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起源之一:七种“有毒”的家庭行为模式。你被骗了吗?
家是爱和温暖的传递渠道,也是恨和伤害的传递渠道。但孝道让我们只看到前者,否认后者的存在。所以,打着“天下父母心”的旗号,父母可以肆意伤害自己的孩子,就像自己的父母伤害自己一样,从而将仇恨和伤害传递下去。这段话带来的伤害有时远远大于战争的破坏力,因为至亲之间的相互伤害很容易让人对人性失去希望。
苏珊·福沃德(Susan Forward)认为,父母的消极行为模式一直存在并主导着孩子的生活,也就是说,他们是有毒的父母。作者指出了有毒家庭的七种典型行为模式:
第一,天下所有父母
这些父母以对孩子好为名,认为自己永远是对的,从而制造出完美父母的假象。“我对你好”的背后,大概不是无微不至的关心,而是强烈的控制欲和支配欲。
“我对你好”的背后,大概不是无微不至的关心,而是强烈的控制欲和支配欲。不可否认,我们身边那些口口声声说“我是为你好”的人,正是喜欢干涉别人生活,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的人。
第二,不称职的父母
这样的父母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很难察觉和界定。他们的伤害方式不是打骂,而是过失。他们的孩子就像父母一样,不被爱,被剥夺了童年。
无能有两种。一种是父母的不作为,让孩子过早承担家庭责任,比如照顾家庭,承担所有家务。另一种是父母只关心自己,忽视孩子的成长和情绪。无能的父母会导致孩子失去自我价值感,难以在情感上健康发展。而那些专注于自己身体和情感维护的父母,给孩子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息:你的感受不重要,只有我自己最重要。这些孩子大多无人陪伴,缺乏爱和关怀,开始感到被忽视——仿佛他们根本不存在。通过推卸责任,这些有毒的父母使他们的孩子失去了积极的榜样。没有正面的榜样,孩子的情绪就很难健康发展。
作者认为,称职的父母必须履行五项基本职责:
1.满足孩子的基本物质需求。
2.保护儿童免受身体伤害。
3.保护孩子免受情感伤害。
4.满足孩子对爱、关心和更深层次情感的需求。
5.在道德上给孩子正确的引导。
第三,控制欲强的父母
这种父母喜欢维护孩子的无力感,希望孩子离不开他们。如果总是不鼓励父母去做,去尝试,去探索,去掌握,去承担失败的风险,孩子总会感到无助和不满。在焦虑胆怯的父母的过度控制下,孩子也会变得焦虑胆怯,难以成熟。
操纵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控制,简单直接,不加掩饰的控制,往往包括威胁,恐吓,羞辱。比如他们会说:照我说的做,不然我就不跟你说话了!
另一种是巧控,常见的“帮手”家长。他们会安排好一切,让他们的孩子“需要”他们的帮助。由于操纵型父母,孩子往往会出现两种情况:投降和反抗。这两种选择都不利于心理缓解。虽然叛逆看似促进心理解放,其实我们还是被父母牢牢控制着,就像屈服一样。
第四,酗酒的父母
酗酒父母和吸毒父母的孩子都有类似的经历。对家庭的忠诚感和对秘密的羞耻感,促使家庭成员伪装成“正常家庭”。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总是被迫对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撒谎,同时为了保守秘密,他也经常不和别人交朋友。这种孤独只能让他在家族的泥淖里越陷越深。
在嗜酒父母的影响下,至少有四分之一的孩子会成为酒鬼,只是酗酒的程度不同。而且酒鬼父母的孩子很难信任别人,对外界失去信心。
五,身体虐待的父母
大多数父母都会时不时有打孩子的冲动,尤其是当孩子不停的哭闹,打扰我们,甚至挑战我们的权威时,这种冲动会异常强烈。有时候,这种感觉与其说是孩子的行为造成的,不如说是来自于我们自己的疲劳、压力、焦虑或者不开心。大多数人都能成功忍住打孩子的冲动,可惜很多人做不到。这种父母抑制不住自己的冲动控制力。他们只要有负面情绪要发泄,就会对孩子施暴。
我们和父母的关系是我们成年后与他人交流和建立关系的基础。被父母虐待过的孩子很难重新获得信任感和安全感。体罚的威慑作用只是暂时的,但由此引发的愤怒、报复和自我仇恨却是极其强烈的。显然,身体虐待造成的心理、情绪和身体伤害远远超过其短期的约束效果。
可悲的是,孩子的世界很小。无论父母有多暴力,父母仍然是他们唯一的爱和安慰的来源。受虐儿童在整个童年都在寻找父爱或母爱,这种寻找会一直持续到成年。
六、辱骂父母的语言
孩子应该有犯错和改正错误的权利——犯错并不是世界末日。这是他们尝试新事物和建立自信的方式。有毒的父母把无法实现的目标、不切实际的期望和不断变化的规则强加给他们的孩子。他们期待自己的孩子成熟地面对这一切,但这种成熟只有通过生活经验的积累才能达到,而孩子做不到。
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父母是整个世界的中心。所以,如果你无所不知的父母认为你是个坏孩子,那么你一定是。如果妈妈经常说“你真笨”,那你就是笨。如果父亲经常说“你没用”,那你一定没用。侮辱性的名字,贬损性的评论,轻蔑性的指责,都会给孩子传递非常不好的自我评价信息,会对孩子未来的幸福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也会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
七、性虐待父母
感情孤立、隐蔽、贫穷、压力大、缺乏尊重等问题严重的家庭是乱伦滋生的温床。乱伦的受害者即使在很小的时候就能明白这种事情必须保密。他们之所以保持沉默,是因为害怕再次受到伤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害怕让父母陷入困境,最终导致家庭解体。即使家庭解体是对孩子最有利的结局,他们还是会认定自己是家庭破裂的罪魁祸首。
每一个童年遭受性虐待的成年人,都无法摆脱自己无能、无用、内疚的感觉。
日本小说家伊坂幸太郎曾说:“想到不用通过考试就能为人父母,真是太可怕了。”有毒家族制度就像高速公路上的连环追尾,其恶劣影响会代代相传。
以上七种「有毒」的家庭行为模式,你中招了吗?作为家长,应该有必要针对以上内容进行深刻的审视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