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为什么受到大家的喜欢?

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之所以受到大家的喜爱,主要是因为这本书通过两个感人的人物引出了两个感人的故事,从而阐释了人性的“欲望”和“良知”,进而上升到哲学的高度,给出了最终的答案。

关于托尔斯泰,马认为托尔斯泰是小说史上争议最少的作家。我理解他的意思。这里争议最少的是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换言之,你可以喜欢或不喜欢托尔斯泰的作品,但似乎没有人可以否认他作为一个杰出的思想家和一流的小说家的地位。在文学史上,小说家获得这样的荣誉是罕见的。虽然托尔斯泰的名字经常与荷马、莎士比亚和歌德联系在一起,但人们似乎更喜欢将他与巴尔扎克和陀思妥耶夫斯基进行比较。在这方面,人性中有一种顽固的嘲笑:塞尚伟大还是梵高伟大?莫扎特和贝多芬哪个更好?如果不让他们看到高低,不让他们分胜败,不让他们决定男女,那似乎是很不情愿的。

有人曾经说过,“任何人站在列夫·托尔斯泰面前,其实都和裸体一样”。这句话的意思是赞美托尔斯泰惊人的心理学洞察力。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精彩的心理描写随处可见。这些大量的心理描写,让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跃然纸上,仿佛不再是一般传统小说中那种单薄的象征性、个性化的人物,而是复杂的活生生的人!

托尔斯泰通过刻画这两个极端的人物,诠释了人性的两个极端,即“欲望”和“良知”。安娜的结局是死于欲望中的偏执,莱文的结局是生于良知中的觉悟。这就是人性,在“欲望”和“良心”之间摇摆。这本书看似分别描述了安娜和莱文的爱情故事,其实是在更深层次上探讨人性的“欲望”和“良知”。

归根结底,这本书里让我感动的是“真实”二字,安娜的人格悲剧,卡列宁的前后心路历程,凯蒂面对爱情的纠结与犹豫,莱文对爱情的虔诚与执着,桃李对丈夫出轨的包容等等。每个角色都有鲜明的性格特征,每个人都有他的爱恨,血泪。就是这样真挚的作品让我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