乡下的老家度过的,那里的老灶保存着我快乐的童年记忆。

小时候,我喜欢帮我奶奶生火。别小看这件事,老灶还是很讲究烧火的!

灶台有一个很大的膛,可以装很多柴火,但是不能堆得很密。而是要建得像个“井”,底下留个空隙。先塞些干树叶,再点火,这样容易点燃柴火,火会烧得旺盛,时间长。

爷爷说不同的柴火能烧出不同的感情,这是真的。普通木材燃烧时会发出“呼呼”的声音,烧红;刚砍下来的柴火比较难烧,会冒出淡淡的白烟。一边燃烧,一边会在另一端“滋滋”冒蒸汽;最有意思的是,竹子在空心燃烧时,会像鞭炮一样爆竹声,很吓人,给人过年的错觉。

旧炉子烧个火,夏天和冬天不一样。夏天,你在灶前生火,“呼呼”的火苗燃尽了夏天火热的能量,脸上淌着汗水。但是一离开炉子,走出厨房就觉得凉爽舒适,感觉像冰火两重天。冬天,总有一群孩子围在壁炉边。我们挤在炉边取暖。红色的火焰让我们温暖,让我们脸红。我们都呆在那里,不想动。一种“懒”感在我们心中荡漾。

离开家乡到镇上读书,经常会怀念老灶,尤其是冬天。前年回老家,想重温烧老灶的乐趣。谁知全国的小山村都换上了崭新的燃气灶,装上了油烟机,老灶早就废弃不用了。我试着用旧炉子生火,但是它不能燃烧。我的心是空的。

旧炉子已经不用了,小山村的炊烟也看不到了。时代的变迁改变了很多生活习惯,改变了老祖宗留下的生活方式,但那些美好的记忆却一直留在我们的心里。

你最想回到哪里?如果有人问我这个问题,我会不假思索的回答:在家乡的火炉旁。

不要觉得很豪华。其实就是一个不到10平米的水泥房,连着厨房。粗糙的天花板上挂着一盏昏暗的灯,看起来摇摇晃晃的。干柴紧挨着凹凸不平的墙。钉在墙上的钉子上挂着一个打火机、一把生锈的木刀和一根烧焦的拨火棍。唯一平坦的地板上也散落着许多柴火灰烬。这是我家乡的灶房。

我对它所有的爱都是在冬天,在外婆家短暂的遇见。

每天傍晚,我蹲在那里,点燃一团废纸扔进炉子里,用火钳在上面夹几根小树枝。纸团点燃的几簇火焰打在上面,燃起熊熊大火!一团大火苗探出头来,展开了她纤细的身体。她精彩的舞蹈令人着迷,优雅,时尚,迷人。架上几大块柴火,她就成了一个坚毅顽强的女战士,威武雄壮!

这时,火焰的敌人——烟灰开始哭泣。成分是火焰的摩尔。过一段时间,食材会吸收火焰的精华,去找师傅领取奖励。“主人”就是我,所谓的报酬就是要被我吃掉。

吃完饭,我又去了火炉边。我的士兵“烈焰”已经筋疲力尽,但我还是想“物尽其用”,让他们猎杀最后的猎物——土豆。我把火钳当警棍,把战士们动员成口袋阵,把土豆一个个用木炭围起来,战士们用雪崩淹死了猎物。很久以后,战斗的结果就知道了!我勇敢的士兵和他的猎物一起死了。我恋恋不舍地送走了火红的士兵,狼吞虎咽地吃下了猎物(土豆)。唉,我真的不是一个仁慈的主人!

进入初中紧张的学习生涯后,很少回老家另起炉灶。在学校食堂排队的日子里,免不了会想起火炉边的往事,心里充满了对过去美好回忆的怀念。

久违的寒假,终于来到了这个让我想起的地方。生一把柴,听着做饭的声音和柴火燃烧的声音,看着炉子里舞动的火苗,开始憧憬晚饭后烤土豆的场景。听不到外面的风雨声,感受不到寒冷,一种幸福的感觉包围着我。回家真好!

妈妈和厨房的炉子作文4同学们,你们见过厨房的炉子吗?你见过在炉子上做饭吗?你自己烧的吗?如果你看过,再听我说一遍。如果你没看过,听我说!

这个炉子和我们家的不同,它是由两个大锅组成的。听着,如果我们想吃东西,我们必须用柴火。厨师会在炉子前煮一会儿,然后他会去炉子后面生火。今天我和妈妈用这个炉子做了五个菜,这是我的功劳!因为那是我帮我妈妈生火的地方。刚开始,炉子里没有火,我就拿干松针,用打火机点着,放进炉子的洞里。想让小火变成熊熊大火,需要多放点柴火。看,熊熊大火要出来了!小火苗跳来跳去,差点烫伤我。然后,我妈开始做饭,是用大锅煮的。妈妈把米饭和水放进锅里,很快锅里就冒出了白色的气体。我妈一边烧柴火一边问我:“饭熟了吗?”我回答:“嗯,我不知道。”妈妈问:“有噼里啪啦的声音吗?”我说:“不!只有咕噜咕噜的声音。”“那你就慢慢等吧,听到噼里啪啦的声音饭就熟了!”妈妈笑着对我说。

同学们,这大锅饭真好吃,还有好多好吃的锅巴!想吃吗?嘴馋!告诉我,让我和我妈给你做好吃的锅巴。怎么样?

母亲与火炉随笔5秋天,彩霞与落叶。远远的,炊烟袅袅,像一抹红晕缠绕着夕阳。几个农妇还在大声呼唤着嬉戏的孩子,声音都融进了秋天,只回应着天边几只大雁的鸣叫。

烟已经起了,该回家了。

回到家,我看着村子上空的荒凉,回忆着小时候一起做饭冒烟的场景,收起了我的惆怅。我快步朝熟悉的方向走去,奶奶站在门口像以前一样焦急地看着。我笑着拉着奶奶的手,推门,院子,正房,东墙。那位离开多年的老朋友还在。我抚摸着他的角落。好久不见,老火炉。

那时候,家家户户都有炉子。

据我奶奶说,大概是五十年前,我爷爷从很远的地方捡了一车黄泥。还有去年秋天收割的干麦秸,垒了个垒,贴了几天灰,把镇上铁匠王做的大铁锅搭了个墩。炉子惊得蹲在正房的东墙上。

日子过得很快,几十年过去了,炉子翻新了好几次,外层铺了青砖,但还是挡不住时间的侵蚀,斑驳的表面,倾斜的身体,却倔强的不肯倒下。他就像一个垂死的老人,颤抖着坐在房间里,用生命的最后时光酿造着最醇厚的食物。

那时候我一直盯着旧炉子,柴火在燃烧,一节一节被炉子的大嘴使劲吞着。我奶奶的手起起伏伏,刀刃踏着哒哒哒的节奏踩在砧板上,豆子还挂着傍晚的余晖,用木耳和五花肉切成方块。锅里的油热了,连一点点豆角、红椒、黄蒜、葱花都砰的一声倒进油锅里,噼里啪啦,浓浓的油爆了。奶奶赶紧把菜丁倒上,油爆渐渐平息。她还把鸡窝里拔出来的笨鸡蛋放在碗里,砰的一声拿了一双竹筷子。豆子是鲜绿色的,木耳是亮黑色的,鸡蛋是耀眼的黄色。每一种食材都来自我奶奶的院子。这道炒菜不仅仅是一道菜,更是对家乡深深的眷恋。

小时候最期待的就是玩枣。每当枣子收割晒干的时候,我都会搂着奶奶的胳膊吵着要年糕。外婆批评“可是过年吃什么年糕”,去给我摘最红最甜的枣。面条是今年刚铺好的小米粒磨出来的,金黄的还散发着阳光的味道。两勺面粉,一盆和半勺水揉成一小堆。躲在面粉里躲来躲去,奶奶做面团很熟练,面团已经做好了。盆里只剩下一个圆圆的面团,盆和手都干干净净,没有沾一丝面粉。奶奶扯下一块拌面,双手翻了几下,面团变成了一个个圆圆的小墩,一个个排列在锅里搭起的竹箅子上,明黄色点缀着艳红,十分可爱。

奶奶坐在灶前的板凳上,左手拉风箱,右手添柴火。风箱的把手已经磨坏了,看不清颜色,吱吱嘎嘎地使劲扭动,但还是把火吹灭了。不知道哪根柴火没干透,却“砰”的一声炸裂了,火花溅到了破炉嘴上,惨不忍睹的殉道者。锅盖在我期待的目光中被打开了,蒸汽咆哮着冒出来,玉米和枣甜丝丝的香味溢出了房间。我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小块,热得嘴巴都不敢合上。玉米的香味,枣的甜味,柴火的香味和奶奶的爱只在一瞬间充满了我幼小的心灵。

时间悄悄溜走,我悄悄长大,离开奶奶,去城里上学。但是每天晚上,奶奶在火炉前忙碌的身影都会出现在她的梦里。这个秋天,我回到了那个久违的村庄,那个梦想的起点。

我抚着蜷缩在角落里的炉子,旁边,一个电饭煲落在了桌子上。奶奶说人老了没用了,你妈怕我火就给我买了个电的,就算大锅里煮也不会有那种味道...

我抚着他,他刚刚建成的样子突然出现在我面前。小时候爷爷奶奶在厨房忙活,有说有笑。当我春天去秋来的时候,太阳升起又落下,厨房的炉子渐渐变旧了。小时候,妈妈和叔叔在厨房火炉边玩耍,人来人往,匆匆忙忙。厨房的炉子开始塌了,爷爷走了,奶奶弯了腰,我是个蹒跚学步的小孩抱着厨房的炉子,像电影一样。

也许,这些刻板印象跟不上我们的成长,只能让时间匆匆流走,别无选择,只能往外看。他们灰黑色的风格已经无法适应当代的花哨,只能抱着时代的一角黯然神伤。然而心中对家的向往是真实的,萦绕在脑海里的是对那里美食的眷恋。就算所有人都不顾一切的跑到前面,我也愿意停下来回头看看,再看看我奶奶,看看院子,看看厨房的炊烟,看看旧炉子...

还不忘老灶好吃...

母亲与厨房灶台随笔6回到农村,家乡的厨房灶台是农村情怀最深的一个。

这个炉子应该很旧了,大约有七十年了。不如城里的火炉明亮干净。只是用一个棕色的土坯做的,下面留了一大块烧柴,用一个大铁锅和一块木板做盖子。如此粗糙和简单。

奶奶说,在他们那个年代,除了丰收的喜悦,厨房的灶台是他们最爱去的地方。炉子旁边总有一堆柴火。它们摸起来粗糙不平,但被奶奶叠得整整齐齐。有时候,她的孩子放学后站在捡水的柴火堆上,希望姐姐掀开盖子,香味从里面飘出来。我看着炉子旁边的长桌上淡淡的水果汁,想象着她掀开锅盖的时候,用冷水浸湿了一块抹布,裹在碗边上,迅速放在旁边的长桌上,兴高采烈地对爱玩的弟妹们喊着:“晚饭好了。”每个人面前都有一碗米饭,配一碗野菜也吃得很好。吃完后,姐姐往锅里倒了一瓢水,用刷子刷了一下,倒进了池子里。她拿出未燃尽的柴火,放在那一堆。她做这一切是多么的有条不紊,井然有序。

现在回老家,用的就是这种炉子。虽然案板是木板,但柴火饭还是独一无二的,和城里吃的烧火、煤气炉没法比。老人们围坐在一张桌子旁,谈论他们的家庭和孩子。似乎没有更好的消磨时间的方法了。

温暖的阳光在大家的注视下无声的褪去。不变的是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