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上“一山”的名词解释

袁兴培《中国文学史》书名: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二卷ISBN:704016480作者:袁兴培//罗宗强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价格:38.8页:426出版日期:2005年7月-1版:1开本:16开本简介:本书是成果本书主张以文学为本,将文学置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中,详细描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并做了一些创新性的考证和论述。每章都有详细的注释介绍各个学派的观点,每卷后面都有研究的参考书目,为读者提供进一步研究的线索,具有明显的开放性、前瞻性和知识性。出版后获得国家图书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这次修订在保持原编纂宗旨、指导思想、体例、框架、特色、结构和篇幅的前提下,弥补了已经查找到的不足,谨慎地补充了新材料,吸收了新成果,也增删了内容,进一步统一了文风和文风。本书适合作为高校中文系的通用教材,也可供古代文学爱好者和研究者参考。内容:第三部分:魏晋文学概论, 南北朝时期第一节文学自觉与文学批评的繁荣文学自觉的象征从人物鉴赏到文学鉴赏从文体分析到文集编纂新的文学理论体系的建立第二节动荡的中国人的命运与乱世文人的风尚与乱世文人被杀的命运:生死主题、求仙主题、隐帝主题第三节门阀制度下的文学创作者与门阀观念; 家族与平民伦理;第四节形而上学对文学的渗透;摆脱汉代经学的束缚;自然与真实;旷达之美,求真之美;从形而上学到理性;第五节佛教和佛经翻译对文学的影响;文人与佛教对文学的影响。环:想象世界的丰富,故事情节的强化,四声的发现,词汇的扩展,文学观念的多样化。第六节魏晋南北朝时期张学的发展,建安、正始文学,南北朝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 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第一章从建安体到正始声第一节曹丕对韩乐府成就的借鉴第二节曹植的政治悲剧和诗歌才华展现其极高的品格与华懋五言诗的发展第三节王灿、刘真、蔡谈“七子之冠”,王桑、刘愤怒而好奇的、 以及第四节悲愤诗,建安诗的时代特征,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的短暂悲叹,强烈的个性和浓厚的悲剧色彩,第五节阮籍、尔康、正始诗从建安风到正始声阮籍的《咏怀》:政治抒情诗的面貌沉郁而旷达。 嵇康和瑛琨诗歌的趣味和暧昧曲折是第二章。金代诗坛第一人是陆机。诗人在潘岳和泰康诗风的政治漩涡中的沉浮,成为创作的对象:泰康诗风的特色。第二节左思与刘合奏史诗的渊源及特点。寒士的不平和反抗,是建立在怨天尤人的诗风和建安风的再现之上的。第三节刘琨诗歌溯源郭璞游仙诗。玄宗与坎谋对文采、富贵、热情的吟咏。第四节王羲之与兰亭的唱和集序与兰亭。文人雅集《兰亭集序·酒歌》诗的主题与审美价值第五节、孙绰、、玄言诗:东晋士人心态、玄妙解读与意蕴:顺乎自然与解读第三章陶渊明前后期的人生轨迹与思想性格以彭辞官为界, 穷人与富人的选择,穷人与富人的争斗,魏晋崇尚自然浪漫生活的代表第二节陶渊明田园诗与其他陶瓷诗的分类:中国文学新主题:田园诗咏物诗随着对前人史诗的继承和发展,对诗中所表达的深情作出了回答。 第三节:陶诗的艺术及其渊源自然:陶诗的整体艺术特征,日常生活的诗意处境,平淡质朴的警世。第四节陶渊明散文与词的艺术渊源,刘仁先生的活种自我形象,“归Xi词”与第五节文学回归“桃花源”主题的理想模式,陶渊明诗人的典型意义,陶渊明作为士大夫被发现的精神家园,第五节不以酒菊为弯腰 南北朝民歌与吴、楚风与西曲水城风光与街巷气息女子歌唱凄美动人的情感修辞特色《西州曲》第二节北方民歌与北朝风土北方的风光与鲜卑各民族的风土人情粗犷、淳朴、浑厚、奔放。 《花木兰帮》第五章谢灵运、鲍照与诗风转变第一节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新风与繁荣,从山水中寻求人生的哲理与趣味。从写意到肖像,从启蒙到写实,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谢灵运山水诗的繁荣及其在南朝的地位第二节鲍照及其创新文人的声音,其风格对七言律诗的贡献第六章永明体与齐梁诗第一节沈约、谢朓与永明体的兴起:诗歌创作上追求沈煜的新诗;谢朓的诗,殷锤,何逊等。第二节:齐梁诗人群体门阀制度下家族文学优势的衰落与皇权中心的形成;以宫廷为中心的诗人群体的形成:南齐景陵王萧、梁代的、萧统,萧纲诗人群体的活动方式及其对创作的影响。第三节:南朝民歌由市井到宫廷的变化对诗风的影响:对女性的审美观是以女性的生活、容貌、体态,服饰、器物的描写,恋爱心理的描写, 修辞与肉欲情感的激发第七章庚欣与南朝文风的北方传播第一节北魏文化与文学孝文帝与北魏文坛的复兴:西魏、北周文坛概述第二节南北文风的交融; 政治对抗和文化多元主义;融合南北风格的方法;第三节庚欣早期诗歌艺术的培养;项观思想的内容和表现;第八章:魏晋南北朝辞赋,骈文、散文第一节“以性情为体”和魏晋文坛“以情为文”;曹丕的法特瓦,曹丕兄弟的书信,抒情小品的繁荣;第二部分:美国散文在南朝的演变;对文学作品的重视;袁嘉;叶凡的《文心雕龙》史:骈文的新文体;诗歌和写作。不分南北,“聚六朝志”享天趣《洛阳伽蓝记》:学术与文学的个性,双重象征的整理与伽蓝的散文风格。第九章魏晋南北朝小说的起源与繁荣关于魏晋南北朝小说的起源第二节聊斋志异与聊斋志异繁荣的背景。志人小说繁荣的背景魏晋南北朝小说的特点第三节《世说新语》的编纂及《世说新语》、《世说新语》的文学成就第四部分隋唐五代文学概论第一节开放的文化环境与唐代文学的繁荣,强大的国力与中外文化的交融, 士子的人生信仰,文化繁荣对文学的影响第二节漫游,人间幕府,阅山林之风,贬满人与唐张学之风,唐代士子漫游之风,唐代幕府生活与阅山林风气 贬谪生活对文学的影响第三节佛道对唐代文学的影响佛教对唐代文学的影响, 道教对文学的影响第四节唐代文学的文体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唐代文学的发展轨迹唐代散文的文体与风格创新新文体的产生与繁荣唐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第一章南北文学的融合与初唐诗歌的开风气之先与隋统一国家的建立 文学南北合流文学第二节初唐贞观诗风与王绩仕风与“四杰”杜与沈、 宋与八股五法第三节与唐诗的风格诗歌复古倾向的得失情绪昂扬诗歌的崇尚与唐诗的风格第四节张与唐诗张, 盛唐创造的诗歌意境美及其对诗歌精美意象美的影响第二章盛唐诗人第一节王维等创造隐逸美的诗人王维、孟浩然,以王、冉为中心, 隐逸情结和山水情怀对诗歌境界创造的意义第二节禅宗思想对诗歌情感风格的影响王昌龄和崔豪以及创造出清丽、苍劲、健康之美的诗人,崔玲、祖勇等诗人的创作第三节高适、岑参及高适等诗人的创作 创造了慷慨与神奇之美的岑参与王之涣第一章李白第一节李白的生平、思想与人格李白的生平、思想与人格第二节李白的乐府与歌曲,乐府的创新与人格特征这一古老话题,流水的抒情方式,第三节李白歌曲的价值,李白绝句与明快的语言所表达的无尽情怀 以及清新淡雅的乐府民歌对李白绝句的影响第四节,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主观色彩想象,特色意象类型和用词语气第五节李白的地位和影响第四章杜甫的社会动荡和诗人杜甫自天宝中期以来的社会衰败和安史之乱,以及《诗经》中杜甫坎坷人生主题的巨大变化,杜甫的诗史叙事技巧在他手中达到了高度的成熟。 第二节杜甫律诗拓宽了表现的范围和手法,诗歌由律诗构成。第三节社会诗的艺术风格杜甫诗歌的主要风格是阴郁、失意。杜甫风格的另一面:小三自然杜甫风格与杜甫处境心境的关系。第四节杜甫在六朝诗歌中的地位和影响, 盛唐诗歌的伟大成就对后世诗人的影响第五章士人心态的变化与大历诗歌的冷寂情怀魏部分诗歌的韵味及其飘逸洒脱的诗风刘长卿与大历十才子诗歌的冷寂情怀第二节大历诗歌的意象类型 大理诗的词与色第三节顾况与李益顾况的诗俗而奇。 第六章韩萌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第一节韩萌诗派及其诗歌主张形成汉易诗派“不公平就大声”、“笔补自然”。第二节韩愈、孟郊、李茂等人诗歌意象类型和手法的创新。第三节刘禹锡。柳宗元等人的诗风柳与柳的政治际遇与心理愤懑柳氏的豪迈、豪爽、苍劲,柳氏的诗与寒朴的民歌等第七章白居易与诗派第一节中唐诗歌思想与诗歌创作:杜甫现实主义倾向的继承与时代风尚、民歌的影响 王建通俗化的诗风与现实表现袁武泰的诗歌创作第二节白居易的诗歌命题及其讽喻诗白居易的生平及其诗歌命题讽刺诗的得失与新乐府的创作第三节《长恨歌》、 《琵琶行》与元白诗歌《长恨歌》交游之风与盛唐诗人合唱的高潮《琵琶行》的艺术成就第四节白居易的闲适诗《闲适诗的内容与意境》与《闲适对后世的影响第八章散文文体的变革第一节唐代士人变法志向的复苏与文体改革第三节 二儒学与变法引发的文风文体变革倡导古文理论命题与杂文观念回归唐代栽培散文从萧、梁肃、刘冕到韩愈、柳宗元的古文理论,古文理论的政教目的,杂文观念对散文发展的深远影响第三节,韩、柳散文的艺术成就, 从初唐散文的缓慢发展过程,到韩和刘的散文、杂文和墓志铭的发展,柳宗元的杂文和山水游记第四节晚唐古文的衰落与骄傲的复兴; 晚唐李商隐等人的骈文第九章唐传奇与通俗故事;第一节唐传奇从推出到高潮再到低潮的发展过程,有意与虚构的情节结构,人物描写,修辞手法第二节俗化与变异俗化与话语转型与变异第十章晚唐诗歌第一节杜牧与晚唐衰落中士人怀古伤今情绪的反映;杜牧诗歌创作许浑等人的创作第二节贾岛、姚合等诗人的漂泊心境与疲惫的态度与方法第三节爱情主题与华丽诗风。诗人的福建亭台情怀与诗歌的爱情主题和绚丽诗风。第四节隐逸情怀与淡泊诗风。陆龟蒙、皮日休、司空图等诗人的隐逸心态与淡泊情怀、淡泊境界第五节时代感的纷扰与反讽郑尹第十一章李商隐第一节李商隐的生平与诗歌内容李商隐的生平经历及其感伤气质李商隐的思想与诗歌内容——晚唐生活与心理的写照第二节精神世界的暧昧与发展中晚唐以来,诗歌走向了优美的诗意氛围与亲切的诗意内涵。李商隐诗歌的多义性及其成因:第三节:哀怨、拥抱、交融的风格分析;悲、明、交融的风格;李商隐与齐——李商隐与阮籍梁诗歌比较:李商隐与李贺之比较:李商隐与杜甫之比较:第十二章晚唐词与五代词的创作;第一节燕乐的兴起与词的起源;颜悦色的崛起;早期民间词的沉沦;第二节文、等花间词词人;第三节《年轻的南唐词风文学史研究书目》,其中李恩等南唐词人一直萦绕着李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