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意味着补偿。如果对清政府有大量赔偿,如何偿还?
没钱就打不了仗,古今中外都一样。
1894年,中日因朝鲜问题发生激烈冲突,最终升级为战争。虽然经过20多年的明治维新,日本国力迅速上升,但巨额的战争费用对它来说也是个问题。
7月31894,31日,日本外相卢奥宗光向各国驻日公使发出通告,称“帝国与大清国现已处于战争状态”,日本对华宣战。
第二天,光绪皇帝颁布了一道对日作战的法令。
几天后,明治政府就战争经费问题召开了专门会议。会上,明治政府的财务大臣、总会计师和国债局长提出了一项建议。
这个建议首先估算了甲午战争所需的特别军费的规模:
如果战争在半年内结束,需要5000万日元;
如果战争在1年内结束,将花费1亿日元;
如果战争在1.5年内结束,将花费1.5亿日元。
目前日元与人民币的汇率约为100:5.9,100亿日元只相当于590万人民币。
但这是现在,当时日元相当值钱。
举个例子,当时一个日本纺织工人通常一天工作12小时以上,但是按照1892的工资标准,他们的月平均收入只有1.7日元。
再比如,1891-1893年,日本国家财政收入分别为8000万日元、8700万日元和8500万日元,1亿日元是一年多的财政收入。
所以这笔军费是惊人的,也是“计划外”的临时开支,必须特别安排。
为此财政部提出了转移财政平衡、增加税收、向西方国家借钱、发行公债等“多策”方案。
然而,增加税收和发行债券有很大的负面影响,特别是损害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向西方国家借款不仅利息巨大,而且容易被别人控制,不是好办法。
因此,财政部的计划提出后,伊藤博文首相和井上馨内政大臣都表示反对,他们的建议是动员国民捐款。
伊藤博文算了一笔账:当时日本有4000万人,一个人捐了1日元,也就是4000万日元。1,894只剩下几个月了,足够支撑来年了。
明治政府仍有2600万日元的财政盈余。如果用这笔钱,只需要捐654.38+04万日元。
也有人反对这种方式,因为1日元不多,而且是纺织工人半个多月的工资,不容易捐出来。而且战争一旦旷日持久,后续军费无法解决,总不能靠捐款解决。
听说明治政府为钱发愁,西方一些银行闻风而动。一家英国财团随即表示,可以借给明治政府一笔额度不低于2亿日元、年利率仅为4%的贷款。
然而,前财务省大臣松泽正芳等人反对向外国借款。他们认为,清政府之所以沦落到这种地步,原因之一就是借了太多外债。
松坂认为增税、捐款、贷款都不合适,最好的办法是发行债券。
经过论证,采用了松泽正芳等人的方案。
15年8月,明治天皇颁布诏书,授权伊藤博文内阁向中国发行5000万日元的军债,年息6%。
10年10月23日,明治天皇批准了日本国会通过的法案,再增加150万日元的军债金额。
几个月后,这个额度增加了1亿日元。
2.5亿日元在手,按照5000万日元可以支持半年,可以打两年半,日本人的军事信心大大增加了。
同时,日本各地也进行了捐款,但主要目的不是解决战争经费,而是宣传动员战争。
各地纷纷开展“捐军运动”和“捐款运动”,各大报刊也积极宣传动员,街头巷尾到处都有义卖募捐活动。
财阀和企业并不落后。有的组织了“报国会”,有的表示可以免费或低价为军队提供舰船,有的直接向前线捐赠急需物资。
一个军火商更积极:一次捐了5600支步枪!
那里财大气粗,充满热情,而在中国这里,却有些冷清和孤独。
清政府的财政状况早已入不敷出,收入低,支出大,每年还要支付巨额款项补偿西方列强历次战争,早已难以揭开。
当时清政府每年收入约8000万两,但支出通常在6543.8+0亿两左右。钱不够花是正常的,解决办法是向西方银行借款。
清政府历来不重视财政建设。没有自己的银行,无法发行国内债务,只能靠借钱度日。
这一仗不得不打,但是筹集军费马上成了一件极其头疼的事情。宣战后,驻扎在朝鲜的清军每天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支撑,否则就会不战而败。
1894年9月,清政府向上海一外商借款500万两应急,年利率高达7%。
为什么不向西方银行借钱?为什么要付这么高的利息?因为我们向西方银行借了太多的钱,人们怀疑清政府的“偿债能力”,更怀疑中国能否打赢这场仗。
赢了,那是一场可怕的胜利。
如果我们再输,那将是彻底的失败。
失败意味着补偿。如果对清政府有大量赔偿,如何偿还?谁最容易把钱借给这样的“客户”?
五百万两维持不了多久。到6月11,清政府终于又向汇丰银行借了1000两,年利率7%。
就这样,我零零碎碎的借了。清政府后,我一共借了41.54万元。不仅利息在7%左右,而且只拿到了3896万元,其他都被扣了手续费和佣金。
不仅利息高,而且你拿不到全额的钱,还有其他苛刻的附加条件,比如每一笔钱都要有关税抵押,否则根本谈不上。
总比不知道好,也比不知道更气人。
中国和日本在西方银行的“待遇”有多么不同;
一边主动“要求贷款”,一边不提任何条件。只要利率是4%,金额几乎是无限的。
能避免的就要附加苛刻的条件。年利率几乎翻了一倍,但你只需要提供很少的钱,就能搞定所有的缝针。
西方银行的态度不言自明。
谁胜谁负,战前一目了然。
古代很多丫鬟都是签了终身合同的,相当于整个人都被卖到主人家里,主人想怎么做就怎么做。结婚时陪小姐去婆家的丫鬟,相当于小姐的嫁妆,不同的岗位做不同的工作。
贴身丫鬟负责小姐的日常生活和传话。
陪嫁的姑娘中待遇最好的是小姐的贴身丫环,一般从小伺候小姐,和小姐一起长大的姑娘,平时可以不做粗活,去公婆家也是如此。她只侍候小姐的房间,别人很少用。贴身丫鬟的日常工作相当于现代人的生活助理,负责安排小姐的仪容仪表、服装搭配、饮食等。小姐出门有什么不方便的,贴身丫鬟会带话的。
贴身女仆除了在家伺候,还有特殊待遇。当一位年轻女士参加任何聚会、郊游等活动时。,她应该带上她的贴身侍女。贴身丫环有机会认识比自己高一个台阶的儿子,嫁妆私归小姐。如果小姐在婆家地位很好,就有权把丫鬟许配给别人。如果你是公主或者贵族家庭的贴身丫鬟,你有机会嫁给富家公子,摆脱奴隶身份。
一个普通的丫鬟能得到什么样的工作,取决于她的能力。
除了贴身丫鬟,其他嫁妆丫鬟一般都是被丈夫安排在各个房间工作。这种情况小姐不会干涉,能分到什么工作就看她的能力了。女仆分三个等级,最低级的只能干些脏活。分配工作的时候,他们不看长相,主要看你能做什么。有些不够聪明的人,被质疑之前直接被安排做苦力,不喜欢就走不了。合同已经从原来的老爷家转到小姐婆家了。如果他们逃跑了,他们将不会被接受,如果被抓住,他们将会受到惩罚。
有一点技术的女仆被分配到更好的工作,如厨师、花奴、绣娘等。,而且她们的相对待遇也比其他女仆好。做得好的可以一级一级提拔。表现好的,想摆脱奴役,嫁个好男人,可以用自己的工资赎罪。没有被救赎的女仆要么永远不结婚,要么继续被送走,要么嫁给她们的奴隶。
婆家分家时,小姐的嫁妆姑娘可由小姐处置。
小姐嫁到婆家,总有分离或别离的时候。如果有分家,小姐带的丫鬟可以由小姐处置。如果有离职,小姐一般会选几个得力的分配一些重要的工作。毕竟是从娘家带过来的,更容易理解小姐的性格和风格。
小姐当老婆,要考虑的事情很多。如果没有孩子,她会选择自己的一个陪嫁丫鬟做妾,为婆家延续香火。一位女士在处理家务时总是需要帮助。不管发生什么事,她总是想着自己带来的丫环,比一般的丫环要好。毕竟古代提倡家务由夫人说了算,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夫人会告诉主人。
首先,我来介绍一下这里的古代宫女。古代的宫女是社会最底层的人。他们没有人权,属于他们的主人,属于他们的私有财产,可以用来交易,一般是终身的奴隶。她们的命运一般有三条出路:一是被男主收为妾;二是直接匹配页面的相同身份;三是转卖嫁人,成为男主的小妾。被人当妾已经是丫鬟的好出路了。如果你娶了一个地位相同的页面,那么你生下的孩子还是奴隶。这就是所谓的毒誓:世世代代做奴隶。
好了,既然来了,应该差不多明白娶丫鬟的用意了。
第一,被视为嫁妆
是的,丫鬟对主人来说,无异于牛羊马狗。他们被视为财富和物品。女儿出嫁,也是送嫁妆。记得《岳传》(虚构小说)里有一段话是岳飞的儿子岳雷北伐成功,皇帝赐给他们宫娥,一般丫鬟的数量也可以看作是这个大家庭富裕的象征。越是有钱有势的人,女仆越多。
第二,照顾小姐
小姐嫁过去,一个陌生人,一个古代的女人,嫁出去之后很难回娘家。所以,她结婚了,照顾她就很好了。毕竟在一起久了,她知道自己有什么习惯和爱好,也能更好的照顾她。其次,她认识的人也可以聊天,解闷或者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