琦君和她的橘子是红色的
但我想说的是多年前由李执导,周迅主演的一部电视剧——《橘子红了》,可能很多人都很熟悉。
琦君是原创小说《橘子红了》的作者。
哦,是她。
一个中篇小说,大概几万字。2003年,由李执导,和周迅主演的同名电视剧《半边天》。零零星星的看了几集,没有看完全,但是听了学生的课后谈心,剧情可以拼凑出来了。虽然没看完全,但不影响我对这部电视剧的好感。
我一直对文字比对影视画面更敏感。比起同名电视剧,我更喜欢看小说。
我从来没有接触过原著小说。无意中在公交车上看到,瞬间被吸引。一个中篇小说,三四万字的样子,我一个通勤的时间没写完,但是在办公室休息了一下,一口气就写完了。它多愁善感,细腻悲凉,情节感人。将当时江南大院的隐秘、细致、流转、悲凉描写得淋漓尽致。一口气看完,感触良多。
在文章的结尾,有琦君的独白。这个故事其实是发生在作者身边的真实故事。主角是作者的亲戚,只是隐去了真实姓名,写进了小说。她在文末评论说,真正的英雄秀芬并没有流产而死,而是被第二任妻子带到城里,受了很多苦。主人死后,他被赶出家门,无儿无女,独自生活在杭州街头。作者晚年在国外生活时,听家乡的同伴说在杭州街头遇到了晚年的秀芬,他只是简单地说了一句:“我的坟修好了。”半生悲,晚年散。这个女人的命运很凄凉。但她已经看透了一切,放下了冷漠。
作者说:我不忍心看着秀芬忍受她一生的苦难。我宁愿她早在二十多岁就死去,以避免遭受生活的折磨。
这改变了我之前对电视剧的看法。
看着文章的结尾,深情细腻,娓娓道来,我窥见了作者的内心。这是一颗多么纯洁善良的心啊。她一瞥人间命运的沉浮,慈悲众生。
文字是一个人内心的外化。透过文字的零星片段,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千古的魅力。
在业余时间,我上网搜索关于琦君和她的作品集的信息。我这才知道他是台湾省知名的作家、散文家,堪比写了《城南旧事》的林,被称为散文届的明星。
我有喜欢这个作家的习惯,喜欢这个风格,整天沉浸在她的事迹和作品中。找出散文集。一个一个读。
琦君出生在江南水乡的一个富裕的老家庭。我妈是传统的贤妻良母,我爸常年当官,有了二奶。她的很多文章和主题都是围绕着母亲写的,描写了母亲的悲悯、善良、屈辱和顺从。写母爱温柔细腻,读来感人至深。母亲和母爱给她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素材和灵感。让她的文章丰富,生动,充满爱。
最精彩的小品《发髻》以发髻为主线,描写了父亲、母亲、姑姑之间的微妙关系,父亲的感同身受,姑姑的逃避与骄傲,母亲的孤独与辛酸。
我妈年轻的时候也是长发如乌云。她在农村生活了一辈子,勤劳朴实,贤惠善良,帮在外地当官的父亲做家务,生孩子。但她坚守传统,认为自己一年只有7月7日洗头一次,所以一年到头都不洗头。发髻永远是简单的老式风格。我爸爸在市里做官,娶了小妾。他年轻妖娆,活泼新潮,自然受到父亲的宠爱。后来她爸爸带着她和她妈妈去了城里,和她姑姑一起住在杭州的一套房子里。有厨师和佣人,她妈妈不用像在农村那样自己做饭做家务,但她渐渐变得孤独。尽管古代有每年七月七日洗头一次的禁忌,但我姑姑一个月洗几次头。洗完之后,一个小女孩拿着一把绢扇,轻轻地扇着。扇子干了,她摸着发油,仔细梳理,梳出一个图案变幻的漂亮发髻,让父亲的眼睛更加闪亮,笑容更加灿烂。而我妈,农村来的,不适应城里的时髦发髻,依旧梳着乡下很土的发髻。在父亲不高兴的提醒下,她也请来了梳头师傅,小妾和梳头师傅有说有笑,但母亲每次梳头都闷闷不乐,刻薄至极,对梳头师傅不理不睬。时间长了,她的梳头师傅觉得无聊,主动辞职,还挖苦她。当然,这些话只有“我”偷听到了,也不敢告诉我妈,否则我会在她痛苦的心里再添一道伤口。
母亲在城里的房子不合时宜,很快她就一个人回去住了,而“我”则因为学业留在了城里继续学业。孤独的母亲回到农村继续生活,孤独终老。也许农村才是她幸福的地方。
她的文章都透露着那个时代各类女性淡淡的苦难,比如《橙红》中的秀芬,她的母亲也是。翻开她的文章,就像一页淡淡的黄页,缓缓流淌出来的是一部时代的悲情剧。老古板的女人,她们的命运正在下降,江南小院的妻妾们,她们生活的唯一希望就是嫁出去的丈夫,都成了悲剧。
今天看到这些,我们都会义愤填膺,感叹女人懦弱,会狠心一会儿。女人一定不能以男人为中心,过自己的精彩生活。但是当时间回到100年前,那些老气横秋的女人怎么救她们?他们只是透过报纸感叹命运。
现在微信官方账号和媒体都在反复吹嘘女性独立。但是那个时代呢?
母亲一生悲惨,逆来顺受。但她应该不是最差的,至少没有被老公抛弃。她唯唯诺诺,百依百顺,老公从来不说。她恪守老话,不考虑变通;她和父亲长期分居,造成了很大的感情问题。
但我妈还是很会持家,富有同情心,心灵手巧。她的很多文章都是描写她母亲刺绣的情节,她的刺绣技艺是出了名的。母亲有自己的处事方式和人生哲学。她的生活很悲惨,但她也有自己的洒脱和淡然。在老院子里,她也过着勤劳、细致、充实的生活。
作者与母亲一脉相承,从小随母亲拜佛,善良慈悲。他们家虽然在当地是个富家,但逢年过节都扶贫济困,善待乞丐。零食是家里做的,得到的所有好东西都要和邻居分享。作者在文章中写道,母亲的玉兰花酥和切花要送给邻居。
在这个躁动不安的时代,在成功和毒鸡汤遍地的当下,她的散文静如流水,沾染着浓重的悲悯,饱含着对人性的爱与悲悯,对母亲的怀念,对故乡的哀愁,缓缓流淌。让你在阴雨绵绵的午后读上几页,仿佛置身于一个遥远的江南水乡,去欣赏那些美丽而悲伤的故事。
她是一个暖心的作家,她的文章有自己的温度和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