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让好朋友和老婆同房,隐瞒丈母娘去世的消息,却说:为你好。
可惜的是,戴望舒的爱情诗浪漫,爱情生活却琐碎。在他短短45岁的人生中,前三段感情都是被女方抛弃的。虽然两次被死神救下,但最终还是孤身一人。
1937抗日战争爆发的时候,戴望舒和很多文人一样,带着妻女去了香港避难。刚到香港的时候,戴望舒带着妻女住进了一室一厅的小房间。卧室里有两张床。戴望舒带着妻女睡一张床,让初恋哥哥石哲存睡另一张床,连窗帘都没拉上。
有时候戴望舒回家晚了,施蛰存不好意思去房间睡觉。戴望舒也会责怪:“你为什么不好意思去睡觉?李娟不就相当于你姐姐吗?”
多年以后,穆一直为这件事发愁,但戴望舒觉得妻子不可理喻。因为他无法理解穆和施蛰存共处一室的尴尬和委屈。
让初恋的兄弟,他最好的朋友和他的妻子住在一个房间里是不可接受的,即使是现在,那个保守时代的更不用说。
但其实在戴望舒的三段感情中,大部分都是这样的“奇葩”行为。比如他曾经阻止妻子为大哥服丧,甚至隐瞒了岳母去世的消息,却说是为妻子好。这到底是为什么?一起走进戴望舒的感情生活。
1927年,戴望舒出版代表作《雨巷》。诗中“一个打着丁香结的姑娘”是他的初恋,史江年。
那一年,戴望舒在朋友施蛰存家避难,认识了施蛰存的姐姐施江年。石江年,17岁,长相清丽活泼,很快吸引了忧郁的诗人。
风头过后,戴望舒从石家搬了出来,但还是隔三差五的去拜访,每次都带些饰品给石江年。
史江年很欣赏戴望舒的才华,也很享受异性的追求。她虽然没有明确接受戴望舒的好意,但也没有拒绝。
几个月后,戴望舒根据史江年创作的爱情诗《雨巷》出版。他在文坛成名,被称为“雨巷诗人”。1928年,戴望舒、施蛰存、刘呐鸥创办了一本名为《无轨列车》的杂志,还办起了书店,出版业务十分可观。
为了表达对石江年的爱,戴望舒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其中所有的诗都是为石江年而写的,封面用法文写着:AJeanne(献给江年)。戴望舒在诗坛的地位是上了一层楼的。
然而,当他兴高采烈地拿着诗集去找史江年时,却看到史江年和另一个男人在拉拉扯扯。仔细一听,才知道对方其实是史江年的男朋友。
这对于戴望舒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他在酒馆里喝了一夜的酒,第二天问史江年:“为什么要脚踏两只船?”
戴望舒想不通。那些温柔的话语和微笑都是假的吗?他站在阁楼边上,对史江年说:“如果你不答应我,我就从这里跳下去。”这种情况下,史江年只好连忙点头,说:“我保证,我保证,你快下来。”
闹剧过后,戴望舒立即找人向石家提亲。史江年同意先订婚,但有一个要求:戴望舒必须出国留学拿文凭,回国后有稳定工作才能结婚。
戴望舒欣然同意。1932 10为了履行对史江年的承诺,戴望舒去了巴黎大学,在“Datean”号游轮上学习。
留学生活很辛苦。戴望舒钱不够,只能靠翻译书籍赚点钱。因为营养跟不上,他经常生病半个多月。
戴望舒看不上大学课,从来不去上课,天天呆在书店看书。一年后,戴望舒花光了所有费用。为了拿到毕业证,他不得不转学到成本更低的中法大学。
到了中法大学后,戴望舒依然没有去上课,甚至还参加了西班牙的反法西斯游行。1934年8月,戴望舒被中法大学开除,并被勒令三日内离开法国。
戴望舒找遍了全身,终于凑钱买了一张回上海的四等票。在一个多月的航行中,他吃了很多苦,吃了和饲料一样的食物,还经常因为没有被子而被冻醒。
下船后,戴望舒立即去找未婚妻史江年,却发现对方早已另有所图,爱上了一个冰箱销售员。
戴望舒一听,愤怒地扇了史江年一巴掌,然后果断转身离去。第二天,两人解除婚约的消息见诸报端,这段八年的恩爱终于走到了尽头。
在这段感情中,史江年确实犯了错误。她一开始也没有明确拒绝。她也犯了一个错误,用“缓兵之计”给了对方希望。更有甚者,她明明订婚了,还在和别的男人约会。
但是是戴望舒开的头。从他们恋爱的过程来看,戴望舒的恋爱似乎有点莫名其妙。作家武志红说过,一个人越迷恋自己的爱人,就越看不到爱人的真实存在。他看到的,其实是他投射在爱人身上的“理想自我”。换句话说,他爱的不是你,而是他自己。
在《雨巷》中,戴望舒把史江年想象成“一个怨恨如丁香的女人”。但其实史江年并不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女人,而是一个活泼外向的女孩。只是因为戴望舒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所以才把史江年想象成一个忧郁的女人。
史江年虽然没有明确拒绝戴望舒,但也从未接受过他。后来,即使史江年后来有了男朋友,当面拒绝了他,戴望舒还是固执地认为史江年是爱自己的,甚至以死相威胁。
戴望舒被史江年抛弃后,所有的朋友都同情他。为了安慰戴望舒,他的朋友穆时英说:“施蛰存的姐姐是什么?”我妹妹比她漂亮十倍。我给你介绍一下。"
就这样,戴望舒认识了17岁的穆。穆的父亲是一名商人,家庭条件非常优越。穆毕业于南洋女子中学。受哥哥的影响,穆也喜欢看小说。
年轻貌美,家世好,热爱文学,穆不愧为一代大诗人戴望舒。两人相识后,戴望舒经常带穆去跳舞、打牌,并请她帮他抄写手稿。
穆李娟在父母和兄弟的关爱下长大。她涉世未深,但看到大家都是好人,很快就被才华横溢的戴望舒打动了。
1935 165438+十月,戴望舒托朋友向穆家提亲。此时距离戴望舒和史江年解除婚约只有5个月。
戴望舒和穆订婚的时候,没有什么仪式。连钻戒都是戴望舒出钱,穆自己买的。婚礼定在6月1936。5月,戴的父亲突发脑溢血去世,但戴望舒仍在一个月后匆忙安排了婚礼。
让女方买订婚钻戒,婚礼在父亲去世一个月后举行。戴望舒的行为是典型的缺乏情感能力,而没有情感经历的穆却没有注意到。
短暂的甜蜜期过后,矛盾出现了。结婚不久,戴望舒就为电影《初恋》的主题曲填词,一首《初恋少女》红遍大街小巷。穆李娟很早就知道史江年的故事。
想起婚后丈夫对自己的冷漠,穆认定“初恋少女”是在想石江年。这一天,穆李娟质问丈夫:“歌词里说‘我给玫瑰浇水,兰花却枯萎了’。好像我就是让你疲惫的带刺玫瑰,却不知你的兰花如何?”
戴望舒打断道:“这只是一首为电影写的歌。你想到哪里了?”然后他回到书房继续工作。
不管《初恋少女》是不是为史江年写的,如果戴望舒在乎妻子的想法,就不应该创作出这么敏感的题材。但事实上,缺乏情感能力的戴望舒根本不认为这首歌会伤害到自己的妻子。
戴望舒缺乏情感能力,还有一件事可以证明。1937年,戴望舒携妻女前往香港避难。不久后,施江年的哥哥施哲存也来到了香港。为了帮助朋友,戴望舒让施蛰存住在他的卧室里。这是文章开头的场景。戴望舒夫妇和施蛰存睡在一个房间,中间连窗帘都没拉上。
这样的安排即使在现代也很难接受,更何况在那个保守的年代,穆对此很不爽,而戴望舒却不同意。
后来,戴望舒出任《大公报》文艺副刊主编,创办《耕》杂志。在获得高额收入后,戴望舒给了妻子和女儿极好的物质生活,住别墅,开汽车。家里有两个保姆,一个带孩子,一个做家务。
只要穆李娟每天想着如何打发时间,按道理,这样的生活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但穆李娟是如此孤独,她开始怀疑:“这种婚姻真的是我想要的吗?”。
很快,她有了答案。
1940年6月的一天,戴望舒的妻子穆收到了一封家信。看完信后,她突然哭了起来。原来,她的哥哥穆时英被国民党特务枪杀了。穆流着泪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戴望舒,并打算买船票回家参加葬礼。
血浓于水,于是穆李娟带着女儿上了回上海的船。穆时英的葬礼结束后,她带着女儿回了香港。
半年后,穆李娟在街上遇到了叶凌风的妻子赵克贞。穆李娟微笑着向他打招呼。谁知赵可贞一脸惊讶地说:“你在孝热里穿的是红衣服。”
穆李娟不解地问:“你这是什么意思?”赵可贞道:“你母亲刚刚去世。你还在服丧期。你不能穿红色。你不知道吗?”穆李娟突然瘫倒在地,她甚至不知道她的母亲已经去世了。
回家后,穆哭着问戴望舒是否知道母亲去世的消息。戴望舒不无愧疚地说:“电报确实是我扣的。如果你知道你母亲去世了,你必须回上海。那里的局势很紧张。你哥哥是个叛徒。我这样做是为你好。”
当晚,两人争吵到后半夜。不管穆怎么哭,戴望舒就是不肯让她回上海。第二天,穆卖掉了母亲留下的胸针,筹够了回上海的钱。
戴望舒讨厌穆时英这个叛徒,不希望妻子和他们来往。这可以理解。问题是他没有感情能力。他从来没有想过穆李娟作为一个姐妹和女儿,对她的家人是什么感觉,错过她家人的葬礼会是多么可惜。
经过这件事,穆李娟彻底认清了现实:丈夫是一个没有同理心,缺乏感受能力的人。母亲葬礼后,穆李娟再也不想回香港了。她在思考今后该怎么走。
正在这时,一个名叫朱的大学生对穆一见钟情,每天送花给她写情诗。
虽然穆并没有接受大学生的追求,但是看着情书,她终于意识到,双方必然会以一种真正健康的关系来交流和相爱,而不是像自己和丈夫那样互为陌生人。穆李娟果断提出离婚。
戴望舒看到上海寄来的离婚协议书,顿时慌了。首先,他恳求妻子不要离婚。后来,他又做了同样的事情,并威胁说要去死。他给穆李娟写信说:
不久后,戴望舒真的在自己的公寓服毒自杀了。幸好被朋友及时发现,救了他一命。即便如此,穆李娟并没有与之和解,而是提出了分离。1943 1月,两人正式离婚。
有些人可能会说,穆李娟只是太难了。戴望舒给了她这么好的生活。她为什么不满意?
我常说,婚姻讲究的是价值交换,注重的是你的感受和愿望,也就是我们提供的价值必须是对方需要的。这里的价值包括经济价值、情感价值、生殖价值等等。
因为成长经历的差异,每个人对婚姻的价值都有不同的需求。穆的家庭条件极好,她是在蜜罐里长大的。她对婚姻的需求是有一个亲密的爱人,也就是情感价值。
情感价值只能通过心灵交流和亲情来获得。戴望舒虽然为妻子和女儿提供了优越的物质条件,但却很少与妻子交流,他无法与妻子相爱。换句话说,戴望舒无法提供穆所需要的情感价值,婚姻自然难以长久。
1942期间,戴望舒在香港大同图书印刷局任编辑。经人介绍,他认识了自己的同事杨静,16岁。几个月前,戴望舒因妻子的离去而奄奄一息,但他很快就爱上了年轻的杨静。
1943 1月,戴望舒主动将《离婚证》寄给穆,4个月后,他宣布与结婚。那一年,戴望舒38岁,杨静16岁。他们之间的年龄差是22岁。
有些人总是这样,每次都溺死在同一条河里。戴望舒和的婚姻,很像戴望舒和穆的组合,也是在感情受伤后匆匆走到一起的,年龄差距也是巨大的。
婚前了解不够,两人年龄性格差距很大。婚后不久,矛盾就出现了。
戴望舒性格内向,爱读书。每天除了工作,他基本上其余时间都在学习中度过。但是年轻的杨静喜欢社交。即使生了两个女儿,她还是每天晚上出去跳舞,喝得醉醺醺地回家。两人经常大吵一架,被激怒的戴望舒就会大打出手。
65438-0946,戴望舒带着妻女回到上海,希望环境能改变妻子。但由于时代的特殊,上海并不是戴望舒的家。
无奈之下,1948,戴望舒只好带着家人返回香港。因为他入不敷出,这家人不得不和他的朋友叶凌风住在一起。
贫穷的生活让夫妻之间的感情更加淡漠。不久,杨静爱上了一个年轻人。杨静要求离婚。和前两段感情一样,戴望舒为了挽回妻子做了各种努力,但最后还是以离婚收场,育有两个女儿,夫妻一人。
和杨静离婚后,戴望舒并没有再去寻死,但他曾经绝望过,经常在人前摇头说:“死了,这次一定要死。”
1949年,戴望舒回到北京,成为国际信息局法语部负责人。当时他的身体已经很差了,只能每天注射麻黄素来缓解疼痛。1950年2月28日,戴望舒病逝,享年45岁。
回顾戴望舒的三段感情,我只能感叹:性格决定命运。
戴望舒出生在杭州一个小康家庭。他父亲是铁路工人,后来在财政局工作。他的母亲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作为家里的独子,戴望舒从小被宠爱。
按道理,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戴望舒的童年应该是阳光的。不幸的是,他患了天花,由于当时医疗水平有限,脸上留下了难看的疤痕。
随着时间的推移,戴望舒身上的伤痕并不明显,从远处或者照片上几乎看不出来,但是这些伤痕却给他的童年蒙上了一层阴影。经常被朋友嘲讽,甚至叫“麻子”,这让自尊心很强的戴望舒很痛苦。
1931年,戴望舒的中学同学张天翼写了一部小说《猪大肠的悲哀》,主题是调侃戴望舒的身体缺陷。
当时的戴望舒虽然出名了,但还是很悲伤地问母亲:“为什么我的天花没有治好?”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有被否定、被贬低、被过分伤害的经历时,会先自卑,极度自卑后形成自恋型人格。
戴望舒就是这样。虽然他又高又大,诗名远播,但他曾经很自卑,很少在公开场合露面,有时说话也打结。极度的自卑让戴望舒不得不自爱,形成了自恋的人格。
在戴望舒的诗中,我们常常能感受到他的自恋。在戴望舒为第一任妻子写的诗《眼》中,他写道:
戴望舒把自己比作一条河,比作爱人的动脉、血液、眼睫毛,甚至说:“我是你,所以我是我。”这完全是一种自恋的叙述。
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一般很难维持亲密关系,因为他们在亲密关系中有以下特征:
1,对理想爱情抱有幻想。
戴望舒的三段感情,都是他在《雨巷》中描写的“年轻而忧伤的丁香姑娘”。他为每一个爱人写下浪漫的情诗,却无法在生活中关心、理解、爱自己的爱人。他的爱永远只存在于幻想中。
爱情要想天长地久,不是几首情诗,而是几个承诺就能维持的。必然要落实到穿衣、睡觉、吃饭、数钱的现实生活中,否则就会像戴望舒的三段关系,远看很美,近看很空。
2.面对另一半的批评和否定,他的反应是愤怒、羞愧或羞愧。
在感情中,戴望舒一旦被拒绝或否定,要么因为羞愧而威胁去死,要么因为愤怒而大打出手,反而把对方越推越远。
出现感情问题时,无论男女,“哭两次挂三次”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但不可能持续一辈子。处理感情问题最有效的方法永远是沟通、换位和* * *亲情。
3、缺乏情感能力,不愿意认同或认同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无论是心爱的人8年初恋,还是他后来的两任妻子,戴望舒都没有想过要了解对方,他无法* *感受另一半的感受。时间长了,自然矛盾就多了。
归根结底,戴望舒一生都在追求别人无条件的爱,却始终不明白,任何感情都是相互的,任何关系都需要用心经营,爱的永远是自己。