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潭印月》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是什么?

主要内容

百草园的趣味生活和三潭印月的启蒙学习生活。作者通过对百草园和三潭印月的回忆,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童年时期天真欢乐的心理。此外,作者还通过对其私塾学习生活的描写,揭露和批判了脱离儿童实际的封建腐朽的私塾教育。

主要思想

关于这篇文章的中心,大致有三种不同意见,这很正常,这也是语文不同于自然学科的地方。你同意哪一个?你应该从原文中找出依据。)

1.本文以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衬托出三潭印月的枯燥生活,揭露和批判了脱离儿童实际的封建腐朽的私塾教育。

2.本文将《百草园》中自由快乐的生活与《三潭印月》中枯燥乏味的生活进行了比较,展示了儿童热爱自然、享受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表达了对限制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的不满。

3.本文通过回忆百草园和三潭印月的美好生活,展示了孩子们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自由、快乐的心理。

一段的主旨

百草园和三潭印月是鲁迅童年生活过的两个地方。阅读时抓住地方的变化,可以把全文分成两部分,每一部分又可以根据时间和事物的不同分成几层:

第一部分(1 ~ 8段):回忆百草园有趣的生活。它可以分为四层:

一楼(1段):大致介绍一下白草园的情况。指出是“我的天堂”,充满怀旧。

第二层(第二段):大热天写百草园充满乐趣。

第三层(3 ~ 6段):写大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和“我”的感受。

第四层(7 ~ 8段):写冬天在百草园的雪地里捕鸟的乐趣。

第二部分(第9段~结尾):回忆三潭映月的求学经历。可以分为五层:

一楼(第九段):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店读书。

二楼(10 ~ 11号段):写入学的事。介绍了书店和先生。

第三层(12 ~ 16段):写作不允许提课外问题。

4楼(17 ~ 20):后院禁止玩耍。

第五层(21 ~ 24段):写老师和学生在王老师全神贯注看书的同时看“我”画画的可笑场景。

内容简介

《从百草园到三潭印月》是1926写的一篇回忆鲁迅有趣童年生活的随笔,收录在《晨花夕拾》中。全文描述了两个不同色彩、不同意境的景点:百草园和三潭印月。作者写了《百草园》,以“音乐”为中心,用简单生动的文字描绘了一个有趣的儿童乐园,穿插了“美女蛇”的传说和冬天在雪地里捕鸟的故事,动静结合,细致贴切,妙趣横生。三潭印月,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作者生动地写出了三潭映月的陈腐味道,说它是“城里最严厉的书店”,在这里孩子们被规则束缚着。但是,作者并没有把三潭映月写到最后死气沉沉。而是讲述了两个小故事,即课间学生溜到后院玩耍,老私塾老师上课专心致志,学生趁机偷着乐,让三潭映月充满了幽默,展现了孩子们不可抗拒的快乐天性。这篇短文被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初中语文》(下册)。

创作背景

这篇短文写于9月1926。“三·一八”惨案后,鲁迅被北洋军阀列入北京文教界50名通缉犯名单。因此无法公开对抗北洋军阀,被迫于1926年应厦门大学之邀离开北京。鲁迅到达厦门大学时,正值暑假,学生们还没有开学。鲁迅在流放、苦闷的时候,常常回忆起少年时的往事,于是写了这篇杂文,发表在《莽原》上,副标题是“起死回生”。

作品欣赏

这是一篇关于童年的美好回忆散文。在这篇家喻户晓的散文中,作者用诗意的笔触描绘了一个童真的世界。

世界是由两个不同颜色,不同心情的景点组成的。第一,百草园,顾名思义,是一个荒凉的地方。就像作品里说的,“好像里面只有一些杂草”,但“那是我当时的天堂”。“草园”变成了“天堂”,其间充满了童趣,作品就是围绕这一点进行构图的。孩子最大的心理特征是好奇心。自然的形态,自然的情调,自然的声音,必然会引起他们的兴趣,引起无尽的联想。蝉的“鸣”,油鸟的“鸣”,蟋蟀的“弹琴”,都是孩子对昆虫语言的好奇想象。鲁迅在《百草园》中描述的是自然环境中儿童的乐园。在作者的笔下,百草园是一个充满色彩和声音的生命世界,甚至在绿色的野草中,也有一个动人的故事。这个故事充满了声音和情感,但它金光闪闪,风飒飒,鬼最窄,有很多邪恶的精神,它是可怕的和生动的。有人认为这就像闲书。其实看似用笔打断,其实很巧妙。众所周知,这是一个古老的民间传说,鲁迅饶有兴致地从另一个侧面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从结构上看,这个故事是由园中草丛中“有一条大红蛇”的传说引发的,充满了文学精神,毫无超脱感;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孩子的心理,探索了隐藏在他们心中的奥秘。可以想象,孩子们对美丽的蛇的故事又爱又怕。从技术上来说,这种中断是将叙事转化为描述,为作品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百草园一渗透人情,就更迷人了。这真是一个精彩的故事。

白草园林的另一个景观是冬天。作者专心只写雪天捕鸟,如何设置机构,鸟如何入境,润土之父如何传授方法,自己又如何做不到。虽然笔墨不多,但相当传神。是一部充满童趣的动画。从这里,我看到了孩子们跳来跳去,听到了快乐的笑声。写夏天,用浓墨重彩,写冬天轻描淡写,这条路径的转换也很巧妙。将这两个片段连接在一起,就构成了百草园的全景,呈现出“无限趣味”,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儿童乐园,可以尽情欢笑。

三潭印月的情况完全不同。由于对它的理解不同,对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创作意图有许多猜测。有人认为鲁迅勾勒的三潭印月是一座封建监狱,禁锢了孩子的身心,所以作者有意批判封建教育制度。

另一些人则认为三潭印月,如百草园,显示了儿童的乐趣。是与非,只有正视工作现实,实事求是的分析,才能得到比较准确的答案。三潭印月是一所私塾,正如作品所说,“是全城最严厉的学校”。它的外观非常古老。所谓“三味”,其实就是经典、历史、哲人三种书。“三潭印月”这个名字清楚地表明了这所私塾的办学宗旨和教育内容。在作品中,作者鲁迅生动地描述了三潭印月的陈腐味道。学生入校先敬孔子牌位,再拜先生,所以平时只能专心学习经典,其他知识不允许提问。每天的课程安排也非常死板。每天只看书,“中午学汉字,晚上上课”,逐渐增加书的数量,逐渐增加课的字数,“从三个字到五个字,最后到七个字”。书屋打人有尺子,跪着也有规矩。总之,三潭印月绝不是百草园那样的儿童乐园。是名副其实的“最严厉的书房”,孩子被规则束缚,没有自由;但鲁迅并没有把《房子》这本书写成儿童的监狱,这不是他的本意。看完这部作品,大家会真切地感受到,枯燥的三潭印月里流淌着亲切的气息,这是儿童式的幽默。有三张美图,值得注意。一个是“园戏图”。书店后面有一个小花园,学生们有时会溜出教室在里面玩耍。然后是“读书图”,老师和学生都张开喉咙读,但是读完之后,学生的声音逐渐降低,甚至安静下来,只有老师摇头,大声朗读。这一幕真的很有意思。最后是“上课玩”。课间休息的时候,王老师一个人“专心读书”的时候,孩子们就会调皮捣蛋。这三张幽默的图片,看似与“最严峻的书店”有点不相称,但却恰恰揭示了鲁迅的创作意图,展现了“严峻”环境下孩子们不可抗拒的天性和本能。

作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 10年10月19),原名周章寿,1898年改为,后改名为育才。中国是20世纪的重要作家,新文化运动的领袖,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现代作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的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杂文和翻译作品,对五四以后的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要指挥者,也被人民称为“国魂”。他是世界十大作家之一,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和支持者,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中国现代文学的一面旗帜。

参考数据

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