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高中喜欢的一些作家。

第一个是毕淑敏,很多人不太熟悉。我们初中的时候,曾经学过她写的一篇文章,叫《回忆幸福》,我觉得写得特别好,视角独特,文笔苍劲。后来在作文指导书中看到她的另一篇作文《我很重要》,和上面的风格差不多,有点发人深省。后来我觉得这两篇文章的性特征是对生活的热爱,是一个生活在阳光下的人的温柔细腻的感情,所以对一个还处于青春期的多愁善感的少年特别有吸引力。但是,还是不成气候。当高中作家多了,文章读多了,毕淑敏的吸引力就没那么大了,尤其是看到自己的小说名字《拯救乳房》,让人根本没有阅读的欲望。直到现在,她再也没有读过任何文章。第二个是史铁生,这个名字大家都很熟悉。我和他接触是因为我研究了《我和地坛》。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写过我的课堂经历。史铁生的文章,文笔老练,文笔朴实厚重。当时我的阅读感受还没那么深,不明白为什么一听就哭了。但是,文章的精神渗透到我的脑海里,所以即使是很久很久,也难以忘怀。我对母亲对孩子的爱不感兴趣,但祭坛的碎瓦和斑驳的影子在我心中激起了波澜,我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向往。不知道为什么,我对有历史感的建筑和沧海苍田的情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无论是“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还是罗大佑的年轻,我都很欣赏,也很感叹。所以我有时候会和同学聊史铁生。有一次我和丁涵聊到《相思树》,他说他哭了。当我发现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没有哭,但我想起了一个刚出生的孩子盯着洋槐看的画面。后来,在大学里,我读了他的两部小说,《在遥远的清平湾》和《静修笔记》。后者真的太空洞了,阅读体验一点都不畅快,有点难。现在记不清具体细节了,好像主题是关于男女之恋的,而记忆犹新的是文笔绝对成熟老到,在小说类型上有积极的探索。前者代表了一种时代精神,甚至是一种普世价值,即表达和赞美一种纯洁高尚的人类情感。还有他的《病隙断笔》,投机性极强。了解和理解,是人生一大乐事。史铁生代表了普通人生活的一种姿态,代表了作家对自我、生命和人类存在价值的积极探索,值得敬佩。第三个是三毛。不知道为什么知道这个名字,第一次忘记了她的文章名字。记得有一次和室友去网吧,室友在打游戏。偶然发现一篇文章,叫《不死之鸟》。文笔流畅清新,幽暗中透露出哲学的光辉,让我沉浸其中,开始一些说不出的思考。也许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她,想起这个作家的名字。后来,邢星看了她的一些文章,越来越喜欢她朴实平实的文字,于是主动去找三毛的作品,这才是真正走进她的。《撒哈拉的故事》是她的成名作,但技术含量不高。我最喜欢的两篇文章是《倾城》和《哭泣的骆驼》。如果把《倾城》拍成电影,最好由贾执导。一定是一部优秀的青春片和公路片。说起来很有意思。我对柏林墙还是有一种莫名的喜爱和好奇。《哭泣的骆驼》据说是公认的三毛最文艺的作品,文学功底很高。如果拍成电影,那将是一部平民史诗。我之所以对三毛念念不忘,与另一位作家贾平凹有很大关系。不知道现在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行不行。那时候我们很多同学都会买。就是在上面看到贾平凹的两篇文章《哭三毛》和《再哭三毛》,才真正记住了作家的名字。之后翻看了她的很多作品集,对我触动很大。可能和我的记忆力有关。我总是一厢情愿地把三毛归为青年作家。三毛在周庄的画面随性而不拘一格,很多都是我喜欢的风格,为此我写过诗。《三毛评书》我也听了很多遍,所以重温了《水浒传》。三毛的文笔是我高中模仿的作文风格之一,近乎痴情。三毛有太多的故事要讲,要放下。如果非要给一个定论,就像贾平凹在《为三毛哭泣》结尾说的,三毛是不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