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王”这个词在历史上第一次出现是什么时候?
天王这个词现在应用十分广泛,比如歌坛上有四大天王,佛教中有四大天王,洪秀全在太平天国运动中也自称是天王,还有我们在语言交流中也会用到”天王老子都不怕“,那么天王到底什么意思呢?它最初是怎么来的?你能答得上来吗?若答不上来的话,那么就听知常容给你讲一讲了。
这件事得回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王只能用来称呼周王,其他诸候国不能称王,如果你敢自称王,那么整个天下就会群而攻之,因为王这个称呼只能是归周王室所有。大家不管地盘有多大只能称公,所以你看到在春秋五霸时期称霸主的像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等都只称公不称王。
但随着周王室的没落,控制天下力量的减弱,有一个诸侯国跳出来了,就是楚国,楚国当时和周王室闹僵了就自己称王,而且还说了一句很有名的话,我是蛮夷,就称王你能拿我怎么办。有网友经常拿这句话来调侃楚王有个性。
这不是一句蛮不讲理的话,是一句心酸的话,正统是中原,自己称王就是表示把自己从中原分割开来归到蛮夷行列,这是自降身份的举动,因为蛮夷称王很正常,像蜀地当时属蛮夷就有蜀王。也没有人去攻击或讨伐,蛮夷称王不在周礼规定之内。而楚国当初是想尽量融入中原,厌恶自己被称蛮夷,最后不得不自成体系。
虽然楚国自降身份说自己是蛮夷,但大家内心自然清楚他依旧是中原的一份子,开了这个头如同多米诺骨牌,到了战国时期地盘大的七雄全称王了,这样就带来一个问题,周王也称王,诸候也称王,这不是乱套了嘛,到底谁大?所以“天王”这个新名词出现。何休云:“言天王者,时吴,楚上僭称王,王者不能正,而上自系于天也。用天王来区别诸候国的王,表示自己还是要高一等的,至于实际上他们认不认同那是另一回事,面子上和书籍记录上必须要这样。
《春秋》里就记载:
秋七月,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赗。九月,及宋人盟于宿。冬十有二月, 祭伯来。公子益师卒。
这里的天王就是周天子,周平王。那能不能称呼周王为周天子呢,那是可以的,但是称天子的尊贵程度不如天王,有点讥刺和不敬的意思在,《春秋》里出现称周天子都称天王,要是出现天子称呼一般是带有贬损之意,不是正式的称呼。
活着的称呼有严格的规定,那死后的称呼同样是严格区别的。
天子死了叫做崩,现在电视剧常说皇上驾崩了也就这个意思,而且天子死了不需要记载下葬的日期,因为根据礼制,天子都是按时下葬的,这是全天下权力最大最尊贵的人不会因为任何事情而拖了下葬时间,就只记载什么时候死就能推测出什么时候下葬。
诸侯死了叫薨,意思是小毁坏,崩是大毁坏,诸侯死的时候要记载什么时候死,什么时候下葬,因为他有可能因为刚好与天子或天后之类死了相冲突,不一定就能在规定时间内下葬。
大夫死了叫卒,什么卒,就是终的意思,也就是死了,但《春秋》记载比较坑爹的是鲁国的王死了叫薨,其他人诸侯死了叫卒,谁叫话语权在自己手里呢。
士死了叫不禄,什么叫不禄,翻译起来就是不再领工资了,你的福气结束了。士是当时社会的主干力量,至于老百姓嘛,死了就死了,没有那么多讲究,上面的崩,薨,卒都不能用。
到了秦朝,天王这个称呼就让位给皇帝,因为皇帝这个称呼要比天王来的尊贵,皇取自三皇,即有德之君,帝取自五帝,有广大土地之君,而秦始皇合两字造皇帝称号,意思是全天下最尊贵的称呼,所以天王自然不可能比皇帝更尊贵了。具体你可以看皇和帝各代表什么?谁更尊贵,秦始皇为什么选“皇帝”这称号。
在西晋八王之乱后,很多胡人建立小政权的皇帝都自称自己是天王。天王此时的意思比皇帝要降一级,而后来洪秀全称天王又给天王注入神性的意思,这与佛教中的四大天王有某些相通之处。现在流行的称天王就隐含一种尊贵的王,与皇帝的区别是天王可以好几个,皇帝是至尊只能一个。
以上就是关于天王意思的演变,知常容感谢你看完,不当之处请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