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慈欣:最好的宇宙,最糟的地球
刘慈欣有一本不太出名的随笔集,叫《最糟的宇宙,最好的地球》。
副标题是刘慈欣科幻评论随笔集。
一看就不像是受欢迎的作品,科幻作家最受欢迎的肯定是科幻小说,至于随笔当然交给散文家来写。
事实上,这也不算是一本很出色的作品。
我也是几年前买三体三部曲的时候随手买的,不知道是为了凑单,还是因为折扣比较低,反正就是一个添头。
不过,身为科幻的爱好者,就冲着刘慈欣的名头,我也应该翻开了看看。
另外,几年前,刘慈欣因为企业界的追捧和雨果奖在媒体上名声大噪时,发表了一系列有趣的演讲,也让人对他的随笔有点期待。
这本文集还挺杂的,收录大刘大部分非小说文章,从他作为新人作家开始的评论与随笔,到知名作家的博客文章和各种序言。
内容也异常庞杂,尤其是刚开始他还年轻,也不出名,写起文章来真是东拉西扯,自由随性,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没有一点架子。读起来很有意思,当然,也有一些不但有趣也有价值的思想。
刘慈欣说他小时候看凡尔纳的《地心游记》,父亲知道后不但没有把书没收,还对他说:这叫科学幻想小说。
他很惊讶,一直以为书中的故事是真的。问道:这里面都是幻想?
是,但有科学根据。父亲回答。
这三句简单的对话,奠定了刘慈欣以后科幻创作的核心理念。
刘慈欣的写作历程也很曲折。
他是1963年出生的,78年就写了第一篇短篇科幻小说,投稿了,却石沉大海。之后的二十年里,断断续续地写作,期间也有过长时间的中断。
1985年他从华北水电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于山西娘子关电厂任计算机工程师。
最艰难的时候(91年)也试图用更迎合市场的科幻赢得发表机会,比如《中国2185》《超新星纪元》。当然,没有发表成功。不过后来《超新星纪元》却成为他的代表作之一。
不过,在意识深处,却仍在坚守着那篇疆土,坚持着传统的科幻理念。
一直到1999年,他36岁,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鲸歌》。被认为是科幻创作的开端。
作为新人作家,他那时候的想法很多,当然也是因为寂寞——他的工作单位在太行山深处渺无人迹的水电站里。
有些文章谈中国的科幻历史,谈80年代独特的中国式科幻,谈自己用程序造出了一个电子诗人,还有大把电子诗人写的奇奇怪怪的诗歌。
当然,还有图书推荐,令人印象最深的是他对阿瑟·克拉克的《2001:太空漫步》的推崇。
他说:
刘慈欣的的《三体》也曾给我类似的感受,读完这部小说的那一天晚上,我忍不住走出家门,抬头仰望头顶的星空,不停着思索着什么……
好吧,如你所见,《最好的宇宙,最糟的地球》这本随笔集,若非科幻爱好者或刘慈欣的粉丝,没必要去读。
不过,《三体》,更准确的说《地球往事》三部曲,值得你一读再读,读完后会让你的思想更深刻、更广阔,也许在某天晚上,你也会偶尔抬头望一眼星空。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