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甥打灯笼照舅舅经典散文

一提到“侄儿打灯笼——据我叔(老)”这句歇后语,几乎全中国的人都会知道;但如果要问这种歇后语的由来,恐怕就鲜为人知了。其实这句歇后语出自东汉初年河内郡(今河南武陟县)怀县。前因后果是什么,我一说你就明白了。

根据武陟县农村的传统习俗,从正月初六到初九(大多是初六或初九),一个叔叔要给他的侄子两个红灯笼和十根蜡烛,这象征着应声虫的完美。舅舅一般都是用一整根藤条把灯笼挑在两头,扛在肩上送给外甥,表示外甥以后的日子越来越甜。如果没有甘蔗,就用竹竿代替,意思是越来越高。“送灯笼”的习俗寓意着光明的未来和幸福,以此表达舅舅的心声。正月十五晚上,外甥会恭敬地请舅舅到外甥家吃饭,以示感谢,并打着灯笼迎接。我侄子提着灯笼走在我叔叔前面,以示孝顺。于是有了歇后语:侄儿打灯笼——照顾舅舅。当我侄子带我叔叔回家时,他在门上挂灯笼以示好运。俗话说“妈妈的舅舅大”,舅舅的地位很高贵。在武陟县,舅舅的权力很大,家庭财产的分割,外甥母亲的养老待遇,善后的处理都是舅舅说了算。侄儿叔侄重逢的答谢宴上,侄儿要给叔侄下跪三下,敲九下,叔侄才动筷子。

那么,这种打灯笼给舅舅拍照的民俗是什么时候起源的呢?这就要从东汉初年的河内郡怀郡说起了。

刘秀在南阳与王莽作战,屡战屡败。后来在怀县建立根据地,建怀公、宗庙,并在此设工设官,制作铜钱等贵重物品。作为战时首都,称淮都(洛阳改为首都)。淮都成为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手工业制造中心。以此为转折点,刘秀才由弱变强,消灭狼群,接管天下。直到今天,刘秀的遗迹和故事仍被珍藏在武陟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据史书记载,建武元年(公元25年)八月,光武帝在怀公祭国,祭奠高祖刘邦、恒、武帝,后入洛阳为都城。建武初期,怀县仍是刘秀最重要的军事后方基地。从建武元年到建武八年,刘秀有九次走运。国家统一前,每一次重大军事行动都在这里进行。

东汉建武年间,董璇在怀县(今武陟县)做了多年县令。为官清正廉洁,秉公执法,不畏强权,除暴安良,惩恶扬善,造福人民。他被武陟人民世代称颂。因此,董璇的许多传说和故事仍在武陟县民间流传。对于董璇的故事,人们津津乐道,众所周知。

据《后汉书》记载,董璇,字邵平,陈留县(今河南省七贤镇)人。早年豪爽直爽,爱打抱不平。为官后,政绩斐然,没几年就被提拔到北海(今山东昌乐县)。在北海,他不畏强权,依法处死了杀害无辜百姓的30多名武官公孙旦父子及其亲信。董璇被押解回京,以“残暴的官员滥杀无辜”的罪名被判处死刑。汉光武帝刘秀在行刑前得知执法公正,被杀的公孙旦等人罪有应得。于是派飞马传圣旨,把人挡在剑下,赦免了董璇,调他做怀县县令。后来,董璇被提升为洛阳令。他不畏强权,执法如山。他将心爱的男仆斩首,这个男仆在皇帝的妹妹胡杨公主的掩护下犯了死罪。他不怕被皇帝打死,不肯向公主低头道歉。他被光武帝刘秀誉为“强制令”。董璇死后,光武帝非常悲伤,派人去吊唁。他看到董璇的身上只盖着一床破布被子,家里除了一辆破车和几桶大麦什么都没有。光武帝听完演出后感慨地说:“董璇老实,死也知道!”董璇被命令作为一名医生下葬。

洛阳与都城淮都之间二百余里,有直抵赤道,每隔三十里设驿站。交通很快,当天可以往返。刘秀经常来怀公居住、听政,并定期来此祠堂祭祖,尤其是皇室亲属和文武大臣。一些皇亲国戚、文武百官,依仗手中权力,在淮都城里胡作非为,乘虚而入,把淮都搞得一塌糊涂。当地官员对此置若罔闻,不敢管。城里人有怨气,有怨言。刘秀得知这种情况越来越糟,他感到非常头痛。他害怕这会危及他的国家,所以他任命执法公正,不怕权力的董璇为怀县的知府。

董宣仪一当上怀县知府,就深入民间,了解民间的呼声,贴出“王法面前人人平等,太子与民同罪”的通令。违法乱纪的人一下子收敛了很多,社会秩序空前好转。但有些皇亲国戚认为这个大将军令对他们来说只是一纸空文,根本不把这个小小的怀县县令放在眼里,殷国久就是其中之一。尹国舅是尹丽华皇后的弟弟,姐姐尹丽华从小就很爱他。由于他的战功,他在他的妹夫刘秀面前也很受欢迎。于是,他依仗权势,横行霸道,欺男霸女,钻空子,成了淮都城里臭名昭著的“贪财之徒”。他爱钱如命,只恨自己没钱,于是开起了大赌场,想尽一切办法引诱普通人参与赌博。大赌场只靠实力,没有利润,天天争金;很多参与赌博的人输得倾家荡产,企图自杀上吊,妻儿被拆散。

且说怀都城里有一户人家,户主是赵有才,开了一家药铺,很有钱。与东施结婚,生下独子赵登。她七岁了,非常聪明可爱,一家三口生活的很幸福。没想到,赵有才被大赌场“发横财,一夜暴富”深深诱惑。他赌得越多,输得越多,陷得越深。他不仅失去了一切,而且负债累累,无力偿还。正月初六,赌场开门营业。尹大爷带领赌场打手逼债,赵有才上吊自杀。殷的舅舅甚至放过孤儿寡母,声称“父欠子还”,从母亲怀里抢走儿子赵登还债。东施寡妇哭喊救命。它吸引了许多乡亲观看。村民们被殷大爷的威势折服,人人义愤填膺,敢怒而不敢言。

怀县知府董宣威私访,体察民情。他碰巧经过这个地方。当他听到噪音和悲伤的哭声时,他急忙跑进房间观看。当他向围观者详细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后,也觉得难以管理。一方面是国舅,位高权重,又是小县令,根本不受他指挥。尹的舅舅拿着赵有才手写的欠条和还债承诺书,表面上是招摇过市,理直气壮。另一边是孤儿寡母,处境悲惨,实在可怜。我不能忍,也不能不管。董璇急得团团转,不知所措。村里人纷纷说起尹叔叔,尹叔叔的“叔叔”二字充斥着的耳朵。一些村民感叹董寡妇可怜,董寡妇的“董”字开始在的脑海里打转。这两个字让董璇豁然开朗,急中生智,努力工作。他假装唱歌,挤到人群中央嚎啕大哭:“姐夫,哥哥,我来晚了,你死得很惨!”他趁打手们目瞪口呆,没有防备,抢走了孩子赵登,交给了寡妇董。暴徒们恼羞成怒,上前殴打董璇。董璇站起来喊道:“我是县长董璇,谁敢打我!”暴徒们不敢再动了。殷大爷走上前来,认出是,便说:“欠债还钱,天经地义。这笔账怎么算?”董璇抓起这两份文书,朗声答道:“董氏是董璇的妹妹,赵登是我的侄子。这笔账由董璇来算。”尹大爷一时难辨真假,只好敷衍了几句,气冲冲地领着打手走了。

寡妇董拉着去谢。董璇说:“我们无法摆脱对方。你是我的亲妹妹,这个孩子是我的亲侄子。我们就像一家人。我们不需要感谢你。”

董寡妇怕尹大爷又来讨债。董璇笑着说,“我有书面证据。赌债是不义之财。我不敢再来了。”董寡妇不相信,但她仍然处于焦虑状态。正月初六晚上,回到县衙,取了自己的官灯,送与赵。他把灯笼挂在赵的大门上,却看到灯笼上“淮县县令”五个大字分外醒目。从此,再没人敢去打扰董寡妇。赵安然无恙,小赵灯前途光明。这样的好事很快就传遍了怀县,人们纷纷效仿,所有的叔伯们都在正月初六给侄子们送灯笼,表达美好的祝愿。而侄儿要学小昭登的时候,会在正月十五提着灯笼迎接叔叔,侄儿提着灯笼走在前面,以示对叔叔特别的孝顺。在侄儿团聚的答谢宴上,侄儿会给舅舅一个跪三叩九的大礼,以答谢舅舅的大恩。按照惯例,“侄儿打灯笼——照舅舅说”这句老话一直流传下来。

这种风俗传到了怀宫,光武帝刘秀对此很感兴趣。他以为自己也是舅舅,也想从外甥那里得到这份特殊的孝心,想下令在全国推广。殷的叔叔从他的姐姐尹丽华皇后那里得知了这个消息,并竭力阻止做出明智的决定。刘秀从许多渠道了解到这一民俗的起源,于是他严厉斥责了尹国久,并赞扬了董璇。从此,殷的舅舅对怀恨在心,有意报复。之后,董璇与殷国九多次明争暗斗,“董玄之囚禁殷国九”(见我在江山网迷你小说专栏的另一篇文章2017.12.23)最终董璇获胜。这是后话了,我不想在这里展示了。由于殷皇后的欺骗,将这一民俗推广到全国的想法并没有完全实现。所以这种民俗有的地方保留了下来,有的地方不流行了,但“侄儿打灯笼——照舅舅”这句老话却流传到了全国各地。

在旧社会的武陟县,“侄儿打灯笼照舅舅”的民俗根深蒂固,无论贫富,人人遵循。穷人,哪怕舅舅只送个小纸灯笼,也得送。就算我侄子请我叔叔喝一碗稀汤,他也不敢不请。至于有钱人,会很招摇。清代武陟县毛云熙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毛云熙,武陟县木鸾殿人,生于嘉庆二十二年(1817),卒于光绪八年(1882)。道光二十五年(1845),考中进士。咸丰十年(1860)被封为左副都御史,在家乡团练。次年,他担任内阁学士。同治元年(1862),授礼部侍郎,先后调吏部、户部,授左都御史。光绪八年(1882),任兵部尚书。毛云熙在晚清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人物,与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张之洞等齐名,深受慈禧和光绪皇帝的信任。

毛云熙的叔叔蒋高义是修武县五里塬村人,修武县贵族家庭。高江在族谱上应该叫李江,用高一这个词比较合适。虽然钱伟是一名军校学生,但他被官方安排了一个短期职位。毛长喜的母亲蒋,是家中四个兄弟姐妹中最小的一个。十六岁那年,她嫁给了毛长喜的父亲毛书堂,来填房子。

武陟县的姜氏,至今仍有一个民间传说。传说姜脸上有麻子,脚也大。一次,毛云熙和母亲去走亲访友,姜的脚不小心从轿子里露了出来。毛长喜看到娘的大脚,怕路人笑话。他轻声说:“妈妈,快把脚藏起来!””姜大怒:“你不会以为我的脚大吧?”说完,故意把脚伸出车外,大摇大摆穿过市区。

相传当年毛云熙的叔叔高江要给侄子毛云熙送灯笼,五里长街,马车从街尾一字排开,排满了士兵,鞭炮震动大地,红灯笼开路,六班唢呐锣鼓一路吹打。四条长龙,清、白、黄、黑,蜿蜒起舞。汹涌的人群络绎不绝,挤满了人,他们都是来看这奢华的送灯场面的。

侄儿毛云熙“打灯笼照舅舅”时,打十三锣开道,循礼而行,聚在身前,骑在车上,举着条幅。承蒙朝廷礼遇,用了栾家半幅,包括旗、锣、牌、伞、扇、瓜、月斧、马镫。旗上绣有龙凤,是根据官阶制作的。牌上有官阶名、“回避”、“沉默”。风扇两米多高,手柄一米长,风扇里嵌着一面小镜子,闪闪发光。是的,这把伞有十多英尺高。黄瓜,月斧,马镫也是成对的,一尺多长。上面的瓜和现在的哈密瓜差不多。月斧是一把月牙形的斧子。面向天空的马镫是马镫,但它在竿顶面向天空。

毛长喜提着灯笼照着舅舅,跪下请他坐在八抬轿子里。轿夫们穿着特制的红绸马褂,步伐整齐,行走优雅。毛长喜手提灯笼徒步引。大门口,舅舅象征性地把外甥的门高高举起,挂了一盏灯。感恩晚宴上,毛云熙三下九次向叔叔鞠躬,恭敬地邀请他入座。酒席是满桌酒席,载歌载舞,热闹非凡。全国各地的官员争相祝贺,纷纷送礼,堆积如山。

俗话说“侄儿叔伯是血亲,断骨接筋。”因为妈妈和叔叔是亲兄妹,基因相似,所以很多侄子长得像叔叔。

我看起来也像我叔叔。我叔叔对我比对自己的儿子更好。我五岁的时候,大冷天住在舅舅家,和表弟并排睡。我叔叔强迫我表弟下床撒尿。我也想下床,但是舅舅把我放在床上,叫我拿着被子在床垫上撒尿,怕我感冒。我舅舅家很穷,平时没有盐吃。只要我去他家吃饭,他都会把我当成最尊贵的客人,想尽办法借点盐让我一个人吃,生怕我受一点委屈。1963我考上初中的时候,我妈不让我上学,因为我没钱交12块钱的书本费和杂费。我舅舅得知这个消息,就来我家和我妈吵了一架,并耐心劝说她让我继续上学。他回去把家里仅有的口粮卖了,给我交了学杂费。因为父亲早逝于世,所以舅舅替母亲做了最后的决定。

我从小就爱舅舅,对他有特殊的感情。童谣曰:“二月二,小儿剃头,大仓满,小仓流,孝甜,不愁吃喝穿。男生是高中的尖子生,女生住高楼有财富。孩子,不剃头,会长痘痘,长虱子。涨得像个大灯笼,黄水一年四季流。他的父母不停地打骂,他的叔叔在第十二个冬天死了。”我怕我叔叔十月腊月死,二月二我必须剃头。童谣里还说:“小外甥,正月十五打灯笼,照顾舅舅。请到我叔叔家来摆酒席,扑通扑通地低下头。”我把这首童谣记在心里,每年准时“给叔叔拍照”。叔叔虽然穷,但是刚给了我一个小小的纸灯笼,我也觉得特别珍贵;虽然家里并不富裕,但我只是请舅舅吃了一顿家常菜,舅舅觉得很开心。

当我从部队回家时,我的口袋里第一次有了元的“巨款”。我拿出100块钱举行了一个盛大的“点亮灯笼,照顾叔叔”的仪式,来报答叔叔的大恩大德。在宴会上,我不能向我的叔叔下跪。舅舅把我紧紧抱在怀里,外甥和舅舅痛哭流涕。在场的人也都流下了眼泪,所有的真情都化作了无言的行动。

现在,一些年轻人甚至不想孝顺父母,更不用说他们的叔叔,他们甚至不屑于和嘲笑“点亮灯笼,照顾叔叔”的传统习俗。

如今,春节期间很少玩灯笼了。纸灯笼也被各种形状的塑料灯笼取代,灯笼中使用的蜡烛也被电池和灯泡取代。但是,我个人认为,失去一些传统美德会很可惜。我真的不希望“点灯照大爷”的传统民俗消失,而成为老人们遥远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