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文化有什么不同?我觉得东方艺术比西方艺术更艺术,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

很难说。

/石楠/朱佐/dms.htm#p36

第六,西藏密宗艺术的新理论

-

玄兰艳月不动,江河争目而不流。

-寒山

-

禅宗与中国文学

摘自南《禅与道》一书

中国文化,魏晋以后,随着时代的衰落,逐渐走到了唐朝末年,但此时从西域传入佛教文化,一下子给中国的学术思想增添了新的血轮。因此,南北朝至隋唐以后,佛教急剧兴起,在中国形成了以儒释道为主流的文学运动。尤其是唐初以来,在中国生根发芽、蓬勃发展的禅宗,犹如黄河之水如何移天的洪流,汹涌澎湃,渗透到中国文化的每一个部分。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随时随地都受到了它的滋养和灌溉,它确实具有“送别江中福建,留岳润民天”的功能。我们将给你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和提供它。

1.店后文学意境的变化与禅宗。

《中国文学》从文学的角度出发,以时代为背景,以具有特殊成就的作品为代表,简单概括其类别,包括汉语、唐诗、宋词、元曲、明代小说、清代韵文、戏曲等。中国的文学,从汉末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所有文章、诗词、歌曲的传统内容和意境,一般来源于五经、出入孔孟之义、诸子之香,形成词章的中心意境,偶有作品成群流出,都取老、庄、道家神仙之闲。南北朝至隋唐之间,唯一的特点是,一直谈论中国文学史的人都忽略了它;佛教学术思想的输入导致了典籍翻译的盛行。慧远、道安、鸠摩罗什、僧肇等人的作品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文学。后来它的影响力保持了一千多年不变,这是很难得的事情。只是因为后世的普通学者对佛教的原理和典故不太熟悉,所以无知到不知道的就不合格,各种非议都列了出来。

(1)诗歌:现在只关注唐代的代表作品,如唐诗风格的转变:从初唐开始,从上官缇(上官仪)到王(伯)、杨(炯)、陆()、罗(),再经过武后时代的沈(满泉)、杜、宋等。,所谓的”。后来成为开元、天宝的文学,如李(白)、杜(傅)、王(魏)、孟(浩然)、高(石)、岑(沈),到魏、刘长卿、大历十才子等等,都明显地加入了佛禅的成分。然后就成了元和与长庆之间的诗风,足以代表一代风格,引领时尚,比如朴素的白居易,浪漫的元稹,还有孟郊、贾岛、张继、姚合。甚至晚唐文学,如杜牧、文、李商隐等。在佛道之间进进出出,无不充满禅意,从而造就了唐诗文学的独特芬芳和持久魅力。至于外来高僧的作品,虽然在唐诗的文学传统中是个例外,一般不被正统诗人认可,但确实有自己独立的价值。现在,作为说明唐代文学和禅宗思想影响的一种方式,简要地引用几个偏向禅宗的诗法。诗人如王维的作品中有一整禅语,如:

《梵天诗》:我迷尘,我晒太阳。如果我看到了阴界,我能把自己放在哪里?我主要是被扎实阻碍了。我有意与客讲和,洗心吊胆,顿悟迷津。我因为爱而生病,从贪婪开始就觉得自己穷,我的声音不假,我的幻觉就是我的真实。我的四大成就能做什么?舍贫病区,生死不倦,忧君马,以我为牛,植福寺,乞仁而笑,何进不鼓,路不可毁(),念此思者,胡惟多抗修,空花聚散,烦恼树疏厚,梦忘,心坐而问,吴归。

另一个例子是假装容易:

《自解》:方前世是个禅僧(太尉上辈子是个禅僧,与楼氏师德友好,所以今生有楼氏遗风),王导上辈子应该是个画家(王有元诗:苏轼是个诗人,他的前任应该是个画家),我也在中间决定了命运。多负些债是歌诗,不然病后为何狂吟?

《读禅经》,要知道所有的相都是不一样的。若无所居,则有余。你会暂时忘记你的话。梦里你说你的梦是双虚的,花和果不能兼得。怎么的阎发现鱼多了?扰动就是禅在动,不动就这样。

好运和厄运都有原因,但我们应该知道不要担心。只见火烧屋,不知风浪遮空船。叫做不再取众,对身体好,对灾难好。虽然吃饭难,但大部分还是要早点休息。

鱼能渔于深愁,鸟能飞于空触于罗,熟处必先争。后悔了就去拿猩猩的血,去偷屏幕上的安燕燕的窝。我有一句话要记住,要求的人很多。

到了唐代,一个党外高僧如寒山子的诗,在意境的巅峰进入了一个不可思议的禅意境界,但平易近人的优势比香山俗人更容易,更重要的是,他完全被包含在平民趣味中。对于寒山子的诗,大家大概都不陌生,下面我想少提一个。其他的,比如唐代的僧诗,确实有很多好的作品,比如诗僧灵异:

“欲寻雨后天目山,问罗原二宫西路”:昨夜云升天井东,春山雨归空。林花被赶下溪,不可能到龙池。

《题僧院》:虎溪闲月引相,雪松校挂雪萝,白云深处多老僧。

“回岑山,不过只审人他业”:禅客无心忆雪洛,其自然行为与山大同小异。他们知道你要问人间事,就从云起。

还有;诗人是聪明的;

《托林寺赏单薇刺史》:老人无外事,麻布草鞋亦有庇护。见面的时候,跟官员告别就好。我从未在森林下见过任何人。

“我听说了石去世的消息”:我不时听到我的老朋友去世的消息,我每天都为我的老年感到难过。我不该天生白发,青山归谁。

此外,唐代贾秀、皎然等诗人的作品中也有许多不朽名篇。

诗歌和文学受禅宗意境的影响在宋代更加明显。宋初有九位著名的诗人和僧人,被称为天下九僧。金华宝暹、南岳赵文、天台赵航、汝州建昌、青城伟峰、江东赵宇、峨眉怀古、淮南惠崇。就影响而言,痴迷禅宗的诗人,如杨大年(亿)等人,形成了著名的昆西体。名人如苏东坡、王、黄等人,都受禅宗思想的影响,但他们都有清华独树一帜的作品。南渡之后的四大宗师陆()、范(成大)、杨(万历)、尤(毛),都与佛禅思想结下了不解之缘,但都是比较文学性质的,不能过多讨论,暂且不谈。现在只选择宋明之间的禅僧诗,比较通俗,略有触动。

几次独自登上西湖,老师知道我不在乎钱,一只乌鸦打破了寂静,那是山的边缘。

湖上春色已断,湖上杨柳刷雕栏,不需要我买一分钱,我就输了,回去找山僧。

山坡上的桃花红艳艳的,堤上的杨柳浅绿的。看白鹭偷窥鱼,破平湖。

五月的西湖,秋高气爽,新荷花开得又黑又香。明年花落何处?请花儿点头。

以及他的代表作,如:“六十年来,东墙推倒西墙,如今依然清晰。”就诗歌风格而言,他不逊于宋代四大诗人范成大和陆放翁。比如你说禅境的诗,几乎没有一句话、一个字不是禅境的。如果没有几十年对禅宗的深厚造诣,真的不太好分辨它的借鉴意义。

如王安石的诗:

“无为而动”:无为而动行善,无为而流,诸物生死,执着于学思,不受法的约束,也不嫉妒。

梦:知世如梦无所求,心空无所求。也像是梦里追梦,成就了河沙梦的功德。

《致长宁一僧之首》:我露倦骨眉,自然声名落天下。在业余时间,我打算写诗和笔。我想住在一个安静的地方,而不是一座山,我想在野生的云送行我的客人。我甚至邀蒋入关,于是我给一丝尘埃,一对孤峰都厚脸皮了。

《二韵,弟宴亭事》:霸气尽去,旧宫只剩空荡,孤城近薄青天。细雨侵昼昏,却觉野云乘晚雾,却疑山月对日。此时江海无边,客人梦醒忘说醉了。

《淮中山》:旧时代拜班归来,尘未回见钟山,何以待结识?只有那时你才会意识到这个世界是一场梦。

《江宁家口》:月浮水空,沧州夜(水)五点风。北山草木如何,梦转蓝光展。

还有:樊落河口的月黄昏,小店无灯欲关门,半出岸边的沙峰欲死,泊岸还留着去年的印记。

碧眼道光大师:万物皆长自知,我被迫面对世事的不平变化。我把床移向秋风,躺下来看蜘蛛织网。

还有:大梁的春雪,满是泥巴,一匹马总盼着日落。他了解自己的生活,自嘲。已经39年了。

如范成大的诗:

《请休书》:屡雨屡云,易主,轻狂可怜!没有天气,没有季节,没有冷漠,没有对世界的爱,是一场蝴蝶梦。能有多少只乌鸦?

冰山边红尘起,月无瑶台明。

《赠寿老》:农场规模上,云魁布竹再遇君。眉毛,唐寿,长辈皆大欢喜,这是很好的祈祷。

《偶谚》:明知一切法本空,我仍将忠于八风。逆好时光而行,为改变而欣喜。咄,谁是主人?

《京山青盖亭》;万山远离翠云楼,傍晚香风吹来,山脚下尘土飞扬。谁知人间清凉?

我再举几个唐宋之际禅宗大师的佳作,看看唐宋词风转变的关键。

唐代禅师:

寒山法师:我心似秋月,碧池清皎洁,无以伦比。教我怎么说。

慧文禅师:五十五年梦,谁近谁远,东西南北,白云散在千山外。万里秋空,新月满地。

钟会山大师:经过多年的尘封,虽然加利不是一个和尚,我不妨留一盏等待的灯,当我今天回来奖励我的野心。

雪窦再现禅师(与时代格格不入):俗人门下尚未成熟,山石最合适。太湖三万六千顷,波中心月是谁?

《五个老师的孩子》:为什么你的奴才们要在形势依然空虚的情况下与时代抗衡?天教学生活在千峰之上,你不可能鹤立鸡群。

还有那句“穿越法身”:一片叶子飘在空中你就看到秋天了,法身一定是满噪的。明年又会有新的文章,烦恼不会停止。

还有《我不想杀你》:牛头山山顶被重云锁住,我独坐寄此身。百鸟不来春又过。我不知道谁要来寺庙。

还有《痕迹恰到好处》:图爱当年的胡亭,波心七十二峰。现在是时候想想过去,加上鲁公倚在石屏上了。

还有《佛禅赐宝天台》:春风吹走海山云,留左邻右舍一夜,石桥月更无月。我不知道谁是月亮边的人。

《送书生去陈悦》:水里面的火有多深?抓草不从金,墨涛和庄生一起就能解决一切。有几个人穷到没有意向。

渔夫:春天,冉冉岸边烟淡,水面无风,渔船横,千尺丝轮在方寸之间。我不知道哪里能找到虎鲸。

此外,明代禅宗诗人的作品,诗的节奏最好,禅境和诗境最好,如玉堂山大师的《居山诗》,如。

千丈岩前倚杖掌,你要无所作为,你的话就像天上的矛盾。不补白墙,马比喻穷又如何?一只羊死了,会让你哭,走在西方的人会眉如雪,月下敲门送紫芝。

乱流处处幽,树为跨溪桥,春雨桃开忆柳阮,山移长梦散夕。寻僧去北,等月思天竺西,问先贤十年听鸡鸣。

地球上的红日西斜,做什么都很有技巧,总是自吹自擂。无瑕面为玉,画为蛇。拳头在夜雨中伸出绿蕨,心吐出春风和绿树,世界无穷无尽。成名的捷径就在阴霾中。

这么说的人也就那么几个,不过是掩盖柴飞的日日夜夜罢了。六凿不分扰之者。动则才动,空鸽叫女,阴谷寒虎吼,毁杰誉耀情,胜深云。

也就是说,今天休息就休息,但是为什么要在背后出名呢?天下大乱,孙武策展,高嘉生于菲律宾,沟断木千年。你若走一趟海上万里,谁知夜月又冷又干,松根又平。

至于明代的诗僧,如苍雪,他们不仅在当时的僧俗词领域表现突出,而且是货真价实的民族诗人,也可称为僧人和爱国诗人。也是明末离开故人,逃禅避世,秘密迁居复辟国的靠山。他的名句很多,不胜枚举。现在,我将简要选取他的一些具有最高诗境和禅境的作品为代表,如:

松下一局不剩,棋盘上剩松子,神仙更神仙,千古输赢不尽。

几番立雪飞云,苦学懒人,断不起鼻绳,闲在水烟深处。

仰望天空,没有一丝云彩,谁像我们这一代人,行走在荆棘中,躲在月色窗帘下。

还有《询钱玉山(钱乙)蒋云楼火后特意内典》:不如让世界更繁华,长眠于林下为老太太,天意不容成草。河水清澈终于想见明珠,脸不正对着北方的安之瀚。遥望东山,只有险阻,探海奇书无数,人间词藻可焚。

我们读了苍雪大师送给钱的这首诗。如果我们有很好的历史知识,钱怎么可能是第二部长?如何搜集晚明遗民的私人事迹资料,用《明史》和他的图书馆(姜云楼)里的火来胁迫遗民的后代,然后专心研究佛学的过程?那么,对于苍雪大师那首用禅语警示的诗,我感觉他别出心裁,字字含玄机。

上面的例子,我们是为了时间的限制,所以说到唐代文学的诗性境界,是受禅宗影响的演变的动因,所以我们很快急转弯,然后一路到了宋明,随便提一下它的一些要点就可以了。这是为了说明隋唐以来中国文学接受了禅宗的禅境,唐宋以来取得了成就,以引起对禅宗与中国文学关系的研究。至于佛教文学与唐宋以来中国杂文的关系,越来越重要,再多说也来不及了。青年学生要注意。比如《赤壁》前后大家都讲过苏东坡的诗,他与禅宗、老庄思想有着非常密切和明显的关系,这也是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千古不合拍的文章意境。

(2)词曲:中国文学的时代特征,从唐诗文体的形成和转变到晚唐五代,词的文学产生了。从晚唐开始,五代之际,宋元明清之际,禅师们用文字来形容禅,词与禅都很好,随处可见,只是被忽略了。我们现在简单地引用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和认可的诗人的作品作为参考,如辛稼轩的《词:

《鹧鸪天(石门路中段)》:山上飞珠千颗,悬崖陡立(左鼠生右)。穿过礁石仍然很困难,但似乎有人在听。钓鱼清闲,远离宝塔,竹林栽培在西南,茅庐不嫌人员频繁,这地方适合老人。

“只不过是睡了一觉的事”:绿波不规则移动,一池蛇照一群蛙,风野鹤犹饥且舞,雨山栀子花病了一夜。名利,战争多,门前有战。我不知道是否有更多的淮安国,但我的梦想是柯南不倾斜。

又“感”:源出敌阵,军抬太公回后,谁知有孤空山,却有高人择魏。黄鞠是温柔而芬芳的晚霞。一般采花时,蜜蜂辛勤多官,鸢尾自由飞翔。

还有,“崇辞之命,奉字于戊午”:我退休的时候,从来没说过我是当官的。现在我罪轻,就供养香火奉字,连老庙班也编了。扶病脚,洗脸,除旧疾。忘记世界容易,忘记世界难。

而“爬坡过坎”:不落后于春花,就要做好落花的准备。百年雨过,万物平而满。我会打扰,会为此付出代价,我会无忧无虑的过这一生,我会放弃新的烦恼。元素之春结束了。

“鹧鸪(从京口病起,连管沧的景色也变得偶尔)”:年轻时怕人知,老了去西藏违背我的意愿。山草曾唤来长志,今已送当归。谁能找到安心的方法?一个客人来看杜,但他笑着让你看起来像一个绅士。清江飞流过白鸥。

还有:胶水什么时候会打扰你?出了山就不自由了。看中秋,看秋月,会驻足云塘菊。你应该面对命运。如果你太出名了,就不要勉强了。如果你不能先担心自己,那会增加你的忧虑。

元曲为刘所作:

《干荷叶》,千叶荷叶,色淡,老柄摇曳。少香多黄,皆因昨夜一霜,寂寞在秋江。

还有:干荷叶,颜色不多,不耐风霜(坐刀)。眉目传情,倒枝头,宫娃一起唱采莲歌,梦里繁华。

另一个例子是在西村村:

《小桃花(杂赋)》:城朝名利少相关,成败不习惯。谁也不知道真假。其间,谁能说得清当激流涌进,一双俊朗的眼睛和一个英雄看不到富春山。

古今荣辱有过回头,都是互相说闲话。我的名字没用。我奉劝英雄们,要阻止眼前的各种灾难。秦公汉墓,吴江云梦,犹有秋风。

杏花开后,天没有放晴,扫了游客的兴。红雪飞满小路,问春莺和春莺无言。他们小而深情,夜凉而静,唱着醉亭。

另一个例子是新鲜的怜悯:

《斋儿令》:子涵令、金元明,二人皆香,皆有历史。去钓鱼一般都是轻的,按照农民父亲的名字。五六庄的月是清的,七里潭的浪是稳的、平的,一弯腰,心就想家了。当你伸脚的时候,你首先会感到惊讶。听一听,千百个古圣先贤会评论。

清初有不同的青年诗人,即清代贵族才子纳兰性德的词:

《浣纱溪》:落叶满溪冰,夕阳犹照矮亭,致庙废,失其名;当驻马旅客在碑上刻字,闻鸡之人刷佛灯,世人何时觉醒?

此外,雷岩的空梁画了一堵冷墙,花和雨散落在幽关,这意味着香清和梵天是和谐的。乍一看,蚂蚁和蝴蝶从树荫下开始,樱桃是半只鸟。这个时候,我什么都忘了说。

还有:把无端的仇恨丢掉,长一点。慈祥的云会起死回生,奇妙的荷花会努力推陈出新。然而众生皆满愿,何处想,烟烛与回肠合。

(3)小说:说到中国文学中的小说,都离不开唐朝的戏剧和歌词,和中国的戏剧一样有趣。近一两千年来,他们从未脱离佛道思想感情,所以形成了后世的民间。对于剧的导演,有两个段子说“剧不够,仙佛聚。”现在,为了切合实际,我们把中国小说创作的演变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古代传说中的神话,到周秦时期各种书籍中的寓言、隐喻,以及汉魏以后的道教神仙传记,如《穆传》、《汉武帝外纪》、《西王母传》。第二阶段,从唐代笔记小说、佛经开始,到宋元之间的戏曲,以及明清时期的记叙文、杂文。大部分都包含了佛道情怀,往往是佛道情怀融化了他们,而不是道家。值得特别关注的是,无论是小说还是戏剧,它的最终结局。是喜剧,是悲剧,还是轻松的闹剧。更何况是现代所谓的黄色作品,必须按照一个作家固有的道德规律来布局和收藏。那是佛道综合的观念,是人生的因缘规律。老套的言情小说和戏剧,用讽刺的口吻来说,多是“小姐赠金园,落子夺冠”的结局。但是,这也说明了一个生命对因果的不快乐。在唐代笔记小说中,受禅宗和佛教的影响,是有先例的,但真正融入到这个不变的规律中,嵌入到每一部小说的内容中。当然,只是在元明之间,才融合成为不成文的小说写作规范。

元末明初,历史小说的创作者,如罗贯中,写《三国演义》之初,就首次用“西江月”一词作为他的历史因果循环概念和历史哲学的总评,如“长江滚滚东流,浪涛淘尽英雄。成败已转空,青山还在,夕阳几度红。清江白发渔樵,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付出多少事。”如果站在哲学的立场上讲历史哲学的观点,罗贯中的一句话就是《金刚般若经》:“万物如梦泡,如露,如电,所以要这样看。”是对文学境界最好的注解。正如浩布禅师(伊坤)在《法身颂·同事》中所说:“昨夜大雨,把葡萄棚撞倒。一般请总督,行者是人力。支持,支持,支持到天亮,还是穷。”不就是一个鼻孔出气的作品吗?所以后人就按照这个思路,在小说里做了一个小说——三国因缘来说明三国时期的情况和事迹,这是楚汉争夺因果循环的报应法则的结果。除了罗贯中,施耐庵的代表作《水游传》似乎也只是对宋明社会不平等的描述。政府欺骗人民,压迫人民,导致非正义随着心理反应而* * *起来。另一方面,如果我们进一步仔细研究,它仍然没有离开善恶因果的中心思想,隐约呈现出强烈的光束。后来有人怕误会,就出现了《荡寇志》这本书。虽然用心良苦,但难免画蛇添足。至于西游记。《神榜》之类的书都是佛道思想,就更不用说了。此外,如历史小说《东周史》《隋唐演义》。岳全传》等。,都包含着佛禅不知因果的中心思想。正如天目礼禅师盛赞《楞严经》“不还则已,不为则已。”如云“不还,是谁?残红满渔矾,夕阳西下无人扫,燕子将飞渡水。”

由此发展到清代,以笔记文学著称的蒲松龄写了《聊斋志异》,几乎完全用狐、鬼、神之间的故事来衬托善恶关系。特别是他的《婚姻醒世》一书,是佛教三世因果观的代表作,展现了生活中男女之间的烦恼与痛苦。这种观念在后世的民间得到了普及,所以清末民初的杭州城隍庙门口还流传着一句韵文:“夫妻为边疆,好与坏,无不合之理。子女原有债务,讨债还债,债务人来了。”是这个概念的延伸。至于举世闻名的《红楼梦》一书,以长篇言情小说反映了旧式文化中贵族家庭的生活;现代很多人,带着一种无法解释的情绪和心理,沉迷于一本名为《红楼梦》的著名小说。在它的开始,一个和尚一起出现,各自唱出警告和冥想来警醒世人。然后用一个仙人与凡人之间的顽石,和一个“草戏怜只为生,人间留恨不留行”的故事,说明了许多、各种、挥之不去的痴情恩怨,被记录在一个看似不真实不真实的账本里,被放置在茫茫苦海的彼岸。在告白的开头,作者说:“一纸荒唐言,一把苦涩泪,窦云作者疯了,滋味谁能懂。”以及“假时为真,亦为假,无为无处”的格言警句,这不就是《楞严经》中“纯念飞,纯情落”,“主理知有,消于色”的最好解释吗?所以有些人把《红楼梦》当做帮助自己悟道的好书来读。有些人读《红楼梦》,会陷入浪漫的宝典。红粉迷人的一面,其中是非善恶美丑的问题只在当事人的一念之间,曾经我的老师盐亭老人写过一首诗赞云:“色穷竭,源穷空,留言迷儿。”应该是最好的结论。

2。禅宗与文学的重要性

上面提到的唐诗、宋词、元曲等例子。,其中有些不完全是混有佛教或禅宗文字的作品,都是由禅宗的意境变化而来的。如果仅仅从表面上看,可能不太容易看出佛禅与中国文化演变的深层关系。其实我只是随口提出清华这些关于禅的意境的高雅作品,作为一副清凉解渴的作品在这个世界上。禅本来是不写的,更不用说强调文学来出名了。而禅宗以及唐宋以后的禅宗大师们,与文学有着不解之缘,几乎有着密不可分的趋势。这里提出两个附随的解释,来理解禅与文学关系的重要性。

(1)禅师与诗。孔子晚年删诗书,定礼乐,使之成为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和学术思想的体系。为什么他总是到处引用诗歌来证明自己的判断?为什么秦汉以后,儒家思想一改再改,一提到五经,就把《诗经》作为《易经》、《礼记》、《春秋》的前奏?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从古至今,完全是以人文文化为核心的,虽然其中也包含了宗教的成分,但并不像古代西方国家的原始文化那样,完全来源于神的宗教思想。人文文化的基础当然离不开人的思想感情,离不开身心的内外作用。宗教可以安定人的思想感情,使之置身于一种永久的距离和不可思议的境界,可以获得一种自我安心的效果。纯粹是基于人文和文化,对宗教思想的信仰有时只是一种情感的作用。因此,要安排人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就必须有一种超越现实的、处于情绪之间的文艺意境,使人的情绪和思想升华到类似宗教的意境,脱离现实环境,情绪和思想有了其他的寄托,就能形成一个独立的、不偏不倚的、能安排自己的世界。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历来强调诗歌教学价值的确立原因。这个特点确实很光荣。古人标榜“诗之传承”、“诗之天下”,但大多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即没有深入研究诗歌境界的价值和妙用。过去在中国读书的知识分子,对诗、词、歌、赋,以及需要深入研究的历史、人生哲理,甚至琴棋书画艺术,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常识。所以在五六十年前,他们几乎都成了文人,自然会写诗词歌赋,只是质量深浅程度不同,什么都不懂。禅,不仅不立足于文字,而且以无相无门为门。换句话说,禅宗也是以无境界为境界,摆脱了宗教的形式主义,而专注于佛教修行的真精神,升华了人生的意境,进入了清净、空无、无相、无相的境界。为了解释的方便,我们只好用事无巨细的方法,比如把天地万物的知识比喻成禅的境界,然后就有了妙诗的意境,堪比佳作的境界,也是最高军事艺术的意境,所以唐宋以来,禅宗大师们随便唱的诗、词、文章,都是意境深远的一流文学作品。

(2)宗教和文学。它们是不可分割的分支。任何宗教都可以普及公民社会,形成永久的、独特的风格,影响着历史的每个时代,影响着社会的各个阶层。它依赖于它的教义,构成了文学的最高价值。它从普通人的通俗文学升华到文学的最高境界,使宗教的生命史得以永存。佛教教义和禅宗智慧之所以能够在中国文化中生根、发芽、开花和生长,是因为它具有丰富的宗教、哲学、科学、艺术和学术思想等内容。其最大的关键除了价值的高洁与平淡,还在于佛教传入中国后,形成了独立而独特的佛教文学,进而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各个中心。比如西方文化中的《新旧约》(俗称《圣经》),在西方各种不同语言的民族和国家中,无论哪个译本都具有最高权威的文学价值,所以无论教义内容如何,就其本身的文学价值而言,也可谓“文章意境满百年”。我经常对很多不同宗教信仰的朋友说,以后要想活下去,一定要多注意自己的教义和文学;因为我认为,虽然宗教信仰不同,但是每一种宗教教义的深度是对是错,虽然有问题,但是真的可以称之为宗教的基本立足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