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蒋军连续丢下3座城市,粟裕为什么惊觉有诈?

1961年9月,毛主席在东湖客舍会见了原英国陆军元帅、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军队副司令蒙哥马利元帅。

在二人的交谈中,蒙哥马利谈到淮海战役时,连呼“实在不可思议!”钦佩之情溢于言表。毛主席笑了笑说道:“这个仗是粟裕指挥的,本来不成熟呢,他们硬要吃下去。我的这些战友中,数这个粟裕最会打仗,他也是我们湖南的。”

毛主席讲话举重若轻,谈笑风生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同时,又不乏“静观庭前花开花落,闲看天上云卷云舒”的潇洒与飘逸。一席看似风轻云淡的夸赞,却是充溢着伟人满是对粟裕大将的喜爱之情。

因此,在毛主席看来:“淮海战役粟裕立了第一功”!

然而,在获得伟人毛主席高度首肯的背后,却是淮海战役难以想象的艰巨,以至于毛主席夸口称赞道:“淮海战役打得好,好比一锅夹生饭,还没有完全煮熟,硬是被你们一口一口地吃下去了”

从全局来看,淮海战役敌我双方参战兵力80万对60万,光是战场面积就足足有6万平方公里左右,几乎占了整个淮河流域的大半。而自古以来就有“守江必守淮”的说法,我军60万大军与敌军7大兵团争雄淮河流域,一着不慎可谓有满盘皆输的危险。

从局部战争来讲,谁先在强手如云的淮海战场上出奇制胜、抢占先机,谁就能率先抓住对手的软肋,从而一剑封喉至敌人于死地,此即谓兵家口中的“军争”。

《孙子兵法》有云:“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兵圣孙武甚至警告军争的火候一旦拿捏不好,则有可能酿成“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的惨败。

而在淮海战役打响的过程中,华野还真曾有过在“军争”中险些失利的惊险场面,若非粟裕及时察觉蒋军的图谋,命令全军急追140里后,淮海战役的天平倒向何方或许真是难以预测的未知数。

关于这次惊险的“军争”一切得从淮海战役打响前说起。

1948年9月,济南战役打响,我军首战告捷一举拿下了城坚池厚的济南城。济南攻克后,菏泽、临沂、烟台等地国军纷纷弃城,山东境内只剩除青岛等少数据点,华野南下作战再无后顾之忧。

而此时,原本负责增援济南的黄百韬、邱清泉、李弥三大兵团17万余人,却因为济南城破,在徐州一带逡巡不进。

此前的豫东战役歼敌9万多人,更让粟裕坚信:在长江以北打大歼灭战,要远比南渡长江搞千里跃进来搅乱敌人的部署更为有利。

于是,粟裕便决定再打一场类似“豫东战役”的大规模歼灭战。

很快,他就将目光锁定在了徐蚌地区(即徐州至蚌埠铁路沿线一带)。

徐蚌地区地处淮河流域,土地平整、地形开阔,尤其适宜我军的大兵团作战;且徐蚌大部分地区是老解放区和半老解放区,群众条件好;加上背靠山东和冀鲁豫老革命根据地,又处于华东、中原接合部,地理上距华北也不远,能及时得到周边解放区各方面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支援。

更重要的是,将作战地点定在徐蚌地区,还可以充分利用蒋桂之间的矛盾,集中兵力打蒋介石的徐州集团。如兵出中原,届时我军必将处于白崇禧的武汉集团与刘峙的徐州集团之间,桂系极有可能与蒋系合伙联手对华野东西夹击,我军将会处于非常被动的局面。

思虑成熟后,粟裕便将作战计划电告给了中央军委和毛主席。

按照粟裕的作战计划,华野在中野(中原野战军)的配合下,首先攻占两淮(淮安、淮阴),再顺势南下,依次直取宝应县、高邮市,同时,将全军的主力置于宿迁至运河车站两岸,以歼灭可能来援之敌,如果敌人不增援宝应、高邮方向的敌军,再实施以三个纵队攻占连云港和海州。

从粟裕的作战意图上来分析,很显然,他是想再复制豫东战役前两个阶段“攻城打援”的模式,以消耗国民党军的有生力量。

可中央军委和毛主席经研究后,决定将首先歼灭黄百韬兵团放在了作战任务的第一阶段。在毛主席看来,黄百韬此人不简单。

在讲究“嫡庶有别”的国军队伍里头,中央军与杂牌军历来都有着非常巨大的矛盾,而黄百韬作为一名纯杂牌军出身的将领,在没有任何背景、关系的情况下,他居然能从一个杂牌部队的小兵做到一个兵团的司令官,且与中央嫡系的胡琏、邱清泉同殿称臣,这本身就是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奇迹。

而黄百韬之所以能取得军旅生涯的逆袭,离不开他各方面突出的优秀品质。黄百韬作风廉洁,骁勇善战,与士卒同甘***苦,在部队中人望颇高,除此以外,他能力突出,一个“战五渣”的整编25师经他一顿调教,居然变成了一支比肩整编83师等美械军的精锐。

在豫东战役中,黄百韬眼见要葬身于粟裕之手时,在4辆坦克的掩护下,他亲率两个营发起了反冲锋,结果使得华野功亏一篑,豫东战役虎头蛇尾,黄百韬因此获得了蒋介石亲自颁发的“青天白日”勋章。

也正是由于黄百韬在豫东战役中的彪悍表现引起了毛主席的注意,于是,毛主席便决定首先拿这个“刺儿头”开刀。

作战计划好制定,可黄百韬却并不好打。黄百韬兵团当时的驻地在新安镇(今新沂市),新安镇以东是海州、连云港,乃第九绥靖区、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兼第六兵团司令官李延年的驻地;新安镇以西是徐州,徐州附近有邱清泉兵团和李弥等兵团。更何况,新安镇西北的台儿庄、贾汪两个地方还驻有蒋军第77军和第59军,华野要南下直取黄百韬兵团并不是那么一件容易的事情。

然而,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快,正当我军向徐州方向运动时,国民党内部对徐州的去留却举棋不定。

蒋介石认为徐州自古乃四战之地,易攻难守,且距离南京较远,后方补给线长,目下华野、中野不断向徐州方向靠拢,恐怕极难守住,因此,蒋介石主张放弃徐州,以便集中兵力“守淮保江。拱卫京沪”。

多年以后,粟裕在他的自传回忆录----《粟裕战争回忆录》中回忆淮海战役时,他简明扼要地讲道到,当年他判断蒋介石的战略部署有两种可能性:

第一、以现在江北部队再加上由葫芦岛撤退之部队,继续在江北与我周旋,以争取时间,加强其沿江及江南、华南防御。

第二、立即放弃徐州、蚌埠、信阳、两淮等地,将江北部队撤守沿江,迅速巩固江防,防我南渡,并争取时间整理其部队,以图与我分江而治,俟机反攻。

为此,他还作出了详细分析:

蒋如采取第一方针,使我在江北仍有大量歼敌的机会。如能在江北大量歼敌,则造成今后渡江的更有利条件,且在我大军渡江后,在苏、浙、皖、赣、闽各省不致有大的战斗,也不致使上述各省受战争之更大破坏,使我军在解放后容易恢复。但如此对江北及华北各老解放区的负担仍将加重,尤为不利。(《粟裕战争回忆录》)

如果蒋采取第二方针,可以大大减轻我江北及华北各解放区的负担,使这些解放区迅速得到恢复,但我今后渡江要困难一些(当然困难是完全可以克服的),并且在渡江后,在苏浙、皖、赣、闽各省尚须进行一些严重的战斗和部分的拉锯战,且在江南大量歼敌的条件比江北差,这又是不利的一面。(《粟裕战争回忆录》)

显然,粟裕认为如果蒋介石集团的部队全部留在江北,要比放弃江北固守长江对我军有利得多。

偏偏此时,辽沈战役即将结束,东北败局已定,以李宗仁、白崇禧为首的新桂系在幕后不断“逼宫”,如果此时放弃徐州;放弃整个长江以北,蒋介石“沦丧国土”的恶名必然会成为李宗仁、白崇禧手中的一记“深水炸弹”,届时蒋介石恐怕会陷入下野的危险。

权衡再三,焦头烂额的蒋介石于是指示国防部作战厅厅长郭汝槐制定了:将所有兵力集结于徐州至蚌埠铁路沿线一带,以作攻势防御。

当黄百韬听说自己的陆军大学同学郭汝槐出了这个“昏招”勃然大怒:“作战厅郭汝槐,做出这样的计划,使人伤心,为陆大同学丢脸!”

为了避免惨遭被歼的命运,黄百韬多次向蒋介石建议主动放弃海州、连云港和新安镇3座城池,将兵力全部集结在徐州形成“乌龟战术”,以掌握战机,趁着华野、中野尚未会合,予以各个击破。

客观的分析,黄百韬的建议无疑是具有很大可行性的。尽管华野有40万雄兵,中野有20万大军,我军合起来有60万,但徐州附近的黄百韬、邱清泉、李弥等兵团也有20多万人,光是黄百韬兵团就有5个军(囊括后来的第44军)10万多人,如果国民党高层按照黄百韬的“乌龟战术”死守徐州再相机待援,华野和中野短在时间内也难以做到同时全歼国民党的三大兵团。

可惜,直到淮海战役打响的前一天,游移不定的蒋介石才批准了黄百韬的作战计划。此时,黄百韬如果按照新计划,他的兵团可以在1948年11月5日即行撤往徐州,可就在这个关键的当口,国防部作战厅又给黄百韬兵团下达了一个奇怪的命令-------掩护驻防在海州的第44军撤离。

第44军隶属于第九绥靖区司令官李延年的麾下,按说,44军从海州撤往徐州完全没有掩护的必要,但国防部作战厅厅长郭汝槐是我党潜伏在国民党内部的卧底,当他得知黄百韬的作战计划被批准后,以黄百韬的狡诈必然会在计划批准的当天就撤往徐州,这样一来,我军就失去了围歼黄百韬兵团的机会了。

于是,郭汝槐利用国民党第九绥靖区需要转移庞大的人员为借口,下令黄百韬在新安镇等待44军前来以便掩护其撤往徐州。

原本11月5日当天就可以撤到徐州的黄百韬兵团,却因为这道命令白白耽误了两天,而我军原定于11月8日发起的淮海战役,却因为敌人计划有变不得不提前行动。

1948年11月6日晚,华野在中野的配合下,兵分三路向南挺进,当晚,我军迫近台儿庄、贾汪一线,直逼黄百韬兵团侧翼。

防守台儿庄、贾汪一线的是国民党第三绥靖区副司令官何基沣和张克侠,此二人是我军安插在敌人内部的秘密党员。在我军直逼台儿庄、贾汪地区后,何基沣、张克侠立马响应我党我军的号召率两万多部众举行了战前起义。

何、张起义使得台儿庄、贾汪地区门户洞开,粟裕率华野火速直捣新安镇、海州和连云港。然而令粟裕惊讶的是,当华野进占新安、海州和连云港3座城池后,却发现这3座城池空空如也,就连城内的居民都所剩无几。

粟裕心理泛起了嘀咕:根据情报,明明黄百韬兵团、李延年兵团都在这3个地方,为什么现在这3个城镇都变成了一座空城?敌人到底去哪儿了?蒋军一连丢下3城,莫非有诈?

正当粟裕疑惑之际,华野特务团的侦察员抓获了一些敌人的俘虏,而据俘虏们交代,黄百韬兵团和李延年兵团的第44军在华野抵达新安镇的头一天,早已朝着西边的运河急急赶去了。

蒋军丢下3座城池,急匆匆地往西边运河方向撤退到底有何图谋?这个疑问冒出来的一刹那,一个可怕的念头瞬间惊现在了粟裕的脑子里:不好!有诈!敌人这是要向徐州靠拢!

徐州地势平坦开阔,自古以来徐州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尽管徐州易攻难守,但此时的蒋军各大兵团一旦采取“乌龟战术”全部龟缩在徐州,华野和中野届时要想一口气吃掉黄百韬兵团将会变得非常困难。

不行,不能让黄百韬兵团向徐州靠拢,全军立刻出发火速向西追击!

在粟裕的命令下,华野的战士们撒开了脚丫子,拼命地朝着西边的运河方向追击了过去,当华野急追140里后,果然恰如粟裕预料的那样,蒋军此时正拥挤地渡过运河准备直奔徐州。

华野追赶上了西进徐州之敌,立刻全员投入到了战斗中来,敌我之间又是一顿猛烈的战斗。

只不过,令蒋军没有想到的是,我军居然犹如神兵天降来得竟如此的迅速。在黄百韬看来,台儿庄、贾汪一带,兄弟部队的两个军应该足以抵挡***军一阵子了,至少,保障他们安全地西撤到徐州是没有问题的。

可蒋军从上到下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是,此时的驻防台儿庄、贾汪一线的第三绥靖区副司令官何基沣和张克侠早已宣布战场起义,我军没有遭受任何损失便轻而易举地穿过了北部防线直逼而来。

因此,当华野突然出现在了正在渡河的蒋军面前时,以至于他们还没反应过来,华野的一个冲锋就消灭了黄百韬兵团骨干第25军大半的人马。

尽管蒋军黄百韬兵团的绝大部分都渡过了运河,但面对他起家的核心骨干力量第25军损失惨重的情形,黄百韬痛心之下大怒:“国防部作战计划一再变更,处处被动,正是将帅无能,累死三军!”

然而,骂归骂,但此时的黄百韬只得将大部队全部齐集在徐州以东的碾庄,黄百韬面临着两个选择,要么继续西进,要么固守碾庄。

这是一个生死选项,一面写着“生”,一面写着“死”,可惜,刚刚九死一生的黄百韬侥幸逃过了粟裕的“闷棍”,便自认为有资本和实力与粟裕大将过招了,当他把大部队齐聚碾庄后,黄百韬作出了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决定:就在此地,与粟裕决战!

但不幸的是,上天再也没有给黄百韬任何机会,粟裕挥舞着“死神镰刀”向黄百韬的脑袋砍去,蒋家王朝的败亡,自此开启了一个转折性的时代。

参考资料:

《在毛主席身边》(作者师哲,长期担任毛主席的贴身翻译)

《粟裕战争回忆录》(作者粟裕,十大开国大将之首)

《蒋介石日记》(作者蒋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