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鸡毛”抒写万般情怀——读刘震云的《一地鸡毛》
词汇是对现实生活和社会的描述,具有特定而独特的意义。就成语“鸡毛”的含义来说,简单有三层意思:是日常生活中琐碎事情的代名词;意味着平庸、琐碎、自卑、无为、纠结;意思是不好的,麻烦的,混乱的,无聊的,不受欢迎的。刘震云把它作为小说的题目,叙述人,从一个侧面写出了人生和世界的种种风景。从整部小说所描述的故事和人物命运来看,新现实主义的代表小说《一地鸡毛》描写了主人公小林在单位和家庭中的种种经历和精神轨迹的演变:菜篮子、妻子、孩子、豆腐、保姆和单位里的是非,反映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多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生活状态。真实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大多数人生活的主旋律,深刻反映了改革开放新形势带来的内外变化。
小林是一个大学毕业,进入国家机关不久的年轻人。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发展和社会经济都处于起步阶段。国民经济起步阶段,人民的生活状况自然不会那么好:夫妻俩微薄的收入,不仅要维持家庭生活的日常开销,还要支付保姆的工资。为了保证家庭开支的正常运转,小两口必须精打细算,凡是涉及家庭开支的事情都要斤斤计较。就这样,小林每天都要早起去供销社排队买相对便宜的豆腐,冬天还要在大冷天排队买便宜的冬储大白菜,舍不得给孩子买奶粉。就算家里有客人,他最多也就加一荤一素,孩子生病的处理也会反复比较...他之所以这样生活,说到底是因为“贫穷”和卑微的社会地位。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政治经济学的规律,同样适用于普通人的生活。因为经济拮据,微薄的工资只能破万,即便如此,入不敷出也会很尴尬。这样一来,家里的战争就不可避免了——夫妻之间经常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发生激烈冲突,局部战争频发;夫妻俩和小保姆的斗智斗勇也时有发生;至于和邻里印度女性的不和谐,很正常。不可否认,在处理开门七件事的过程中,因为要解决柴米油盐酱醋茶的问题,锅碗瓢盆的交响乐有时震耳欲聋。尽管战争不断,生活仍在继续。羞辱也好,卑微也罢,因为两个人都是新的普通人,都是靠死工资为生。从作品中描写的这对夫妇的尴尬和窘迫来看,其实是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生活状态的生动写照。过去是这样,现在仍然是这样。
简单梳理小林夫妇遇到的尴尬处境,与现实社会中人们面临的困境有太多的重合。“小说是生活的百科全书”,一个地方看完鸡毛就会明白这个命题的正确性。对于一个城乡结合的家庭来说,处理好与夫妻双方亲友的关系,始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问题。来自农村的小林,因为在北京的国家机关工作,在父母和亲戚的思维中被赋予了神奇的本领。这也是为什么七大姑八大姨,甚至是远远落后的村民,一有困难就会去北京。这无形中给本已贫困的生活增加了困难。然而,为了父母莫须有的荣耀,小林只能在妻子面前“卑躬屈膝”。即便如此,这次事件引发的小摩擦还会继续。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不仅是来自农村的游客增加了家庭的额外开支,也是因为在城市长大的妻子无法忍受在所有场合随地吐痰和吸烟的坏习惯。战争的爆发,与其说是因为城乡观念和文化思维的差异而导致的尴尬生活。——这不仅是夫妻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也是很多进入城市、生活在城市的农村人不得不解决的问题。
城乡二元对立和冲突已经成为夫妻生活中不可回避的棘手问题,而回到具体的家庭生活中,很多现实问题比这个更复杂,更难以两个人的帮助来解决。我老婆每天上下班要花三四个小时。为了减少麻烦,妻子打算转岗。但是,新来的大学生没有一个能自救的,任何一方都没有力量让他们遮风挡雨。情急之下,只能靠关系,走后门。但是,找人办事不只是嘴上说说,需要实实在在的东西。几经努力,夫妻俩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但是,聪明已经被聪明骗过了。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多种方式同时进行。结果画虎不画狗,弄巧成拙。——一盒便宜的“可口可乐”没送出去,东西不了了之。但是,孩子天天在看不起自己的人面前喝可口可乐,给夫妻俩挣了点面子。
托关系、送礼未能成功调动工作。不过老婆的老板小姨子和小林的老婆住一个小区,倒是解决了老婆上班颠簸累的烦恼。这位妻管严领导为了讨好妻子,特意在小姨子上班的路线上开了一辆专车。这样,妻子就不需要早起,每天在工作和家之间来回奔波,既减少了疲劳,又有更多的时间做家务,一举两得,夫妻俩自然幸福。——然而,得知加车的内幕后,夫妻俩感觉像吃了苍蝇,心里也不好受。不管是搭车什么的,反正省去了东奔西跑的痛苦和累。想到这,夫妻俩慢慢适应并享受这种意想不到的优惠。然而,一场风波平息了,另一个迫切的问题——女儿的托儿所——亟待解决。之所以急,一方面是两个人对保姆很反感,一旦女儿进了托儿所,就可以辞退保姆。这样不仅眼不见心不烦,还节省了下一笔开支;一方面,女儿已经到了上幼儿园接受启蒙教育的年龄。孩子上学不能马虎,关键是上什么样的学校。根据现实情况,幼儿园有四种。其中其他单位的幼儿园最好,有一定社会声望的杜拉通过走后门把孩子送进去,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由于涉及到人事关系,小林夫妇又在吵架了。孩子必须进其他单位的幼儿园,这是妻子给小林下的死命令。然而,并不完全书生气的小林却没有这种本事。几经努力,几经争吵,没有希望,只好进了最差的幼儿园。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当两个人接受了这个事实后,街对面一个印度女人的丈夫拜访了他们,并给他们带来了一个惊喜。——因为他的孩子和他姐姐的孩子都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他通过关系拿到了两个外地机构幼儿园的指标。我姐家不需要这个名额,因为她搬到别的城市了。虽然两家人平时并不和睦,但夫妻俩还是挺感谢邻居这个意外的惊喜。
然而,快乐的时光并没有持续多久。夫妻俩听邻居传言,孩子不愿意上学,只好自己找孩子陪读。听到这里,我想到我的孩子扮演的是“陪读”的角色。夫妻俩特别内疚隔膜,诅咒无数次。但是,小两口每天看到孩子兴高采烈地飞出校门,也只能接受这个现实。好景不长。元旦过后不久,孩子们明显表现出厌学情绪,极度害怕上学。这对年轻夫妇对他们孩子的突然变化感到困惑。经过多方打听,我知道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原来,元旦前夕,大部分学生家长都给老师送上了当时紧缺的“炭火”,而小林夫妇却忙于生活和工作,忘记了这个头等大事。这样孩子自然不被老师喜欢。发现问题就要尽快解决,让孩子尽快走上正轨。“最后在郊区的一个街角小店买了炭火。但是很贵。高价买就好。小林让老婆给幼儿园送炭火。第二天,我恢复正常,高高兴兴去幼儿园了。”
......
一个小故事,从普通生活的角度,以生活为轴心,描写了一对普通夫妻的生活状态。虽然是虚构的,但把他们所经历的平凡琐碎的事情投射到现实生活中,是对世俗人类社会的生动写照。之所以看病难,上学难,办事难,是因为没有权力,没有钱,没有地位。——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普通人的生活境遇,就像小说里的“烂豆腐”一样。在小林和肖鹏“有说有笑”的时候,两人办理了审批,得到了一台价值7800元的微波炉的好处,在社会大染缸里浸淫了一段时间的小林完成了人生境界的提升。——从大学刚毕业的学生拒绝通融到为生活琐事积累了一点“好面子”的小林,再等到“小李白”放弃思考,不自觉地用社会标准成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实现了人生的三级跳,小林顺利完成了自我社会化。其实世界上的事情很简单。只要明白一个道理,并按照这个道理去做,人生如流水,一天一天走下去,还是挺舒服的。如果世界是舒适的,整个世界都随着它变得凉爽和炎热,百科全书所暗示的社会和人类真理仍然具有启迪心灵的巨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