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唯一留下悼词的钱钟书。
周
19年2月19,寂寞的寒夜,清华校园日晷旁,烛光隐隐。小提琴悲伤的旋律在寒冷的夜空中飘荡,人们无言地站着,鞠躬,献上白菊花。
偶尔有路人好奇:“这是谁的纪念馆?”
有人低声回答:“今天是钱钟书先生逝世10周年。”
10年前,钱钟书先生安详辞世。按照钱先生的遗嘱,“一切从简”,就连八宝山的告别仪式也只有短短的20分钟。“好安静。”钱先生以前的一位朋友说。那一天,1000只纸鹤漂浮在清华南北主干道上。学生们就这样悄悄地告别了他们的老学长。
他的生活并不平静。
无论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围城》,还是近乎天书的《管子锥子》,都让世人惊叹,也让学界印象深刻。《管嘴编》书证数万条,引用作品数万篇,涉及作家4000人。世人惊叹“绝对的美,大师,是个天才”。
然而,他安静地坐在书房里,埋头读书,像往常一样学习。他是图书馆许多稀有线装书借阅单上唯一的一个。即使遇到困难,他也只是默默地埋头读书。“文革”期间,他被送进学校进行劳动改造。他只能看几本书,但只要他拿起书,他就会充满兴趣。在第一批回京的“大赦”名单中,没有钱钟书或江洋。丈夫和妻子平静地走回小屋。杨先生说:“给我们这样一个棚子,我们就住下,好不好?”钱先生歪着脑袋仔细想了想,道:“没有书。”
“文革”后,对钱钟书先生的褒奖声越来越大,但钱家的书房一如既往的平静。他谢绝了所有记者学者的来访,有人把这误读为“清高、孤傲、自以为是”。
钱先生没有在意别人的不理解。江洋先生说:“在大师中,他从不靠边站...他只想安安静静地学习。”
“钱老师的学习是‘心不在焉’,”清华大学的一位老师说。“今天我们这个社会,今天这个校园里,有多少人是‘心不在焉’的。”
清华大学一位博士生说,他读过很多遍《围城》,读到第三遍的时候,突然明白了,“围城不是别人给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编织的。钱先生并没有为自己筑起围城,所以他一生都活得从容而真诚。”
清华10年后,10年后,12,19,依然纸鹤飞舞,烛光摇曳,依然只有师生沉默。不时有人向钱先生的照片投去好奇的目光:“这是谁?”
他一生冷漠,从未想过轰轰烈烈。但也正是在这种“沉默”中,他写出了后人无法想象、无法企及的波澜壮阔的故事。我们往往只惊叹于他的“这个头有多长”,却总是忘了关注他在坚持完整人格上的努力和执着。
沉默,这是钱先生的心声。不要奇怪为什么他的死和10周年都那么孤独,这就是他的生活风格。
一个爱他的读者说:“世上唯一的钱钟书没了。”是的,这个时代没有钱钟书,但这是因为这个时代不再沉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