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科举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公元702年,武则天颁布了“教人学武”的诏书,颁布了考试办法,从而确立了武举制度。到了宋代,武术体系逐渐完善,一直延续到清朝。武举科举的目的不仅仅是选拔一个武功超群的状元,更是选拔一批能为国带兵的武将。与擂台赛相比,武术的考试程序要复杂得多。一个有志于通过武学做官的人,必须经过层层筛选,从县内初试到中央考试,再到皇帝面前的科举考试,通过一级一级的考试,才能获得做官的门槛。

真正的武侠远没有小说里的武侠那么简单精彩。小说往往是英雄的舞台,状元郎一眨眼就能出去,眼见是国家栋梁;在真正的武侠里,这种情况是不可能的,一切都很平淡。在真正的武学考试中,有立志保家卫国的勇者,有继承家业的武官子弟,也有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爽,希望从武学中取得第一名的落魄书生。各路举人将齐聚武术试验田。新进士通过考试后,很快融入了庞大的武官群体。他们从最底层做起,一步步得到提升。

武术的发展和完善是在宋代。以宋朝为例。如果一个宋朝的公民想要参加武术考试,他首先必须由某些官员推荐。在宋代,武术考试的第一关称为“解考”。吴举“解考”在京城举行,兵部对全国考生进行统一考试。举人要去北京参加解考,首先要取得“推荐书”,即推荐信,其内容无非是保证学生身体健康、武功超群、政治可靠。除了证明,考生还必须出具一份“家庭情况证明”,内容包括考生姓名、年龄、籍贯、父母姓名等。考生以“举”和“家”报兵部。核实后,正式完成注册。

溶液测试在首都举行,必须有人推荐才能报名。这是武术特有的规则。宋朝文化科举的解决是在各地举行,由地方政府主持。考生无需任何推荐,直接“自荐”,自由报名。文官科举和武官科举的区别,主要是因为宋朝统治者怕老百姓有动武之心。因此,以选拔军事人才为目的的武术不得不受到其他壁垒的限制。具有推荐武术家资格的官员包括中央皇军将领和各地守备部队指挥官,负责舆论引导的谏官和负责监督的御史,各中央机关主管官员,绥靖、移送、拘留等部门的长官。在与辽、西夏接壤的北宋河北、河东、陕西三路,有资格推荐武举人的官员扩大到州级地方长官。总之,有推荐资格的官员主要是公务员,这些公务员几乎都进入了公务员队伍。

获得推荐试放资格的武术家,应在6月底前到兵部登记。8月中旬,武术审判举行。分为弓马和文章两部分。先试试弓马。弓马测试也分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步射”,第二个环节是“马射”。弓马考试由马军司负责。马军司的全称是“近卫亲军,两马军司都督”,是掌管全国骑兵的机关。一个通过了逐级射击的举人,要当着教官的面写上自己的“家世”,以便查验真伪。通过了弓马考试之后,就是文章考试了。也分两节,一节是考策略部,一节是考美术书的记忆力。文章考试后,笔试合格者的卷子必须与举人个人书的“家世”进行比对,字迹一致方可录取。

通过考试的举人人将参加次年1月或2月的“省考”。省考内容与解考大致相同,但文考采用“封名”防止作弊。

在省考之后,三月举行了最高级别的宫廷考试。皇帝是宫廷考试的名义考官。考试以皇帝对吴骑射的检阅开始,然后是战略讨论。倾向于仪式化。事实上,所有参加过宫廷考试的武术家,基本都能通过宫廷考试。宫考只是重新划分了录取排名,以示“恩自上而下”。

经过宫廷考试,有一个热闹的册封和授官仪式。

明代的武学起初只有“乡试”和“中考”两个级别,直到公元1631才增加了殿试。到了清朝,武举考试分为四个等级:子弟考、乡试、通考、宫考。

公元702年,武则天创立武学时,武学考试比较简单,只考武艺和筋肉,整个考试就像一场武术比赛。到了宋代,谋略文章已经进入了武举的考场,但宋人重文章轻武举,削弱了武举的文笔。这个特点一直到明朝还存在。到了清朝,弓要满,刀要舞,石要离地一尺,使得武术比赛又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