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答辩发言
我的论文题目是:论《三国演义》中的“三个复杂情节”。选择这样的选题,最重要的是为其新颖的艺术建构产生了* * *声。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小说,对其“三答”模式的研究,对于我们领略中国小说的艺术魅力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三重情节”理论最早是由杜桂臣先生提出的。在《传统文化与古典小说》一书中,他主要阐述了“三重情节”的含义,分析了中国古代“三重情节”的概念,阐述了古代小说“三重情节”的演变及其美学意义,论述了《水浒传》中“三合一”和《儒林外史》中“三重情节”的叙事艺术,总结了67部通俗小说中的97部。
国内学者郑铁生在《三国演义》的叙事艺术中提到了“以三为法”的叙事结构,美国著名汉学家浦安迪在《中国叙事学》中提到,《三国演义》有一个突出的子结构特征就是经常使用固定的事件数字序列,其数字序列往往以“三”为单位。其实他的说法类似于“三言情节”,他的另一本书《明代小说四绝》也提到,很多三国戏和讲故事的段子,都是以某一事件的三次发生为基本图式——如“三访徐州”、“三勘冀平”、“三访草堂”、“三访周瑜”。
在论文中,张文在厦门教育学院的报纸上发表了《聊斋志异》的三个复杂情节。闫亮在《泰安师范学院学报》发表了《论红楼梦的三个复杂情节》,刘福泉、王心凌在《河北大学学报》发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尚三”理论对巴金春秋创作的影响》。他们都详细研究了中国一些名著的“三复情节”,但《三国演义》是个例外,所以学生并非一无所知。
“三重情节”是中国古代小说中一种耐人寻味的模式和突出的审美现象。《三国演义》对“三重情节”的运用已经非常成熟。
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写《三国演义》中的“三个复杂情节”:
一、什么是“三重情节”
首先介绍了“三夫”一词的由来,该词最早见于《论语》:“南容三夫白圭。然后解释“三回复”的含义;再来说说“情节”的定义:指事件的形成系列或语义系列;最后,借鉴杜贵臣先生的定义,可以概括为:“三复情节”是指“一部叙事作品写一个人物只做一件事经过三次重复的情节设计。其特点是:同一行为者对同一对象做出三次重复动作,并达到预期效果;每一次重复都是剧情的进行,所以整个过程都是开始-中间-结的形式。"
第二,《三国演义》中“三重情节”的分类研究
(一)“写作”式的“三重情节”
也就是把“三个复杂情节”放在明处。《光明》中“三个复杂情节”的标志是后面出现“三”这个数字,读者一眼就能看出来。明写表现在两个方面:“连写”和“断续写”“连写”“断续”取自毛宗岗评论《三国演义》结构时注意到的事件顺序。比如《七擒孟获》是连续写的,而《三余》是间断写的。
1.“连写”的典型是“刘玄德三顾茅庐”,刘备连续三次访问孔明。在一本书中,这样一个事件被连续叙述。
2.“间歇”式的典型例子是《孔明三奇与周公谨》,其中一奇在五十一届,二奇在五十五届,三奇在五十六届,是间歇的典范。
(二)“秘密写作”式的“三重情节”
主要是指“三重情节”隐藏在正文中而不是直接出现在后面,一般不明显,仔细阅读才能发现。
1.通过减少数字痕迹来叙述“三个复杂情节”
作者不需要注明重复次数一、二、三。第五十三回写了《关云长解黄汉升》,其中有一段“黄忠三射关云长”的情节片段,说攻打长沙时,黄忠被一匹战马掀翻,云长解了。为了报答不杀之恩,黄忠接连抽出弓弦,不提“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怎么样”,而是惊心动魄地写出了“三个复杂的情节”。
2.用时间序列来表达“三重情节”。
张飞在夹孟关打马超也用了三个时间术语:午后、马歇、子夜战。它用刀光剑影取代了一、二、三战。
3.数字“三”概括了一个完成状态的“三复情节”。
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特殊的“三重情节”。它只用“三”这个数字来概括一件事的完成状态,这件事的过程被作者省略了。
比如“曹齐、曹仁、典韦领兵三百骑,在战斗中三次交锋才被部署。”[4]P66这是一个典型的省略了发展过程的“三重情节”。第一次相遇,第二次相遇,第三次相遇如何冲突,是一个悬疑情节。毕竟事关文艺,可以大胆想象,不妨碍大局。如果作者换一种说法,叫“许典曹三屠阵”,由目标来表现,近看这三次有多猛多精彩也不错。
《三国演义》里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三、《三国演义》中“三重情节”的成因
有两个方面:表面原因和深层原因。
1.表层原因:主要是指《三国演义》中的“三复杂情节”来源于三国史书、平话小说和三国戏。如史书:《舒舒诸葛亮传》载:“我祖上辉煌,三游而见。”总之,这就是“三顾茅庐”的原始出处。经过艺术加工,“三游”成就了经典的“三复情节”——《三访草堂》
2.深层次原因:就一句话。也就是说,“三重情节”的关键在于“三”字,这个字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提倡的,在中国传统文化心理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古人认为“三”是“自然之祖,万物之本”。老子说:“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它逐渐从一个哲学基础发展成为一个仪式性的数字,并最终演变为中国人的行动原则的一个命运。那就是讲究“礼三成”。在古代,朝臣们叫“万岁,万岁。“重复三遍。思考是关于“先爱别人再行动”。喝酒要“三轮”等一下。反映在文本中,确立了中国“礼三成就”的文化传统,成为中国作家不可忽视或省略的文化现象。典型的例子有《弟子规》、《三字经》,都还是三个字一句。在文本的情节构思上,也讲究“三次成就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