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小说的成就和意义
20世纪80年代中期,文坛掀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热潮。作家开始探索传统意识和民族文化心理,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寻根派”的文学主张是希望立足于我们自己的民族土壤,挖掘分析国民的劣根性,弘扬文化传统中的优秀成分,从文化背景中把握我们民族的思维方式、理想和价值标准,努力创作出真正具有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的文学。
一些“寻根者”触及了文化的根。比如陈的《白鹿原》。虽然陈有意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进行反思。然而,由于他对传统文化的留恋和迷恋,注定了他今天要真诚地挖掘民族的“根”。他对白嘉轩矛盾人格的刻画体现了他的“寻根”倾向。他希望找到那种坚韧的个性和儒家传统的道德观念,为新社会注入一剂兴奋剂。然而,传统的高道德标准与人性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在白嘉轩身上充分显露出来。我们对白嘉轩的形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肯定白嘉轩顽强的人格魅力,就要承认他“虚假”的正当性,肯定他的道德要求就是否定他的人性,必然走向“虚假”和陆子霖,也就是主张寻找传统文化中的黑暗根源。“寻根”过程中遇到的二律背反困境,足以给“寻根”者当头一棒。他们自己也不知所措。显然,“寻根者”需要对他们所寻找的“根”进行重大调整。这样才有可能从形而上的高度把握民族文化“根”的本质。
如果看没有体裁意义的“寻根”小说。在整个浮躁的当代文学中,它们的确可以称得上是“精品”。一方面,他们在“失语”状态下从当代小说中脱颖而出。它拓宽了本来就不是很广的题材,间接给人以自信,即使这种自信没有经过理性论证,也很难成立。另外他们创造的一些艺术形象和语音张力也可以说是矮子里的将军,可以说是当代文学,尤其是小说界的一个小高潮。不经过历时性的分析,无视时间的无情洗涤,只放在当代中国文学中,无疑是有其生命力的。相关的论点已经很多了,就不赘述了。但显然,整个当代中国文学的成就很难与世界文学相提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