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朝”这样表述对吗?
一直以来,我们都有个困惑:打仗打的就是经济,打的就是钱,但是有一个朝代却非常的特殊,那就是北宋朝。北宋朝一直到1127年靖康之耻国破家亡,经济都非常发达,军队数量始终保持在百万左右,但是却只存在了167年就灰头土脸的被契丹灭亡,实在很匪夷所思。北宋朝既不像明朝那样,虽然国家一穷二白,人民一贫如洗,但是军队战斗力一直在线,强如后金几代君王,用尽各种办法连山海关的墙都摸不到,最后明朝还是被李自成的农民军给灭了,真是太可惜了。北宋朝也不像清朝,清朝后期真是要钱没有,军队更不行,他们的王牌军队八旗都成了养鸟遛狗抽大烟的闲散人员了,要不是靠着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勉力支撑恐怕就被太平天国给灭了。这样一看,北宋朝着实是个奇怪的王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们来一起探讨一下。
第一,中央(皇帝)集权严重,特别是对军权的控制,堪称历朝之最。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从五代十国的乱世中走出来建立大宋帝国,他见过了太多的拥兵自重,很多有实力的藩镇节度使一夜之间就黄袍加身,称王称帝了。赵匡胤害怕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所以在政权稳定之后,他杯酒释兵权,把所有武将的统兵之权全部收回中央,这肯定有利于加强皇帝集权,但是造成的后果也是惨重的。特别明显的就是大部分宋朝的武将没有任何统兵调兵的权利,即使发生战争,也是朝廷临时指派武将率禁军出征,久而久之,就造成了“兵不知将,将不识兵”的尴尬境地。如此皇帝还不放心把兵交给他们,甚至连行军布阵的路线都给武将们规划好了,统兵将军只要做到按部就班就可以了,所以很多将军都是抱着不求立功,但求无过就可以了,反正按照皇帝的规划仗打败了也不会杀头。往往很多能够取胜的战役就这样贻误了战机,即使武将有能力发现了战机,再请示皇上等到皇上批示下来,黄花菜都凉了。再加上统治者思想僵化,不重视军队战略战术的建设,所以拥有百万人之多的宋军,无论是面对偏居一隅的西夏,还是面对来自大草原的契丹和大金都鲜有胜绩,更多的时候都只能采取被动防御,而很少能够主动出击。当1127年大金兵围开封之后,甚至没有太多抵抗,徽钦二帝就自入圈套,全都成了金国的阶下囚。
第二,有宋一朝,重文抑武严重。宋朝帝王一直标榜君王于士大夫***治天下,重文轻武不仅是宋朝的基本国策,而且也构成了宋朝的基本特质,在很多方面形成了重要的影响。对于古代中国的历任皇帝,至少是大多数皇帝而言,巩固皇权是首要的任务。在赵宋皇帝看来,威胁则主要是来自于带兵的将领,因此防范武将就是一切问题的核心,一切任务中的首要任务。单靠皇帝一个人显然是不行的,那就要依靠文官,通过文官的力量来压制武将。因为,不管文官的权力多大,只要没有兵权,就造不了反。所以很多时候宋朝的军队都是由文官去统领,这样在打仗的时候无异于自杀,这些文官读读圣贤书,吟诗作对很在行,但是真的要去统兵打仗,冲锋陷阵就相当外行了。“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使人们以当兵为耻,军队战斗力低下,士气不振,武备松弛,在对辽、西夏的战争中屡战屡败,再加上机构臃肿,武人丧气,文官贪污,吏治败坏,统治阶级“强干弱枝”的思想,没有积极加强防御,而是在外交上一贯采取屈辱忍让、纳币求和的做法。沉重的纳税负担使农民与统治阶级的矛盾日益激化,最终导致宋的灭亡。
第三,财政开支巨大。由于长期和西夏契丹征战以及赔偿岁币,赵宋朝廷财政开支巨大,在加上宋朝冗兵,冗官众多,他们还采取高薪养廉政策,所以每年都有一大批钱会赔偿给西夏和契丹,这些钱从哪来,不还是从老百姓身上搜刮而来,老百姓连最后的温饱都保证不了,最后只能揭竿而起。虽然宋朝的大规模农民起义不多,但是各种小型的起义却层出不穷。其中比较大的就有北方的宋江起义以及南方的方腊起义,各种大大小小的起义,耗尽了大宋朝最后的一点精气神。
第四,最高统治者缺乏治国才能。亡国之君宋徽宗赵佶的金石书画造诣举世公认,但是治国理政实在是让人不敢恭维。他不但自己没能力,任用的人也是高俅,蔡京之流,试问这样的安排能长治久安吗?而且宋徽宗是宋朝顶级的享乐型皇帝,兴趣爱好颇为广泛,可以这么说:除了该他干的治国安邦发政施仁之外,不着调儿的风流事儿没有他不痴迷的,不但痴迷,还样样儿都能做到极致。如果他只是个王爷,甚至是个大学士什么的,一定会千古流芳,可惜他错当了皇帝,不但葬送了自己,还葬送了半个大宋朝,最终落得遗臭万年,真是阴差阳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