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酒诗一般表现杏花村人酿造过程中的神圣意义。

几个月前,由《精选小说》杂志主办的“让小说走进人”系列活动走进了山西汾阳杏花村。著名作家、评论家刘醒龙、、苏苏、王珊、、杜、黄月华、、米米七月、杨瑶、李长鹏、蒋舒、陈培祥、参加了采访。小说选刊《汾酒集团》创作基地成立。采风旅行团一行来到汾酒集团,烹酒、论诗、谈香,佳作此起彼伏!今天,这些文章中的一些被挑选出来,并陆续发表给你的读者。

这篇文章:“做花……”

九月是桑叶掉落的季节。据说这是酿酒的最佳时期。但杏花村的各种花、草、庄稼依然生机勃勃,丝毫没有“凋零”的迹象。毕竟现在是北方的秋天,到了晚上,这里还有微微的凉意。这位来自闽南的妇女正在示范茶道。她沉默而端庄。几个勺子,锅,杯,茶,水一个个摆放到位,就像一个雕花阵。第一口茶出来了,她举起茶碗的盖子告诉大家,有槐花的香味。然而,女人并没有让人品尝茶的香味,而是倒掉了茶汤。她说,在我们茶人看来,这第一杯茶就是祭拜土地。第二遍泡茶,陈年铁观音在壶中微微舒展。茶汤呈现出一种奇怪的“黄色”——不是俗气的金黄色,不是蓝色的蛋黄,也不是几个漫不经心的淡黄色。那是一种说不出的黄色。女人慢吞吞地说,这是太阳的颜色!她的眉眼间似乎有某种傲气。是太阳的光泽照亮了她。太阳从高高的天空投射到地球上,即使在黑暗中也发出不同的光。你能感受到这种颜色的诗意和尊贵是一种怎样的智慧?第三,泡茶。有人胆怯地问,这是什么味道?女人说,是时间的味道!时间是如何在这老茶中生长,并以这种方式证明自己的存在的?什么样的精神智慧能感受到时间是如何无情地离开我们,却又如此热情地停留,让有智慧的人体会到她的温暖?

在汾河流域,在一望无际的绿色中,有一座金色的坟墓。当人们发现它的时候,他们也发现了壁画。在浸润了八百年的古墓壁画上,依然清晰地写着:茶香酒味,厨房积香。我不知道黄金时代的人是怎么喝酒的。但在他们看来,我们视为填饱饿肚子的厨房,是“香”的汇聚。这个“香”,是茶和酒折射出的太阳的颜色和时间的味道。这样的“香”,今天只有极少数人能感受到。比如她。

大约6000年前,繁忙的人们生活在这个由汾河冲击形成的盆地。他们在这里耕种,用黄土烧制各种陶器。比起那些还在山里游牧的人,这里的时间似乎要快很多。许多年以后,人们无意中在一个叫杏花村的地方发现了他们祖先用过的许多器皿——小口尖底瓮,以及大口瓮、甑、罐和杯等。我们可以简单地称之为陶瓷容器。考古学家将其命名为“杏花村文化”。我们很难讲当时的人们是如何创造出这些“容器”的,又是如何将土地上收获的果实,包括谷物,酿造成一种发酵饮料——姑且称之为“酒”。但我们还是可以判断,这些容器可以用来浸泡酒料,用来蒸酿酒用的粮食,用来发酵土地上形成的生命果实。这一切都离不开土地。没有土地,人没有地方安放灵魂;没有土地,人们就不可能收获果实。当然,如果没有土地,人们不可能烧掉那些容器,人类也不可能离开河流,去广袤土地的深处。土地是人类的母亲,是文明的地窖。这些用来酿酒的水果和谷物都生长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那些酿酒的器皿都是用这地球上沉默的黄土做的。酒,在这种酿造过程中,呈现了大自然赋予人类一般的精华诗篇,赋予了它们神圣的意义。

当酒最初被人们创造出来的时候,它并不是用来充饥和玩乐的。在古代,这样的创造一定是难以普及的“高端技术”。它凝聚了大自然的一切精华——不仅是果实,还有水和阳光,温度和湿度,时间和土壤,还有人类的心灵和虔诚。当自然界的这些东西全部融合发酵,就成了酒。因此,葡萄酒成了自然精华的反映和浓缩。当人们保持对自然的尊重时,酒也就有了神性。虽然不能排除原酒也是用来供人饮用的。但是,毫无疑问,原酒是用来祭祀和祈福的。国之大事,在于崇和荣。祭祀需要各种祭祀,比如动物祭祀,食物,水果。这些东西可能是可以替换的。但唯一不可或缺的就是酒。

不是所有的日子都能酿酒。在世俗的工业化生产尚未形成的时候,酒的神圣感一直存在。《礼记·月令》说:“隆冬三月,是大酋长之命,稻须齐,耕者适时,辗迟须洁,水泉须香,陶须好,火须胜,六事可兼。大酋长监管,无不良贷款。”可见古人对酿酒的重视程度。不仅对它的器皿和原料有严格的要求,时间安排上也不能有任何差错。据说盛夏是不可能制曲的,因为此时气温太热,曲容易发酸。这样的酒不能叫酒。秋天,桑叶落下,时序变化,节气变冷,人们又开始酿酒。

看来酒不是任意行为的产物。葡萄酒的酿造必须跟上自然的变化。直到今天,杏花村仍然保留着在农历九月和十月的落桑季节开始酿酒的习俗。《水经注》、《河水笔记》记载了河东人刘白多在北魏都城洛阳酿酒的故事。其中有“桑葚落时排名,故名”之说。贾思勰认为“桑葚十月落,初冻收水,酿酒者最佳。”前人的这些描述并不是随意的,真的是对自然时间序列与葡萄酒关系的经典解释。此刻酿出的酒,清香扑鼻。当时杏花村益泉永酒厂的杨德岭先生用七句话总结了汾酒的酿造方法。他说人要精,水要甜,曲要及时,高粱要实用,器皿要干净,缸要湿,火要熄。它强调的是葡萄酒与自然的秘密约定,要把酿酒与自然特色结合起来。制曲要“得其所好”,在最合适的时间顺序做出最好的曲。有句老话叫“水是酒的血液”。名酒必有好泉。就酿造用水而言,杏花村的水是极其独特的。尤其是沈明馆旁的古井,更是备受赞誉。这井水不是随机的水,是村后峡山的地下泉水。夏紫是孔子的弟子,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分支。晚年在西河讲学。这条西河当时是汾阳的。汾阳古称西河。夏紫讲学的地点叫夏紫山,是吕梁的一脉。这里覆盖着森林和茂盛的植被,可以将季节性的雨水充分渗透到黄土中,然后通过地下矿物质的作用改变水分。当它们从夏紫山流出时,就不再是普通的水,而是适合酿酒的“甘泉”。当地有一种“汾酒曲”赞美这种水,说:“神奇的产品真的变成了九个酿造的纸浆,但它是不可思议的好转移到另一个地方。”沈明亭畔有一口新井,水隐隐约约是蟹黄。“也就是说,如果你用同样的方法去别的地方,用别的地方的水,你就再也酿不出同样品质的好酒了。夏紫沈明亭的水比钦州雪酿的“蟹黄”酒还要好。只有这样的水才能酿造出堪称“神品”的美酒。

酿酒也很讲究人的选择。人要有其本质,不能只利用那些聪明能干的人。虽然不排除,但这里强调的是人的“本质”,人的性格好,人性贤,酿造技术好。比如高粱,一定不仅仅是指高粱这个果实,一定是一个充分生长并采集了大自然的阳光雨露和营养精华的完整的“现实”。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是自然的果实。酿酒人也必须是敬畏自然,严守规则,杜绝虚假,做到最好的人。否则以次充好,乱酿酒是做不出好酒的。例如,杨德岭恪守“绝不以次充好”的信条。杨德岭自称酿酒师“花束翁”,后人也称他为“花束翁”。酒,如果难以驱散大自然的芬芳,就不是酒。汾酒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品质,这与其充分表达了酒、人、自然的关系是分不开的。酿造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人性。人性与自然的结合升华成神,让酒有了神圣的意义。这个意义体现和反映了自然的特征。因此,千百年来,人们总是用大自然的果实来形容葡萄酒的品格,把在大自然中饮酒作为最具审美的境界。《诗经·潇雅》中的《大东》写道,“有北斗,不能舐酒。”我真的很佩服古人的想象力。这样的诗既表现了饮酒带来的精神境界的自由,又表现了人们对自然的尊重,生动地将酒与自然统一起来。唐·司空在《故乡杏花》诗中写道:“送花送酒是开新门的喜事,花左杯右。如果要问一条墨鱼和一杯酒,为什么不一样?”在司空图的心目中,喝酒和花钱是生活的两个极端。花和酒* * *同构成了一种风景,一种情感的寄托。在这样一首诗里,自然、人、酒统一成一幅绵长的春色画卷。著名诗人白居易在他的《南堂送客酒》中唱到“韩桃已落,洪炜犹开”。三月的冉冉,黄昏莺闻满城。独捧一杯酒,南亭送春光。“暮春,面对落尽的桃花,捧酒送朋友走,令人心酸。酒和花成了诗人忧郁的象征。

杏花村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杏花的?大概已经成了历史之谜。有人说起源于汉代,也有人说至少到了唐代这一带已经遍布杏花,原因是为了酿酒。当时汾州地区酿酒兴盛。尤其是汾酒,以及与之相关的羊肉酒、杏仁露等酿造都需要大量的杏仁。因此,杏花村附近有许多杏树。《北山酒经》记载“杏仁曲,每边百斤作杏仁十二两”。可见,酿造需要大量的杏仁。也正因为如此,杏花在杏花村随处可见,花香逼人。唐代很多诗人在诗中提到杏花村,最著名的是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问当地人哪里买酒省心?牧童指着杏花村。”杏花在很多诗人的作品中都成为了酒的意象。可以说杏花如酒。贾岛在他的诗中写道:“雨可以滋养生命,但风不能扬起尘土和沙子...它能给你长长的弯,芬芳的春天能饱餐杏花。”再如朱彝尊“日出杏花满楼红,酒味苦桑落”。酒不再是“饮料”,而是一种情感,是自然之神的象征。

明末清初思想家傅山曾在杏花村住过。时至今日,在这个醉香杏花村里,我们很难说出他发生了什么,他想了什么,他想了什么。但可以肯定的是,傅山一定尝过这千年杏花。在沈明亭旁的古井上,他写下了“造花”四个字。虽然人们习惯说这个碑文是“用香花做的”,但也有人认为应该读作“用香花做的”。但是,无论你怎么读,都改变不了它的意思。傅山似乎在说,这种纯粹的芬清,和花香有着相同的性格。只有当夏紫的泉水汇聚在古井中,人们才能酿造出如花般纯净、诱人、沁人心脾的汾酒,恢复人们的自然性格。花香是酒的最高境界。而汾酒则是造花的天然精华。

如果说6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能酿酒了。那么,至少已经1500年的汾酒,就是酒的历史和生命。愤青不仅是自然界中人为创造的精灵,更是一个民族精神的体现。直到数百年后,这种精神才再次典型地表现出来。当人们终于知道茶也是大自然的礼物时,他们把这片绿叶送给了大自然更鲜活的灵魂。虽然这片叶子又软又薄,但它有一种上升的魅力。人们只要接触她,使用她,就离不开她,被她微弱的魅力所改变。据说茶叶漂洋过海,到了异国他乡,立刻就受到了没喝过茶的人的喜爱,人品得到提升。茶,一个诞生于东方内陆的神秘事物,就那样走进了异国人的生活。是什么让她如此柔软而强大?也许是她天性中的某种实用功能。但我觉得是她身上那种对自然的关怀和留恋。她本身就是一株植物,有着花的芳香、味道和性格。其实她也在证明,看起来越来越强的存在,比如酒,因为尊重自然而被人喜爱。茶味如酒,厨房积香。它们是大自然的果实。那么,酒的灵魂是什么?不是亲朋好友的集合,四个人吵吵闹闹;这不是宴会,出席者如云;不是茶歌,软玉暖手;不暴虐不严厉,令人震惊。酒是清风,是月之歌。酒吸收了自然的精华,彰显圣洁,与自然兼容,释放情怀。是大自然的神秘和慷慨产生了葡萄酒,并使之神圣;因为面对自然,葡萄酒展现出丰富的魅力,让人忘却自然,沉醉其中。尊重孕育万物的自然是葡萄酒的灵魂。

作者简介

杜,山西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曾任山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著名文学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