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了矛盾和冲突。
1,在理智和冲动的依赖中,谁才是真正的强者?
故事的主角乔治和莱尼无论是外貌还是内在气质都截然相反。乔治身材矮小但心地精明,莱尼身材高大但智力迟钝。两个人物一出场,就为整个故事的冲突定下了基调。乍一看,Lenny是一个绝对感性的人。他什么都没考虑。为了满足自己摸蓬松头发的心理欲望,在摸红衣少女的裙子时被误认为受到侵犯,差点丢了性命。他和乔治丢了工作,逃了出来,但他还是偷偷把老鼠藏在手里,把小狗悄悄藏在衣服里。最后,他无视乔治的警告去摸库里太太的头发,最后闯下大祸,也付出了两条生命的代价。相反,乔治是一个绝对理性的人。他在莱尼有难的时候救了他,在他喝河水的时候拦住了他,在莱尼情绪激动的时候讲故事安抚他,甚至提前想到了莱尼出事后会和他见面的地方。最终,他在理智的驱使下,自己开枪打死了自己的搭档。
根据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三位一体理论,故事中的莱尼、乔治和他们的梦可以理解为一个完整的人:莱尼(本我)只受自然规律即生理规律支配,按照快乐原则行事;乔治(自我)总是清醒地面对现实,遵循现实的原则,根据外部世界的需要对自我进行控制和压制,从而使自我免于灭亡;超我(梦)不断引导小我(乔治)压抑本我(莱尼)的冲动,不断用内疚或内疚来纠正对道德规范和理想的偏离和违背。
故事中,莱尼反复要求乔治描述他们未来想要购买的农场,常常沉浸在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想象中。他经常忘记乔治的提醒,把这个梦告诉别人,因为他对此深信不疑,相信乔治也会像他一样坚持不懈。乔治也在一遍又一遍地告诉莱尼,他离不开莱尼,因为只有我和他和睦相处,他才幸福。莱尼死后,乔治将沦落到和其他移民工人一样的境地。他会去酒吧,妓院麻醉自己,没有当初的梦想。最初的理性个体随着莱尼和他的梦想而消失了。自我堕落就是本我,本我、自我、超我的结合只剩下本我最原始的层面。
当一个人失去了梦想,他和行尸走肉有什么区别?!
2.在真情与伤害的冲突中,谁是受害者?
对于智商只有几岁的智障儿童莱尼来说,乔治就像是守护神。正如莱尼向他的同事斯利姆透露的那样,莱尼百分之百地信任和依赖他。即使前面有悬崖,如果让莱尼跳,他也会毫不犹豫地跳下去。当黑人新郎克鲁卡斯捉弄莱尼,告诉他乔治可能会出事,不会回来时,莱尼动情地问:“谁伤害了乔治?”看到他很恼火,克鲁卡斯不得不向他解释这只是一个“假设”,但莱尼拒绝了,坚持说没有人能想象伤害乔治。那一刻,这个一直在乔治保护下的大BB,完全就像一头护犊的母牛,仿佛是乔治的守护神,但正是他最终惹出的大麻烦,让乔治成为了一个万劫不复的杀手。
乔治也给了莱尼无微不至的照顾,把莱尼置于自己的保护之下。虽然他闯祸后会骂他,甚至抱怨如果不用带他,他也可以过得很潇洒,但从内心来说,他和莱尼是形影不离的。他已经跟莱尼说过好几次了,也跟坎迪和斯利姆说过,他和莱尼在一起互相照顾,这也是他们比其他打工者幸运的地方。
正是因为这种信任和真情,乔治“想”亲手杀死莱尼,他“也能”亲手杀死莱尼!但乔治杀死的不仅仅是他的同伴,还有他们的梦想,以及他和其他工人的区别。
互相照顾的兄弟情,令人尴尬。世间有真情,真情无害。“爱与伤”的无奈大戏在生活中时有上演。无论兄弟、父母、夫妻、朋友、亲子关系,都不难看出被爱情伤害的情节。
3.在与距离的较量中,谁是赢家?
据说《人鼠之间》的书名来源于英国诗人伯恩斯的诗《致一只老鼠》:
但是老鼠,失望不仅仅是你的命运,
人的眼光也是泡沫!
人或老鼠,
再好的安排也忍不住经常失败!
留下的不是期待中的乐趣,而是悲伤和痛苦!
在小说中,莱尼总是让乔治描述自己的梦想,这不仅安抚了莱尼,鼓舞了乔治,还吸引了老工人坎迪,打动了黑人克鲁卡斯,也让风骚不安的柯里夫人想起了自己的梦想。
莱尼生来力气很大。当乔治把他介绍给农场主时,他夸口说他是个一流的雇员。那不是一个卖瓜的老奶奶。就连在农场拥有最高权威的斯利姆也承认,他从未见过如此强壮的人。以传统农业经验来说,干农活基本靠实力,莱尼在这方面有很大优势。正常情况下,以莱尼的实力和乔治的精明,他们赚600块钱实现梦想,买下梦想中的土地,可能不是白日梦。
但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当时许多欧洲国家已经进入现代工业社会。美国作为西方国家的后起之秀,也在吞噬农田,传统农业带来的安定感正在逐渐消失。大量失去土地和家园的工人不再固定在一个农场,而是到处做短工谋生。人们生活得像老鼠一样卑微,像莱尼碰过的老鼠一样软弱无助。
故事中的黑人克鲁卡斯是一个没有土地的工人,曾经拥有一个农场。在他的印象中,几乎所有的农民工都在梦想或者曾经梦想拥有几亩地和一套房子,但最终都没有办法实现。“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家伙真的做到了”,所以他对生活和莱尼的梦想充满了悲观。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可以“采菊东篱下”,至少他还有田地和房子。《人鼠之间》也通过莱尼和乔治的叙述向人们展示了一种田园式的农场生活,但“最满意的安排往往都会失败”,最终他们的梦想被残酷的现实击碎。
《人鼠之间》一直在说“美国梦”,中国历史上也出现过几次“美国梦”,比如19世纪中期的“淘金热”。华工为美国西进做出了非凡的贡献,却在排华运动中流血牺牲;上世纪80年代,新开放的中国人重燃“美国梦”,但醒来时依然寒冷。在《北京人在纽约》中,大提琴家王其明和他的妻子郭燕在自由女神像的注视下经历了梦想的彻底破灭。在最近热播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有一个反派人物丁,他代表着外逃贪官。原型是辽宁省丰城市委原书记王国强。“因为美国和中国之间没有引渡条约,所以贪官都去美国了。”丁到达天堂后,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他被扇耳光羞辱扫厕所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在出境的飞机上喝酒?
“美国梦”被正面解读,是指人们相信在美国通过不懈的努力可以获得更好的生活。但是在《人鼠之间》,我们看到的是“美国梦”的失败。现在,我们中国也在谈论“中国梦”。我们必须认识到,要实现所有中国人的梦想,就必须顺应自然规律,不搞盲目冒进,需要完善的法律制度和实施机制来保障,让所有中国人都有足够的信心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虽然我只能脚踏实地,但不妨碍我偶尔抬头看看星星。期待梦想的实现!
4.在隐忍与诱惑的矛盾中,谁是坚定的?
摧毁莱尼和乔治梦想的原因,除了残酷的现实,还有人们内心空虚无法抗拒的诱惑。在故事中,一个叫惠特的角色并不引人注目。他只出现在中段,告诉乔治城里的妓院有多好玩。乔治从故事一开始就宣称他和莱尼想省钱,但最后还是加入了他们。在莱尼四处找人聊天,最后找到黑克鲁卡斯的那一段,提到了乔治和别人一起进城,库里太太也透露了那些人的所作所为。所以不难想象,乔治在失去了莱尼和他的梦想后,最终会像其他工人一样糊里糊涂。
小维特就像那条引诱亚当和夏娃偷吃苹果的蛇。表面上看,它破坏了伊甸园的宁静,但原因在于亚当和夏娃心中躁动不安。
故事中的斯利姆自始至终都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工人领袖。他照顾Candy的老狗(让Carlson对它宽容点)。他理解乔治和莱尼之间的友谊。当莱尼扭住农夫的儿子科里的手时,他要求他在不解雇莱尼的情况下隐瞒真相。他和黑克鲁卡斯也相处得很好,甚至当他被农民的儿子科里毫无理由地怀疑时,他也能妥善处理。可以说他是一个能很好适应环境的幸存者,一生波澜不惊。
老工人坎迪和黑克鲁卡斯虽然被生活一次次折磨,但仍然会激起他们改变生活的欲望。尽管他们改变生活的理想最终被现实摧毁或思想稍纵即逝,但他们仍然表现出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逃避的梦想。
泰戈尔说:“世界痛苦地吻着我,要我歌唱。”然而,我还能做什么呢?
5.孤独与喧嚣的碰撞中,安静的人是谁?
在《人鼠之间》中,有许多场景描写。在故事的开头,作者描绘了一幅宁静祥和的自然风光图。画面中山川秀美,树木葱郁,微风在树叶间摇曳,夕阳倒映在山腰,蜥蜴、兔子、狗、浣熊、鹿、苍鹭等动物的踪迹营造出和谐宁静的氛围。但此时此刻,画面中有两个人,乔治和莱尼,他们刚刚经历了激烈的逃亡,他们的出现与原本安静的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莱尼扭断柯里太太的脖子之前,还有一个安静的场景:“宽阔的马厩一端高高地堆着新的稻草,稻草堆上挂着一个四叉的捕草器...下午的阳光透过马厩的缝隙,一个个照了进来,把光线洒在干草上……”在那个疲惫而安静的下午,库里太太向莱尼倾吐了自己的孤独和寂寞。而与马厩内的安静相对应的,是外面传来的马蹄声和人们的喊叫声。就是在这种吵闹声中,库里太太在莱尼的大手下彻底结束了孤独的生活。"所有的诡计、卑鄙、沮丧和炽热的欲望都从她脸上消失了."
结尾,莱尼在误杀了库里太太后,逃到了故事开始的地方。日落时分,寂静的水池中,“一条水蛇从容游过水面”,此时一只一直站在水边一动不动的长腿鹭“戳了戳蛇的头,然后开始吞食蛇。这时,蛇的尾巴还在疯狂地摆动”,寂静中有一股杀意。这时,“夕阳的光从山谷爬到山坡上。当它移动的时候,它似乎越来越亮,所有的山都越来越亮。”宁静环境的描写衬托了危险的来临,夕阳光与黑暗的对比更增添了矛盾的色彩。
在快速工业化时期,人们对物质财富的渴望破坏了大自然的宁静以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们变得冷漠,人们被孤独所笼罩。故事中,黑人克鲁卡斯向莱尼倾诉了自己的孤独,并说:“如果一个人太孤独,他就会生病。”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当代世界受到技术时代的威胁,技术越来越把人从地球上剥离,人失去了存在的根本。”失去了存在之根的人,精神生活空虚,相互猜疑,相互防范。柯利夫人批评男人,“你们都怕对方,你们都担心别人惹你们。”
《人鼠之间》充满了矛盾和冲突。我们如何在这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当代世界”中找到和平?
参考:
1.关于《人鼠之间》及其作者约翰·斯坦贝克的一些背景知识来自百度百科;
2.对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请参考
4.图片除了我的图书馆都是从网上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