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民俗是什么呢?
1、陕西秦腔
秦腔又称乱弹,是中国戏曲曲种之一,源于西秦腔,如今流行于中国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象梆子声),是四大声腔中最古老、最丰富的声腔体系。
秦腔开创戏曲音乐中板式变化的结构方法,是最早的板腔体声腔,也是梆子腔系统的母体。现在北方各地梆子戏虽然风格与秦腔有很大不同,但在音调和伴奏上都保持着***同的特征。发出“恍恍”声,俗称“桄桄子”。秦腔的表演自成一家,角色体制有生、旦、净、末、丑五大行,各行又分多种,统称为“十三头网子”。
2、华阴老腔
老腔是一种板腔体戏曲剧种,是 皮影戏的一种,唱戏人在后台是皮影戏,唱戏人跑到前台吼唱就是老腔,主要流行于陕西省华阴市的双泉村。据《华县志》载:老腔皮影又名拍板调,于清乾隆元年至十年(1736-1745)就已盛行于华州(今华县)。
华阴市东临潼关、西接华县、南依秦岭与洛南县接壤、北隔渭水与大荔县相望的独特土地造就了老腔的独特唱腔特点。老腔名称之来源说法有二,一是与当地流行的其他剧种相比,年代较早,尤其是音乐显得古朴悲壮、沉稳浑厚、粗犷豪放,为古老之遗响,所以称为老腔;二是由于它是从湖北老河口的说唱传到华阴演变而成,所以取老河口第一个字来命名为老腔。
3、陕北秧歌
陕北秧歌,又称“闹红火”、“闹秧歌”、“闹社火”、“闹阳歌”等,是流传于陕西、陕北高原的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汉族传统舞蹈,吸收当地流传的水船、跑驴、高跷、狮子、踢场子等形式中的艺术元素,组合成新的独特的舞种,在锣鼓乐器伴奏下以腰部为中心点,头和上体随双臂大幅度扭动,整支舞蹈热烈而充满欢快的氛围。
陕北秧歌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以“绥德秧歌”最具代表性。陕北秧歌舞,历史悠久相传北宋时已有,原为阳歌,"言时较阳,春歌以乐。"《延安府志》记有"春闹社,俗名秧歌。" 由此可知,秧歌源于社日祭祀土地爷的活动。
4、皮影戏
皮影戏被许多专家认为是 中国各类影戏的 鼻祖。 2006年2月, 华阴老腔被确定为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老腔皮影戏源于华阴市(1990年前为华阴县),流行于 渭南市各区、县及山西 运城市、 河南三门峡市相邻的黄河金三角地区。
老腔是皮影戏最早的唱腔,因为她在华阴、华县一带形成时间较早,与随后形成的碗碗腔(时腔) 相比, 显得古朴粗犷,故称老腔。关于老腔的得名,另外还有其他的说法。老腔的特点:一是唱腔豪放激昂,铿锵有力,具有阳刚雄浑的韵致。
二是演出中时常出现呐喊助威,帮唱(拉坡)的唱法,因此,被称为“满台吼”;三是在双方对打及紧要时刻,用 惊堂木击板伴奏,以增强气氛。当地人们形象地说:“拉坡号子冲破天,枣木一击鬼神惊。”
5、宝鸡社火脸谱
陕西宝鸡地区,人们习称西府,是陕西社火脸谱艺术具有代表性的地区之一。特别是陇县和宝鸡县的社火脸谱,流传历史久远,脸谱造型奇特,色彩质朴明快,纹饰严格讲究,谱样 多而齐全,代表了西府社火脸谱的最高水准。
社火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文面,文身、巫术、祭祀、宗教,古代的角抵、驱傩、祭社活动。社火脸谱的纹饰证明,五六千年前彩陶上的原始符号,在脸谱上被完整的继承了下来。社火常被人们叫着“看戏”,即“哑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