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北京人在纽约的思考

“如果你爱他,就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送他去纽约,因为那是地狱。”这是经典作品《北京人在纽约》中流传最广、最深刻、最发人深省的一句话。这句话被标在纽约《北京人》的封面上,可见其意义非凡。

看到这句话的时候,一个大大的问号在我心中悄然升起。这句话不矛盾吗?我小时候就能写出这样的语句。作者是这个水平吗?然而,当我看完这本小说的时候,我知道我错了!我知道这也许是曹桂林先生在美国奋斗十几年的最大感受,充分概括了中国第一批赴美淘金者的职业生涯和情感历程。

据我所知,这部小说还在纽约被改编成了电视剧版的《北京人》,受到了人们的好评。的确,这部小说能深深吸引人的眼球,引起人的注意,在语言技巧和情感交流上给人一种完全的救赎。

从古至今,美国的西方文化传统与中国的东方文化完全不同。中国是正义的存在,美国是利己的。因此,这是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中西方价值观差异巨大,首先体现在人们对金钱的不同认知上。在踏上美国这片令人向往的土地之前,王其明和郭燕对人对事都非常热情,是典型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中国人。虽然他们也急需用钱,但他们只是把钱当成促进自己事业发展的一种方式,一种有精神寄托的经济基础,一种安定的生活。他们对金钱甚至整个美国文化一无所知。

但本质上,金钱文化代表了美国文化的精髓,就像小说曾经准确揭示了美国文化的内涵。“这就是美国文化,赤裸裸的拜金文化。”有了钱,你就拥有了一切。没有钱,你失去了一切,甚至是你的生活和感情。可见金钱在美国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为了充分理解这一点,在小说的开头,月经的借钱给了这对夫妇一个鲜活的瞬间,让他们初来乍到这个陌生的地方,感到了凄凉和幻灭。月经没有带他们回家热情接待,而是在当晚把他们扔进了难以想象的地下室,扔给他们900美元的债务。这一幕足以让他们记住一辈子,被教一辈子。然而,最讽刺和崇高的地方是在小说的结尾,王其明给邓卫,这个帮助抚养他女儿的恩人,上了同样的一课。所以可以说这种做法完全违背了中国的金钱价值观。所以,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保持自己傲慢的自尊是不靠谱的。

最终,在不同文明的碰撞下,王其明也变成了一个他一开始就鄙视的冷漠的人。他们生活的年代动荡的价值观,注定了他们“生活在美国”的信念随时会被修补和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