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丹麦女孩
?故事的主角是世界上最早有记录的变性人案例。丹麦传奇画家埃纳尔·韦格纳也就是后来的莉莉·阿尔比。他的妻子格尔达也是一名画家。他主要画风景,他妻子主要画人物。夫妻感情一直很好,直到有一次格尔达的模特无法前来,急着创作的格尔达让丈夫艾娜穿上女装当自己的绘画模特。埃纳尔从他体内的女性人格中被召唤出来,莉莉·阿尔比诞生了。他总是以莉莉的身份参加各种场合的聚会,直到有一天,他发现自己很难穿上男装,他找了一个医生帮他做了当时还在实验阶段的变性手术。最后,莉莉·阿尔比去世了。
看完电影,心里一阵难受。电影中的许多场景挑战了男性观众的感知和性别立场。首先,我不是大男子主义者,也不是直男癌症患者,但是小雀斑裸体站在镜子前大腿藏着男性器官对着镜子摆姿势的特写还是让人不舒服。不过作为一部电影,《丹麦女孩》确实是一部不错的作品,画面剪辑恰到好处,在色彩的运用上也没有大红大紫。仿佛是1990年为了应对女主角油画家的身份而特别设计的各种高级灰色的组合,让人一眼看上去柔和舒适,就像古典油画一样,还原了一战前欧洲的美好,影片的最后三分之一出现了强烈的对比,即埃纳尔化身莉莉,前往曾经在派对上见过面的“男友”的住处。白色的房子和明黄色的屋顶甚至让人觉得刺眼。影片中唯一强烈的对比是艾娜尔在第一次女性约会时内心的矛盾。埃纳尔的白墙是他作为一个人的根基,却是灰暗的,而百合作为一个明黄色的屋顶,也在慢慢被唤醒。服装方面,还原了上世纪80年代的生活场景,写实而不做作。这部电影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最佳艺术指导、最新时装设计和最佳女配角。
在人物塑造上,小雀斑的演技毋庸置疑。霍金在《万物理论》中的刻画可谓精辟。但由于影片的篇幅和剧本的倾向,小雀斑显然内心戏份很少,只能通过浮夸的肢体动作和浓妆艳抹来表现。再看妻子格尔达,是在发现丈夫的性别问题后,更好的诠释了一个妻子应有的表现,或许是因为没有那么多剧本空间,但却给了演员更大的发展空间。反正雀斑和艾丽西娅是带着万有论和机械姬的后遗症来的,演技上没必要疑神疑鬼。
在故事叙述方面,个人认为故事叙述估计是这部电影的破绽。说到故事叙述,就要看故事的来源了。电影《丹麦女孩》是一个四手联弹的故事。我该怎么说呢?故事本身,也就是原型人物的现实,是一手资料,主角莉莉的自传,变成女人的男人,是二手资料,大卫·阿贝尔·谢夫根据他的自传创作了小说《丹麦女孩》,是三手资料,然后到了电影就只能是四手资料了。所以各种越来越美化的故事,越来越艺术化的处理,让影片唯美动人,平淡中不失温情。作为一部艺术叙事的电影,无可争议,但既然涉及到跨性别者的问题,停留在艺术叙事上无疑是一种遗憾。
我查阅了有关莉莉的资料。显然,故事并没有电影中反映的那么美好。如今,变性人还是一个敏感的问题,更何况是100多年前的莉莉时代。埃纳尔于1882年2月28日出生于丹麦。艾纳热爱艺术和绘画,并被丹麦皇家美术学院录取。他的妻子格尔达是他在学校的同学。他们于1940年结婚,他们的艺术成就在30年代得到了全欧洲的认可。由于这部电影是根据一本书改编的,我找到了原著《丹麦女孩》。大卫·埃尔比舍夫(David Erbishev)这样描述第一次穿女装的埃纳尔:“穿着芥末黄色的女鞋,穿着吊带,穿上白色的连衣裙,埃纳尔不禁感到头晕目眩,浑身发热,活在她体内的少女莉莉被唤醒了。"
影片基本忠于原著,雀斑的表现相当到位。艾娜尔其实开始是抗拒的,但是从开始做模特到现在已经好几年了,所以艾娜尔渐渐习惯了,从心里认可了莉莉,开始主动,假扮女人,参加各种活动。
1912年,夫妇俩移居巴黎,在绘画上寻求更大的发展。很快,他发现自己住在19世纪英国最伟大的作家王尔德去世的房间里,于是他花了很长时间阅读和解读王尔德的作品,被作品中性别混乱的悲剧故事和禁忌之爱所感动,深深产生了* * *声。
格塔的人物插图相当大,这使她在巴黎迅速走红。人们发现她的大部分作品中都有一个有着别致杏眼的女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渐渐发现,这个出现频率很高的女孩,竟然是她的丈夫。自此艾纳消失,莉莉·阿尔比正式出现在公众视野。从1920到1930,Lily在巴黎参加聚会,逛街,甚至呆在家里。
艾尔慢慢的消失了,艾尔甚至不再画自己热爱的画了,原因是为了让莉莉彻底摆脱艾尔的身份。1930年,莉莉找到德国医生,打算去德国做世界首例变性手术。因为没有钱支持莉莉的经营,他们回哥本哈根准备办画展,卖画挣钱。但当时世俗的眼光和人又怎么能容忍他们呢?所有的努力都收效甚微。说明当时他们并不承认并且丹麦国王亲自废除了莉莉和格尔达的婚姻关系。从这两点可以看出,他们在当时被归为异类,被整个社会所排斥,他们的生活应该是非常艰难的。个人觉得如果把世俗的排斥,生活的艰辛,莉莉的决绝加入到影片中,会不会更丰满?
1931年,莉莉前往柏林接受世界首例变性手术,震惊了全世界。在接下来的两年里,莉莉经历了多次手术。1930年,莉莉去德国做变性手术,当时处于实验阶段。莉莉·阿尔伯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莉莉在两年内经历了四次手术。第一次手术在柏林进行,在性学家马格努斯·希施菲尔德的监督下切除了睾丸。手术的其余部分由德累斯顿妇女诊所的医生库尔特·维尔娜·克洛斯完成。第二次手术是在她的腹部植入一个卵巢,第三次手术是切除阴茎和阴囊。第四次手术是移植子宫,构建阴道。莉莉爱上了法国艺术品经销商克劳德·勒尤尼。她想嫁给他,为他生孩子。因此,她对最后一次手术寄予厚望,那是子宫移植手术。6月,1931,第四次手术,移植子宫,构建阴道,是当时世界上第一次尝试。当时还没有抗器官排斥的药物,所以手术后莉莉并没有康复。三个月后她去世了,也就是1931九月13。死亡原因是她的免疫系统感染导致的子宫排斥,最终导致心脏骤停。
格尔达也嫁给了一名军官,搬到了摩洛哥。她在得知莉莉死亡的当天就和一名意大利军官离婚了。Gerta在1938回到丹麦,举办了39年来最后一次画展,但她的画早已失去了优雅。最后靠手绘卡片生活,于1940年7月去世。如果把结局很差的那对夫妻加到电影里,估计不仅仅是轰动效应,电影的地位和影响也会非常巨大,所以估计导演对电影的定位也不一样。
电影总体上是成功的,但有了现实的原型,就有了反差,现实远比剧本精彩,这也是常见的。毫无疑问,唯美的油画色彩画面和小雀斑的生动表现,让影片更具美感。可能是个人问题吧。我觉得既然是传记片,就应该明确电影只是站在主角的立场上,好像所有出现在电影里的人都支持她。只是在影片的最后,两个混混调戏莉莉,看了有点世俗的不以为然,但毕竟是混混,像两个导演故意安排的调皮孩子跳出来破坏审美形象。电影的奖项那么多,大部分都很完美。总的来说可以算是近年来的高质量电影,只是剧情有点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