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约番茄小说必备的六大干货

签约番茄小说必备的六大干货

一、评分机制

我们可以负责任的告诉你,番茄的分数和读者的分数没有关系。

就算1000读者满分,那应该是多少分?分数是基于摄入、保持和完成率的综合判断,分数的高低是影响曝光次数的最终权重。

至于为什么有的书分数低,在读高,有的书却相反,这就是吸收的问题。记住:暴露不等于吸收。

第二,首秀机制

番茄编辑声明:不首秀,不首秀,不首秀!

很多人以为首秀就是生死,其实不然。

大数据以前搜索人是10W字,现在是8W字。

先提前划定一部分人群,然后根据人群,继续扩大人群的精准定位。算法这是第1次判断5个人。第二次判断是10W字推荐的开始,推荐前第三天是第二次人群收藏判断的开始,第四天开始定义一个全新的人群。

至于接下来的第3次、第4次,不清楚如何开始划定新人,定位更准确的人。当然这个逻辑是建立在你的书是否符合市场价值或者开始推荐是否正常的基础上的。至于一开始为什么有人推荐,是因为算法无法定位人群,所以要延迟几天。

而且有的人从头到尾都没有量,是不符合市值的典型。

市值的定义:准确的说是阅读人群进进出出,阅读的章节数很少,算法根本无法定位精准人群。

第三,什么是市值?

市值最基本的判断方法:追赶率。

只要跟进率好,算法就会认为你的书符合市值,不会给你限流。完成率只代表一本书的潜力。重要的是要记住完成率高,钱多,但完成率小,而不是定位生死。

但是,随访率并不能完全代表一切。有时候你的文笔崩了,跟帖率一天比一天稳定,但这已经是最靠谱的参数了。

作为一个作者,我最清楚自己写不写。只要你觉得还没崩溃,随访率一天比一天好,就继续写。

至于为什么有人认为完成率就是一切,只有完成率高才会大。其实逻辑顺序是反的。我之前说过,评分机制,阅读量高,分数当然好看,曝光度自然大。

记住关键点:完成率不是一切,追赶率才是一切。虽然这不能代表一切,但却是最可靠的数据指标。

第四,数量逻辑

有人会问,番茄过山车,过了一会儿,突然就没量了,然后心态就崩溃了。

这就涉及到番茄给药的逻辑:14天周期。14天是一个给药期。14天后,算法会进入所谓的“静默期”,进行所谓的“观察”。当然,这个时期也不是完全空的。

但很少,这会导致收入锐减,然后作者的心态很容易崩溃。

按照1天4000字计算,只要正常推上去,15 -16W这个字开始进入第一个静默期,20W这个字回来,然后进入静默胡,以此类推。

静默期,心态要稳定,继续写。20W字和30W字继续测,写字不算。

由此可见,如果20W字的量能在14天内不间断写完,就不存在“静默期”。

番茄的鲶鱼效应

有一句经典的话:西红柿是鲶鱼效应很强的地方。

什么是鲶鱼效应?当鲶鱼游动时,周围的鱼也会随之游动。)放在一个番茄里,就是只要有一个地方动了,整个环节,整个算法的所有东西都会动。

比如你有一本成品书,早就量好了,你也不在意。

突然有一天,这本书几百到一千本连续几天到货,所以你的书马上就活了(三到五天)。

鲶鱼效应:就像一本新书,马上就鲜活起来,鲶鱼效应不仅体现在这里,还体现在其他很多方面。

六、西红柿:完美的规则,和雷区不可触碰。

首先,融梗和高融梗,也就是高仿,是绝对不应该做的。不要以为很难查。

我会用我的眼睛告诉你西红柿有多棒。他们不会如实上报,然后审计人员看一眼,觉得就像给你从书架上拿本书。不是这样的。

而是根据全网所有的书,先用算法找到相似的书,再人工审核。

我给你一一列举,不仅是看你的书,还会列举分析高仿原著。我只能说,你有多少高仿,你就能列出多少字。如果写10W字,会列出所有10W字的情节。如果你写10W字,你会列出65400个字。

这不是你写的段落叙事来判断的,是剧情!全靠自己重写是没用的。至于你没有发现的,不要难过。只能说你运气好,还没查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