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介语石化_隐性负反馈对减轻中介语石化的研究
摘 要:在二语课堂中,教师的反馈是课堂信息传递与交换的关键所在。研究证明反馈能够提醒学习者自身话语中的错误,并为学习者提供正确、有效的信息。本研究以此为出发点,通过对有关概念的本质分析、相关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其实际意义的分析与讨论得出如下结论:隐性的负反馈可以帮助学习者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最终通过对比分析,在教师的引导下努力改正自己语言学习中存在的错误,从而减轻中介语石化。
关键词:隐性负反馈;中介语;石化
作者简介: 王雪,山东聊城人,为聊城大学2011级大学外语教育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学科教学(英语)。
[中图分类号]:H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6-0-01
一、引言
在二语习得中,中介语是指介于二语学习者的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一种非连续性的动态发展的语言体系。按常理来说,学习者的中介语会随着语言学习的不断深入逐步地向目的语靠拢,但是大量研究表明,学习者的中介语在发展到某一阶段之后便会停止不前,无法达到与本族语者同等的语言能力。这种现象便称之为中介语的石化(fossilization)。
多年以来,有很多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研究石化现象,针对石化现象产生的原因,本研究认为可以利用反馈原理帮助处理学习者的错误,从而减轻石化。
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反馈是指针对学习者的言语行为给予学习者的评价性信息。反馈可以是由教师提供的,也可以是学生或者其他语言学习者提供的;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形的。本研究重点关注的是教师对二语学习者提供的反馈。
Oller & Vigil(1976)根据反馈的作用将反馈分为正反馈、中性反馈和负反馈;又根据反馈的属性将其分为认知反馈和情感反馈。他们认为教学中对学生的否定性评判,即负认知反馈,有助于防止中介语石化,促进学习者认知的发展。
但是本研究认为:单纯的负认知反馈并不能有效防止中介语石化,一味地对学生进行否定性的评判可能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的学习动机减弱,反而不利于语言学习。只有隐性负认知反馈才能真正帮助学习者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端正自己的态度并积极改正错误,从而真正促进他们中介语的发展。
二、隐性负反馈的概念、性质
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 又称纠正反馈( corrective feedback), 最早出现在儿童母语习得领域,后引入二语习得领域(顾姗姗,王通顺,2008)。
Ellis(2007)指出在二语习得领域中,负反馈是针对学习者错误话语的回应,回应中可包含目标语正确形式,也可包含有关错误性质的元语言信息。
Lyster & Ranta(1997)将负反馈分为内隐式负反馈和外显式负反馈两种。同时,他们还把内隐式反馈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1)重铸,即教师用其他的词隐性地指出错误。2)重复;3)请求澄清;4)元语言反馈,即当学生犯错误时,教师不直接予以更正,而是从语言学的角度提示学生去分析自己的话语并自己找出错误。5)启发。
其实负反馈的本质就在于怎么纠错、如何纠错。和正反馈相对应,负反馈是告诉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中的错误。那么要将反馈原理应用于二语课堂中,关键一点就是教师要知道如何纠错。
隐性负反馈是指通过暗示、提示等间接手段帮助学习者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进行更正。它不仅能够在保护学习者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地前提下间接地指出学习者的语言错误,还能通过改正这些错误促进他们中介语的发展。
三、隐性负反馈在二语习得领域的理论基础
Krashen于上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了输入假说,他认为:语言习得的基础条件是学习者获得大量的可理解性输入,语言输出并不是语言习得中的必要环节,只是语言能力发展导致的结果。而Swain通过研究沉浸式教学观察到:虽然这些学习者大量地接触目的语,但是这些语言输入并不能保证高质量的语言输出。因此Swain认为,在沉浸式教学中,学习者是因为缺少用目的语表达自己的机会,才无法提供高质量的语言输出,因此,可理解性输出是语言习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
Vigil & Oller(1976)则认为:正认知反馈会加强说话者的语言形式,让说话者认为他们所说的是正确的。学习者不正确的语言形式首先得到了肯定的情感反馈,接着得到肯定的认知反馈,于是语言的错误形式得到加强,语言僵化就此形成。
本研究认为,在某种程度上,一味地对学生进行正反馈会让他们以为自己所说的是正确的,或者认为所犯的错误是微不足道的,从而轻视他们所犯的错误。此时,他们的错误语言形式便会加强,不利于中介语的进一步发展。
四、隐性负反馈研究对二语课堂教学的意义及启示
在实际的课堂互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适当的反馈帮助学习者改正错误,从而促进学习者中介语的发展。但是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应该注意学习者的情感因素。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二语,教师在使用隐性负反馈进行纠错时,不能过分苛求,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其次还要注意纠错时的信息互动。教师要注意根据课程的性质进行纠错。这样师生才能在信息交换时明确目的,使错误及时得到改正。最后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个体差异。学生是二语学习的重要力量,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一样,学习者间的个体差异是必然存在的。教师应该熟悉每位学习者的个性特征,这样才能在纠错时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采取合适的纠错方式。
五、结语
教师反馈的长期目标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错误,提高他们语言产出过程中的自我监察。对于来自学生的信息,教师不能马虎应对,直接作出评价,而应该慢慢引导学生自己评价自己的观点。教师通过隐性负反馈对学生进行纠错和评价应该是比较有效的方法。
另外,由于学习者的个体差异,不同的反馈方式运用到不同的学习者身上可以取得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 只要运用得当,隐性负反馈就能帮助学习者慢慢地改正错误,进一步发展其中介语,减轻石化现象。
参考文献:
[1]、Vigil, N. A. & J. W. Oller. Rule fossilization: A tentative Model [J]. Language Learning 1976(26): 281-29.
[2]、顾姗姗,王通顺,《负反馈、注意机制及修正后输出对英语问句习得发展的影响》,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08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