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刀锋1937》点评

电视剧《刀锋1937》点评

如果不是老师两次推荐,我可能会错过这部激荡人心的电视剧《刀锋1937》,也不会有那么多感触,写下这些文字。

一直只看电影,主要是时间不够。看电影更轻松。但是看完这部电视剧,我发现我喜欢电影和电视,只要是好电影。(这个没道理,肯定有人会笑我把这个放在桌子上。)因为电影讲究时效性,讲的是一个人在一段时间内的故事,而且这个故事在这部电影里很少,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铺垫。这种叙述满足了我的愉悦和欲望——支离破碎,直接,凌乱,当然,很快就忘记了。但是看完这部剧,我发现了电视剧的好处。就像看小说一样。从头到尾,几天就经历了别人的人生。我们入戏,体验和感受每个人内心的起伏,爱恨生死。我们常说人生如戏,社会就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人扮演的角色不同,都有自己的想法,但每个人都在做一件事——让自己“更好”的活着。我看到一个帖子说,影视作品中心理学给观众的光波、声波的刺激,并不是对当下正在直接表演的东西的反映,而是一种诉诸观众记忆储备的体验。有一部日本电影《我的机器人女友》,讲的是一个人通过植入机器人的记忆芯片来体验别人的生活。简单说一下我的刀锋“记忆中的经历”。

在看刀锋之前,我看了一部电视剧《潜伏》,一部电影《遥不可及》,还有一本书叫《父亲的战争》。本来任何作品都可以让我写出很多东西,但是我做不到。一个是因为我懒,一个是因为我觉得自己有很多话想说,但是不知道怎么说,因为我的经历和他们太像了,分不清戏和剧的区别。但是这一次,在我狂乱的时候,我想写哪里就写哪里。

我有一个习惯。看完一部好的作品,我会静静地听片尾曲,直到戏结束,看片尾的镜头组合。因为它不仅帮助我梳理了剧情,也是对剧中人的一种解读。通过几个镜头,感受他们戏剧化的人生,体会导演最后传达的情感和对人生命运的感叹。最终,该剧以民族大义告终。成千上万在千千的中国人正在遭受日本人的攻击,而郑树森和庞德已经化为乌有。我认为一个民族的仁义掩盖不了英雄的一生,这是片面的。他能表达这种水平,但不能简单处理。我无法判断庞德最终杀日本人是为了复仇,还是为了他像郑树森一样的“想法”,但当整个海滩只剩下两个“人”的时候,他们在教堂里的所言所行,都无法用民族大义来解释。

我最喜欢的是这部剧的叙事风格,往往台词和对白都很长,而且是平行叙事,两三条线索同时进行,行为相同。(想起桃花源里的对话,很经典,还意犹未尽。)每个人的脸都可以以这样的方式呈现,有人哭,有人笑,有人单纯的活着,有人痛苦。而这种方式也打破了我的另一个传统认识:书绝对比影视拍摄好,我想说,没有好的演员,你自然演不出那个意思。

我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像郑树森这么小的一个人可以杀人并走上不归路?有庞德的原因,有自身的原因,也有时代的原因。最近经常听到一个词,叫时代的悲剧。后来才知道,每个人都是他那个时代的产物。时代所迫,时代也给他机会。有的人先富起来,有的人一辈子都是乞丐。整个时代,整个社会就是一台机器,每个人都一样,只是不同的人遇到不同的圈子,所以最后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思考现代性,现代社会就是一个按部就班运转的机器。无论哪里出了问题,都会有相应的工具来修复。这也是机械化。我也想起一个游戏叫《红色警戒》。战争就是这样诞生的。机器坏了,有工具,但是没钱,也没有矿车。每个人都是一部分。旧的坏了,就会有新的。)所以郑树森被他的时代欺骗了,站起来反抗。不一定圆滑的人会更吃亏,有些人会慢慢改变,有些人会伤痕累累后不变。庞德说郑树森就是这样,本身就有一根导火索,只要被点燃就无法清除。所以他是自己的悲剧。电视剧里,每个主角都有一个愿望——活得简单,老婆孩子热炕头,但也很不解。是什么力量让他们违背自己的内心,让自己从恐惧到迟钝到疯狂甚至麻木,让自己做了原本不想做、不敢做或者不会做的事情,并且越来越熟练?除了时代的因素,还有人性。当然,最近听很多人说,好像这是所有问题的根源。当然,我理解这种荒谬。人的本性不深刻,解决不了任何实际问题。我想说,生命之始,与生俱来的恶,虽然有些人以一颗善良的心看待这个世界,但环境不变,人的这个特质不变。郑树森从一个人变成了一个鬼,然后又变成了一个人,但这个过程总是伴随着杀人。你觉得他是变好了还是变坏了?只是他对这个的解释变了,从为一个人,变成为一群人,之前是保护自己,之后是保护别人,但这些人只有少数是真实的,其他的都是虚无,我们称之为信仰。我觉得一个人只要信念变了,就不会从坏人变成好人。对于一些虚无主义的人来说,虚无的概念是不切实际的活着。所以郑树森是他自己的悲剧,是他自己走上了这条路,虽然他可能觉得自己很幸福,为理想奋斗,奉献自己。想到《父亲的战争》这本书,也是讲一个和另一件事没有关系的人是如何被改变的。这两部作品很像,不是剧情,是内涵。两个人都问过这个问题。这种无形的力量在哪里?他们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命运的彼岸的?时代选择了他们,人类的斗争把他们拖向了深渊。郑树森之所以能发展得这么快,就是利用了人的这种特点——知识少——挑战人原有的生存法则,让人担忧。在一个喧闹的阶段,打破传统的人是成功的,前提是解决了他们的自私。

另一个困惑是,为什么郑树森会和这样一群人成为死党,并真的把他们当成兄弟,直到他去世。就像一个瞎子,一个结巴,一个乞丐,一个书生,一个女人,一个小白脸,一群以前没摸过枪,连打架都不会写的人,会跟着他闯江湖?他们有理想吗?是的,我认为我们应该像郑树森一样为了一口饭而活,但他们只是为了一个兄弟而战吗?我知道这是戏里戏外的事,这一个也不会拿出什么大道理来,但我还是想不明白,一群像他这样的懦夫是怎么变得杀人不眨眼,不可理喻的。

郑树森是悲剧,庞德更是悲剧。他创造了一个自我来毁灭别人,却几乎毁灭了自己,留下的只有自己。他导演了该剧的前半部分,后半部分由日本人导演。庞德说上海滩有三种人:中和堂人、庞德人和其他人;郑树森还说,海滩上有三种人:中和堂人、庞德人和郑树森人。当时他们的眼里全是江湖,只有复仇和绝望,却也忘记了时代和社会。没有人会主宰自己的生活,他们可以选择,但无法反抗。(声明一下,我相信命运。我觉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路,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命运。不管是早知道还是晚知道,都要经历。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尽力去做我们认为正确的事情。)他们两个都不相信缘分,但最后,我们不得不说,这就是他们的缘分。我认为剧中最能理解的人是乔乔,她接受了自己的命运,但更重要的是,她试图做命运安排她做的事情。所有江湖人都是又爱又恨。大家都说这就是江湖,但没人知道江湖是什么样的。再大也是江湖,所以江湖说到底就是人心,有勾心斗角,有猜忌,有勾心斗角。除非你真的很聪明,否则你是没有感情的,但江湖上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往往会感叹自己生不逢时,却在一眨眼的功夫,就开始了杀人盗货。灵魂只是被别人嘲笑的东西。剧中有一句台词,世界上有一个地方叫教堂,是为灵魂忏悔的地方;世界上还有一个地方叫监狱,是惩罚身体的地方。一个是信仰的力量,一个是世俗的力量;一个是自愿的,一个是强制的,但结果是一样的,让人自省,让人明白自己的罪,让他(她)付出精神或肉体的代价。

写了这么多,不知道说什么好。睡了一夜只想起来四个字。我想写他们的命运,他们的经历和他们的价值观,但我不想探究根源或批评他们。这是我在电脑上打的第一篇文字,因为五笔不熟,所以思绪断断续续,不知道什么最触动我。我为郑树森荒诞的命运感到悲哀,也为庞德自欺欺人的一生感到悲叹,对乔乔知识分子的知识生活感受更深。可以说剧中每个人都是悲剧,他们把原因都归结到日本人身上。考虑到这一点,可以说他们的悲剧早就注定了。即使没有郑树森和庞德,其他人也会因为历史的延续而走上这条道路。江湖,政治,经济都是一张网连在一起的,应该不会有什么突然出现。这就是历史的魅力。我们发现它,认识它,理解它,却要重复它,走前人走过的路。想起刘震云的小说《我是潘金莲》,一个很小很不起眼的变化,却能引起巨大的蝴蝶效应,导致一切都在改变。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会重复一个词叫做如果。剧中还有这样一个场景,是影片结尾两人在教堂的对话。我想感谢你,也想恨你。上帝很聪明,发明了如果这个词,因为有了这个词,人就会不停地想象,不断地假设,不断地犯错,事情就会变得扑朔迷离,变化多端。这和电影《返老还童》挺像的。人生没有如果,只能往前走。只要我们回头看,就会想起如果。如果是一个人,你会爱上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