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对小说形式的创新
在鲁迅反映下层人物的作品中,他有意描写的并不是那些互相欣赏般的呻吟,而是始终将生活现实与残酷的封建制度和中国人的劣根性紧密联系在一起,用现实中的小事描绘重大的社会问题。比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既是一个被科举制度愚弄甚至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也是一个醒不过来被人耻笑的可怜人物。留下了令人心酸可叹的鲜明人物形象,令人深思。同样,一件小事也激励着知识分子正视自己的阴暗面,向那些满身污垢却诚实无私的“卑贱者”学习,并从中寻求希望和力量。
鲁迅的作品,流露出催人奋进的理性之美,闪耀着时代的光辉。鲁迅从留日开始就致力于改造中国的国民性。《呐喊》、《彷徨》中的作品,是改造民族灵魂的艺术实践。比如在《孔乙己》中,鲁迅通过饮酒者的欢声笑语与主人公的悲剧命运的对比,反映了“社会对苦难人民的冷漠”。医学反映了国民愚昧导致的辛亥革命者的孤独和悲哀。《示众》通过首善区街头十八个人物的群像,揭示了他们灵魂的麻木。在赢得世界声誉的《阿q正传》中,鲁迅甚至将几乎全民族的精神弱点,尤其是“精神胜利法”,融入到阿q这个无意识落后的农民形象中,从而完成了一个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精神模型,其中包含了复杂的思想和社会心理。
鲁迅的作品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达到形象化的目的。比如在《病后杂谈》中,他以极大的悲悯之心,生动地刻画了想吃牛肉的君子的自欺欺人:“君子非要吃牛肉,但他慈悲为怀,不忍看牛在襁褓中,就走开了,直到它被煮成牛排,再慢慢咀嚼。牛排永远不会‘襁褓’了,慈悲心也不再冲突了,他会安心,会充满兴趣,会剔牙,会摸肚子,‘一切都为我准备好了’。”
鲁迅是一个真实而严峻的现实主义者。他始终坚持现实主义的基本原则,尤其擅长通过普通琐事反映重大社会问题。同时,鲁迅在创作中也从不机械地遵循前人现实主义已经形成的特点和风格。鲁迅生活在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有价值的东西往往在现实中被摧毁。所以鲁迅的作品,尤其是小说,悲剧色彩很深,普遍呈现出阴郁的风格。然而,在揭露上层阶级的堕落和国民性的弱点时,作家讽刺和幽默的能力是不可抑制的,这使得这些作品中的悲剧因素和喜剧因素相互渗透,相互转化。读者在接触了鲁迅所描述的悲惨、龌龊、病态的现实后,不是悲观失望,而是引起了对疗效的深入思考和关注。
鲁迅的作品是一个现实与理想紧密联系的完美整体。他既猛烈抨击黑暗封建社会的残酷,又深切寄托了人类美好的理想,但绝不是虚无缥缈的乌托邦式的超现实理想。比如他在《灯下乱写》中写道:“...这场人肉盛宴还在继续,很多人还想继续下去。扫除这些人,拆掉这个宴席,毁掉这个厨房,是今天青年的使命!”
文如其人,文如其声。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通过自己的作品将现实与理想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如果不能把鲁迅视为中国的国魂,那么鲁迅就是滚滚长江上的一盏明灯。鲁迅的作品永远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笔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