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别字的故事
出于职业习惯,我忍不住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我们班的同学。
我平时批改作业的时候有一双很挑剔的眼睛。我经常要求学生听写尽量不写错别字,尽量全对,尽量不出错。但是,十分之一的孩子能达到我的要求,已经是很高的比例了。的确,从知识、理解、习惯养成的程度来看,这些孩子还是有一个进步的过程。从小学到初中,我遇到的老师都很严格。所以即使我的老师批改作业很匆忙,有些错别字没有批下来,我也有发现就改的习惯。直到现在,我还会固执地向学生解释我的观点:如果有两篇分数相同的论文,一篇是因为错别字多但扣分被忽略,另一篇是真实的考试分数。同样的分数,含金量不同。我希望我的学生能注意到这个细节,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一个中国人的品质。
作为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你也想给学生打好基础?为什么教育的方向会偏离这些我们曾经熟悉的目标?一提到一些新的教改思路,就极左极右,矫枉过正,导致我们几乎是回过头去捡以前教育好的一面。其中一个重点是,我们一直在走,我们在飘动。我们怎么能忘记脚踏实地呢?错别字泛滥,与这样一种虚浮的教育现状不无关系。广东的这种做法,就是从方向上引导全省的语文教学行为。每一个直接和学生打交道的老师,一定不要忘记告诉学生,知识和才华不能是虚浮的!
为了防止这些“虚”,首先要有教育管理部门的正确决策。因为很多老师的行为都来自于制度的牵引,他们冲向“指挥棒”所指的地方。其次,现在学生用笔写字的机会越来越少,大部分时间都用电脑打字代替。因为电脑太“智能”了,往往只要输入“拼音缩写”就能跳出需要的单词。另一个原因是阅读习惯变了。现在的学生很少开口朗读,但在很多老师看来,大声朗读不仅是强化记忆的好方法,还有助于加深对单词的形象认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语言表达工具,掌握正确的语言习得阅读方法。当学生做作业时,他们应该多说话,强调他们的认真态度和他们的兴趣。
而且错别字最大的代言人是网络语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语言蓬勃发展,网络语言中存在的问题也引起了相关人员的注意。面对网络语言的泛滥和无序使用,我们的相关文化部门也应该规范网络语言的使用要求。应该允许使用一些符合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规范的新词,特别是信息技术中的专业术语。有些网络词语应该算是现代汉语的拓展和延伸。即使出现在高考作文中,也不是考生的错,不要轻易给这些词贴上“错”的标签。第四,被广告篡改过的成语也是其他词的代表。一些经典成语被篡改得面目全非。前几天,我看了一些杂志,上面有一些有趣的成语和新的解释。我看完忍不住笑了,但我担心没有接触过这个成语的幼儿会混淆它的意思。希望我的孩子头脑清醒!
只是这种“希望”对于孩子知识的积累和民族文化的传承来说,太过苍白无力了!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责无旁贷的站出来,向错别字宣战!
关于错别字的三个故事(2006年7月20日:14: 11)
前几天在新浪读书频道看的一部小说里有一个情节:他(主人公)没去过扶贫办,但他决定去试试。来到扶贫办所在的楼层。他看着每个房间门口的牌子,一路寻找。当他终于看到扶贫办的牌子时,他没有敲门,而是盯着门口的牌子,因为他发现上面写的字竟然是“扶贪办”。怕他弄错,他又仔细读了一遍。没错,就是帮助腐败分子。他敲门,把牌子上的字给一个出来开门的干部模样的人看。长得像干部的人不确定,就找人查字典。经过检查,他们确认了这块长期存在的牌子上的字确实是“帮助腐败者”。
这个情节让我想起前几天青年报最后一版某通讯公司做的半版手机广告。上面有十几个手机图案,图案旁边写着六折、七折的字样。但是第一眼看上去,总觉得好像哪里不对劲。仔细看着,不禁没心没肺。原来这些“折”都写成了“拆”。六折,七折,所以是六拆,七拆。据说青年报的热线都快爆了,90%的人都向报社举报了这些错别字。
另一个类似的情况发生在两年前,当时京华时报的头版出现了一个错别字。这个职位《京华时报》一般不打广告。但是发布了当天的天气预报。错误的一天,“南风转北风”的天气预报竟然是“男风转北风”,虽然字体很小。但因为是天气预报,所以很多人拿到报纸后先看天气预报,而且是在头版。所以那天京华时报的热线几乎没有爆。
这些可能都是电脑造成的,以后写重要的东西要多检查几遍。不然可能会有笑话。
参考资料:
百度知道仅供参考。
复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