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天空中有爱,天空就是老的。沧桑从何而来?
诗的直译是:如果大自然知道,它会遵守盛衰不变的规律。不断变异、发展、前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诗的引申含义是:自然界的四季是变化的,运行不息的,使得天地万物的新陈代谢永不停止,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不断的革命和改革是人类社会的正常规律。
来源
“七大定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
原文
中山风雨黄,百万豪杰过江。
老虎的龙牌比过去好,上下颠倒,大方。
宜以残存之勇追穷匪,不可学霸王。
天若多情必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翻译
革命风暴震动了蒋家王朝的首都南京。人民解放军以百万雄师突破长江天险,直捣蒋介石苦心经营了三个半月的南京。
以雄伟和险峻著称的古都南京回到了人民的手中。它比以前更漂亮了。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足以让人慷慨歌唱,欢欣鼓舞。
我们应该利用这个大好时机,趁敌衰我盛,追击残敌,解放全中国。不要学项羽这种贪图名利放纵敌人导致自己失败的楚霸王。
大自然如果有知识,就会遵守盛衰不变的规律。不断变异、发展、前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关键词注释
中山:紫金山,南京以东。
淡黄色:比喻巨变。
龙盘上:诸葛亮和孙权在《三国志》中说金陵,“钟繇为龙盘,石城为虎。”
慷慨大方:慷慨大方。曹操的《短歌行》,“慷慨而忧难忘。”
追穷::指国民党残余军事力量。《孙子兵法·军事论辩》指出“若围其师,必宽其心;如果你是一个可怜的敌人,不要强迫它”。
霸王:指西楚霸王项羽。鸿门宴上,他听了项伯的话。“今人以丰功伟绩攻其不正”,而且他没有杀刘邦。后来刘邦和项羽浴血奋战多年,终于约定以鸿沟为界瓜分天下。双方和平战士万岁。项羽信守诺言,退兵了,但刘邦随即背信弃义地把项羽围困在垓下,他的部下甚至把楚国王霸肢解成五块。事迹见《史记·项羽本纪》。
天若有情,天苍老:这是李贺的诗,见《采桑子·重阳》注解。
沧桑:沧桑的简言。比喻变化很大。葛洪《仙传·麻姑》中,麻姑对王说,“
自从我留下来,我就把东海看成了桑田。"
创作背景
1949年4月20日,全面内战已告一段落,国民党军队被彻底击溃,拒绝签署和平协议。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全军坚决、彻底、干净、彻底地歼灭一切敢于在中国反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当晚,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在东起江苏江阴,西至江西湖口的一千多里战线上,分三路强渡长江。23日晚,东路陈毅的第三野战军占领南京。毛泽东听到这个消息时非常激动,以至于写下了这首诗。
作品欣赏
第一副对联写的是解放军渡江解放南京。这两句话是颠倒的,是“百万英雄过江”促成了“中山风雨黄”。它们是全诗的总结,生动地描绘了解放军渡江攻占南京的雄伟景象,既描写了解放军渡江的快速推进,又写出了渡江的勇猛气势。就在敌人还在梦想卷土重来的时候,人民解放军已经浩浩荡荡地跨过长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奔敌人的老巢。在解放军压力下的隆隆炮火中,南京反动政府就像一片吓走鸟兽的黄叶。全诗开头,群峰各异,神韵非凡,犹如泰山之巅,雷霆万钧。语言简洁有力,形象生动。“淡黄色”一词形象地表现了革命的迅猛异常的狂风暴雨,“英雄之师”一词形象地描绘了强大的解放军威武雄壮的英雄气概。“渡江”一词形象地描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的英雄气概和广阔生动的场面。
快联歌颂了南京的解放。这里的“今天比过去更好”一词,凝聚着深深的爱恨情仇,思考着过去千疮百孔的“帝制国家”,以及人们对反动统治的极度痛恨;南京自古以来军事上就是险象环生,现在到了解放军手里,更加气势磅礴。政治上,这里曾经是反动统治者根深蒂固的地方。今天,它已成为人民的英雄城市,改变了世界,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崭新面貌,真正展现了它的雄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雄伟和豪迈。南京的解放标志着中国革命的决定性胜利,这是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渴望胜利的全国军民,在这旋转的干坤中,被巨大的变革和前所未有的伟大历史事件所慷慨激昂、催人奋进。“天翻地覆”这个成语不仅说明了巨大的变化,也说明了事件的重大意义。《慷慨大方》一方面歌颂了解放军的志气和勇猛,另一方面表达了旧日欢腾所产生的豪情。这些语言是充满活力和大胆的。
以上四句是历史纪录片,重在叙述,写得生动,气势磅礴,凝聚着深深的赞美和赞美之情。
领口指出,革命要进行到底。这两句话是毛泽东“将革命进行到底”战略思想的集中体现,是全诗的灵魂。毛泽东反驳了《孙子》中提到的“不可追敌”的古训,进一步吹响了“有勇有谋才宜追敌”的号角,“义”字显得洞悉古今,刚毅果敢。用“残余的勇气”代替“于勇”,不仅创造了新的词汇,而且表明中国人民解放军仍然有足够的力量追捕“穷匪”。这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艺术表现。然后,总结了历史上悲剧人物项羽的惨痛教训,给读者一个明确的教训:“不要出卖自己的霸王之名。”一个“不”字,说明蜡烛照得很深,很理性,很透彻。从历史到现实,这种联系充满哲理,典故运用巧妙,形象生动,警示及时,教导深远。
对联揭示了不断革命、不断改革、不断进步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规律。“天若有情则老”这句话出自唐代诗人李贺的诗《金铜仙歌》。毛泽东借用它写在这首诗里,赋予了新的含义:自然界的四季变化,运行不息,使得天地万物的新陈代谢永不停止,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不断发展,不断革命和改革是人类社会的正常规律。这里明确指出,前面叙述的历史事件,即国民党的垮台和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规律,揭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终将代替资本主义制度,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不仅是这个悖论,还指出了上面提到的“将革命进行到底”的论点是完全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真理。革命人民响应毛泽东号召,将革命进行到底,彻底消灭国民党反动派,这是治国的“正道”,完全符合历史发展规律。
后四句是论点,但不是概念性的理论,而是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和语言表达出来的。
这首诗的风格大胆豪放,笔法瑰丽。艺术上有两点值得称道:一是叙事与议论、诗歌与哲学的完美结合,是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诗人智慧结合的艺术结晶;二是用典生动、贴切、深刻,是历史典故和现实斗争的恰当结合。全诗使用了七个典故,这首诗也是毛泽东典故最密集的诗歌之一。?
现代作家郭沫若《百万英雄过江》——读毛主席新出版的一首诗:这首诗是纪念南京解放、庆祝革命胜利的永恒丰碑。?
现代小说家刘《创造新世界的颂歌——读七律:解放军占领南京:这七律是毛主席战争论诗的最后一首,也是一首寓意深刻、气象磅礴、格调崇高的珍贵诗篇。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本名润之,笔名子仁。湖南湘潭人。诗人、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 * *生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创始人和领导人。他是《毛泽东诗集》和《毛泽东文集》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