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先生与杨贵妃小说
这时候周围的人就会迅速散开给他们让路,连古代的强盗都不敢抢。这就好比现代社会的急救,时间就是生命。
什么是“八百里快递”
那么古代的八百里冲到底有多快多急呢?影视剧中这样的场景在古代真的存在吗?答案是肯定的。
古代其实是加了马,信是急的。要知道,在信息不发达的古代,传递信息的唯一方式就是骑马。即使在古代,飞鸽传书,但骑马送信是最安全、最快捷、最可靠的交通方式。
对于普通人来说,联系千里之外的亲友是遥不可及的。只有当法院面临特殊事务时,才会启用“八百里快车”。
所谓八百里快递,就是每天疾驰八百里,把信件送到指定的地方。一般只用于国家大事,军事机密,或者皇帝特许的事情。
如何实现“八百里快递”
我们知道800年虽然急需马匹,但一人一马一天显然走不了这么远。按照古代的里程,一里相当于450米,800里就是360公里。如果这样的话,马估计半天之内就精疲力尽了。
所以在古代,朝廷为了满足“八百里快递”的要求,沿路每隔二十里设立一个驿站,分为驿站、驿站、店铺三个部分。驿站是政府运送物资的机构,驿站是朝廷传递重要文件的地方,店铺是地方官员传递信件的地方。所以这八百里冲一般会在“车站”交接。
在朝廷的公文中,一般都有“马上飞”这个词。看到这个字,一天至少要300里,最快也要800里。这些驿站在接到“八百里快递”的消息后,会提前准备好好马和精力充沛的人,信使一到,立刻换马,马不停蹄。
唐代诗人岑参写道:一帖之后,帖骑如星河;平明发咸阳,黄昏及龙山头。这形容八百里狂奔快如闪电。所以很多作品中都提到:日行千里,夜行八百里。这并不夸张。
著名的“八百英里特快”
据史书记载,唐代有两次著名的“八百里直通车”事件。相传安史之乱时,唐玄宗在3000里外的华清池,对此一无所知。事情发生六天后,唐玄宗被使者告知发生了叛乱。
唐玄宗第一次知道“安史之乱”,是因为信使的“八百里奔袭”。可见,在唐代,这种八百时的急迫性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尤其是遇到紧急情况的时候。
还有一次,用“八百里快运”运荔枝。相传杨贵妃特别喜欢吃荔枝。为了取悦杨贵妃,唐朝皇帝李隆基不遗余力地送荔枝给杨贵妃。
这就相当于现在的快递。据说杨贵妃收的是荔枝,这荔枝上的露水还没干。杜牧曾经写过一首诗:红尘中骑着公主谈笑风生时,谁也不知道那是荔枝。我描述了运送荔枝的场景。
“八百里快递”的弊端
事实上,仅靠人一天走800英里已经是极限了。每去一个驿站,都会被人替换。这些人都是朝廷的使者。从这方面来说,做信使是很辛苦的。风,太阳,太阳都要适应马奔跑的颠簸。到了驿站,你已经很累了,这是对人的健康无形的伤害。
此外,还有生命危险。在古代,冲八百里是非常紧急的情况,所以是当地卧底一路畅通无阻的机会。万一这些卧底躲在暗处,在背后捅刀子,重要信件被抢,送信人就没命了。这些还是小事。如果战斗机和军事情报延迟,国家将面临灾难。
为了保证“八百里快递”的成功率,法院还制定了很多制度。唐朝规定驿站工作人员如果没有喂好马,或者减少马的数量,要负责80鞭。偷懒休息,被发现就要面临处决。可见“八百里快递”的重要性,在古代,因为“快递”,很多马和人都累死了。
现在的“800英里快车”
随着社会的发展,八百里快递在清朝逐渐取消,主要是因为汽车和电话的出现,不需要人送信了。如果放在现在,这八百里狂奔相当于河南到内蒙古的直线距离。现在的速度已经可以轻松达到,甚至我们可以用高铁几个小时送过去。
其实在古代,八百里快递是很快的。结合时代对比,古代的“八百里快递”比现在的快递快好几倍。但仔细想想,那都是古人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那些信使无论春夏秋冬,无论寒暑,都要骑马保护信件的安全,这是极其困难的。
现在我们在网上买东西,只需要一两天就能送到。我们也讨厌送货慢,恨不得刚买的衣服瞬间飞到我们身边。对于古人来说,和远在他乡的亲人见一面,甚至说一句话,都是非常奢侈的事情,更不用说从远处运东西了。
想想古代那些进京赶考的学生,一次要走好几个月,真是太悲哀了。难怪穆欣先生说:以前车马慢,书信慢,所以我这辈子只能爱一个人。是啊,等对方的信回来,我可能就白发苍苍了,哪有时间去爱另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