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卷9主术训诗解15用众非恃唯正是从

《 淮南子 》卷 9主术训 诗解15用众非恃唯正是从

题文诗:

人主 者 以 , 天下目 视, 天下耳听 , 天下智虑 ,

天下力争 . 是故号令 , 而 能下究 , 臣情上闻 .

百官修同 , 群君辐凑 , 赏赐罪诛 ,不以 喜 怒.

威立不废 , 聪明不蔽 , 令察不苛 , 耳目不暗 ,

善否之情 , 日陈于前 , 而无所逆 . 贤尽其智 ,

不肖竭力 . 君主 德泽 , 兼覆不偏 , 群臣 也者,

劝务不怠 , 近者安性 , 远者怀德 . 得用人道 ,

不任己才 . 假舆马者 , 其 足不劳 , 而致千里 ;

乘舟楫者 , 其 不能游 , 而绝江海 . 人主之情 ,

莫不欲总 , 海内之智 , 尽众人力 , 然而志达 ,

效忠群臣 , 希不困身 . 使言之是 , 虽 在 褐夫 ,

犹不可弃 ; 使言而非 , 虽在卿相 , 揄策人君 ,

于庙堂上 , 未必可用 . 是非所在 , 不可贵贱 ,

尊卑论也 . 是明主之 , 听于群臣 , 其计可用 ,

不羞其位 ; 其言可行 , 不责其辩 . 暗主不然 ,

爱习亲近 , 虽邪不正 , 不能见也 ; 疏远卑者 ,

竭力尽忠 , 其 不能知 . 有 进善 言 , 穷之以辞 ,

有 直 谏者 , 诛之以罪 ; 欲照海内 ,而 存万方 ,

是犹塞耳 , 而听清浊 , 掩目视 色. 离聪 远 明 .

原文

人主者,以天下之目视,以天下之耳听,以天下之智虑,以天下之力争。是故号令能下究,而臣情得上闻。百官修同,群君辐凑,喜不以赏赐,怒不以罪诛。是故威立而不废,聪明 先 而不蔽,法令察而不苛,耳目达而不暗,善否之情,日陈于前而无所逆。是故贤者尽其智,而不肖者竭其力。德泽兼覆而不偏,群臣劝务而不怠,近者安其性,远者怀其德。所以然者,何也?得用人之道,而不任己之才者也。故假舆马者,足不劳而致千里;乘舟楫者,不能游而绝江海。

夫人主之情,莫不欲总海内之智,尽众人之力,然而群臣志达效忠者,希不困其身。使言之而是,虽在褐夫刍荛,犹不可弃也;使言之而非也,虽在卿相人君,揄策于庙堂之上,未必可用。是非之所在,不可以贵贱尊卑论也。是明主之听于群臣,其计乃可用,不羞其位;其言可行,而不责其辩。暗主则不然。所爱习亲近者,虽邪枉不正,不能见也;疏远卑贱者,竭力尽忠,不能知也。有言者穷之以辞,有谏者诛之以罪。如此而欲照海内,存万方,是犹塞耳而听清浊,掩目而视青黄也,其离聪明则亦远矣!

译文

? 君主应凭借天下人的眼光观看事物、借助天下人的耳力聆听声音、凭借天下人的智慧考虑问题、依仗天下人的力量争取胜利。因此,君主发布的号令能够向下贯彻,群臣的情况能够上达;百官同心协力,群臣紧密聚集;君主不凭一时喜怒而实施赏赐和诛罚;所以君主树立起来的权威不易废弃,聪明广远不易蒙蔽;法令明察而不苛刻,耳目通达而不闭塞;善恶是非每天出现在眼前而不会弄错。因此,贤能的人能充分地发挥他们的智慧,能力差的也竭尽全力;君主的恩德施予普遍而不偏私,群臣勤奋工作而不懈怠;附近居民安居乐业,边远民众归顺德政。能够有这样的结果其原因何在?是在于君主采用了正确的用人选人方法,而不是只靠君主一个人的才能。所以借助车马的人,脚腿不辛苦而能到达千里之外,乘坐舟船的人,不会游泳而能横渡江河大海。

君主在主观思想上,没有一个不想集天下人智慧、用众人力量去处事办事的,然而那些对君主表达效忠之心的人,却很少不使君主产生困惑的。因此,君主对那些言论正确的,即使是役民樵夫,也不能弃之不用、拒之千里;对那些言论错误的,即使是常给朝廷出谋的卿相,也不一定非用不可。是非曲直,不是以地位贵贱尊卑来确定的。所以英明的君主听取群臣意见时,如果他的计策管用,就没有必要因他的地位低微而羞于采纳;如果他的意见可行,就没有必要嫌他嘴笨而不去采纳。但是,昏庸的君王却不是这样。他喜欢那些熟悉的习性相近的人,即使是行为不正派,也装作不看见;而那些他所疏远、被看不起的人,即使是为他竭力效忠努力工作,也只当不知道。或者将那些进善言的人抢白得哑口无言,或者对直言进谏的人套以罪名无辜诛杀。像这样的昏主还想光照四海、抚慰万方,这就像堵塞耳朵听音乐、蒙着双眼看颜色,实际上他离耳聪目明还远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